1912年2月12日,也是大清宣統三年的最後一天,袁世凱竊取了革命者的勝利果實,他廢除新法,綁架國會,鎮壓革命,妄圖成為大總統。
一時間,民怨沸騰,「反袁」、「倒袁」的呼聲此起彼伏。
1914年,陳獨秀第一次用「獨秀」的筆名發表了《愛國心與自覺心》的評論文章,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民眾的愛國心必須建立在自覺心的前提上,否則革命的結果就是換湯不換藥。
1915年,袁世凱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憤怒的中國新青年坐不住了。
在日本,兩位年輕人的相遇擦出了新青年覺醒的第一朵火花。
一位是在早稻田大學留學的李大釗,一位是因二次革命失敗而流亡日本的陳獨秀,歷史上就有「南陳北李」的說法。
他們在愛國青年聚會上相識,陳獨秀指出,中國的頑疾久矣,靠少數革命黨人奮起反抗,只能是隔靴搔癢,換湯不換藥。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張勳的復闢證明,底層的百姓就是隨風草,要想救中國,必須從發動普通群眾,要紮根土壤,喚醒最底層的工人和農民,他們的覺醒才能為革命提供賴以生存的土壤。
而完成這一救贖最好的辦法就是創立雜誌。
1915年9月,陳獨秀歸國創辦了《青年雜誌》,之後改名為《新青年》。
他慷慨陳詞道:「我們要完成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要戰勝三千年未遇之大強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自此,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湖南的毛澤東,紹興的魯迅,以及留學美國的胡適等仁人志士,都仿佛受到了感召,投奔到這一場思想解放的運動之中。
最近央視一套開年大劇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2月1日,43集電視劇《覺醒年代》在央視一套震撼開播,開播後就拿下了收視第一。
它身上的兩個title很有吸引力,一個是「慶祝我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一個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製」。
有人說這是一部劇版的《建黨偉業》,也有人說這是繼《恰同學少年》後最好的描述近代新青年的電視劇,甚至有人拿它和封神的《走向共和》相提並論。
皮哥一口氣刷了6集,可以肯定這是一部品質好劇。
本劇的時代跨度是1915年袁世凱復闢到1921年我黨成立,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卻呈現出了電影版的質感。
這部劇皮哥覺得有三大看點。
首先,正午陽光已經成為了電視劇裡的金字招牌,而這部劇也帶著正午陽光的基因。
本劇導演張永新就是真正的「正午出品」,他出身於山東影視,是孔笙的徒弟,之前在《同學,你好》、《風車》裡就和孔笙有過深度合作,而他的代表作《軍師聯盟》和《安家》都是你當年的熱劇。
所以《覺醒年代》在品質上有所保證。
其次,《覺醒年代》講述的是近代歷史,劇情上觀眾都很熟悉了,主創就在角色上狠下功夫,許多歷史人物堪稱神還原。
這是李大釗。
這是魯迅。
這是蔡元培。
可以說每個人物都做到了分子級的神還原。
而劇中兩位主要角色陳獨秀和李大釗最為出彩。
先說陳獨秀。
歷史上的陳獨秀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創立了我黨,還擔任了第一任的書記。
可是後期他與蘇聯發生矛盾,在黨內漸漸失去了信服力,徹底墮落成右傾。
歸根到底,陳獨秀是個偉大的思想啟蒙家,但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榮辱得失,他的功過是非,他的內心世界都是十分複雜的,要想詮釋這個人物絕非易事。
好在萬事皆可于和偉。
如果是在電影圈,2020年可以叫做「張譯年」,
那麼在電視圈,2020年就可以叫做「于和偉年」。
各位數數,今年他出演了多少熱劇:《上陽賦》《巡迴檢察官》…
他在電視圈的號召力,已經逼近一哥張嘉益了。
于和偉的事業巔峰開始於4年前的《軍師聯盟》,之前他的特質和吳秀波有點撞車,都是中年帥大叔類型的。
《軍師聯盟》裡,于和偉的曹操讓人驚喜,風頭一度壓過了吳秀波的司馬懿,之後才有了 「萬事皆可于和偉」的說法。
後來的事我們知道了,吳秀波因為負面新聞被封殺,而于和偉吃到了他缺位帶來的紅利,靠著一大波電視劇,迎來了大爆發。
有人說于和偉電視劇和電影一起演,會不會太貪心了,其實一部電視劇正常拍攝周期是三個月,像于和偉這種不參加綜藝又不缺資源的演員,一年三部以上電視劇是正常產量,只不過他演的都是熱劇,關注度比較高罷了。
算上《覺醒年代》,這已經是于和偉第三次出演陳獨秀了。
在電視劇 《中國1921》裡,他表演的是1918年到1921年的陳獨秀;
在電影《建軍大業》他表演的是1927年的陳獨秀;
而本劇展現的是1915年到1921年的陳獨秀,從時間跨度從角色重要性來看都是前兩次無法比擬的,演技日漸醇熟的于和偉詮釋這個熟悉的角色一定更加遊刃有餘。
看了前幾集,觀感上于和偉的陳獨秀和他在《巡迴檢察組》裡的馮森有點像,都是那種帶點狂野個性的人物,給人的感覺是亦正亦邪,不知道後期于和偉將如何詮釋陳獨秀的心路歷程。
再說李大釗。
我們學生時代都學過一篇課文《我的父親李大釗》,這位革命先驅在1927年被反動軍閥暗殺,享年38歲。
李大釗的飾演者是張桐,《亮劍》裡的魏和尚就是他飾演的,張桐畢業於南開大學本科,2000年留學法國裡昂藝術學院,學成歸國後,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出演了《亮劍》。
《亮劍》大火之後,他本應該起飛了,但卻命途多舛,先是患上了抑鬱症,之後再拍戲時眼睛被彈片弄傷,一度有失明的危險,後來經過治療才恢復健康,並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是金子總會發光,2018年張桐力壓張譯、于和偉等大腕兒,憑藉《絕命後衛師》爆冷獲得了飛天獎最佳男演員,也是80後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男演員。
這次在《覺醒年代》裡,他飾演的是26歲的李大釗,留起大鬍子的張桐讓人根本看不出這就是當年的魏和尚,劇中他把李大釗的熱血與沉穩詮釋得栩栩如生。
相比《亮劍》裡的魏和尚,李大釗這個人物更加複雜,我們期待張桐能詮釋出豐富的層次感。
最後就是本劇的鏡頭極具藝術美感。
比如開場袁世凱府邸的布置,比如毛澤東出場時的蒙太奇處理,比如過場動畫是民國時代流行的版畫,都讓人眼前一亮。
最讓人驚訝的是導演「夾帶私貨」,用很多動物意象說出了言外之意。
比如第一集,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在喝水的碗裡發現了一隻活著的螞蟻,他把螞蟻放生了,後來螞蟻又出現在了陳獨秀的演講臺上,暗示時代洪流下眾生皆為螻蟻,卻仍應敢於發聲,心懷救國之志。
而第六集,陳獨秀在講述《新青年》的六條標準時,有螞蟻爬上了話筒,一隻向左運動,代表的就是革命的左傾思想。
比如第二集,兩個兒子和父親鬧彆扭,就將「荷葉黃牛蹄」替換成了活的青蛙,隨後陳獨秀放生了一隻青蛙,青蛙在中國的語境裡就是井底之蛙,陳獨秀這個舉動暗示了他將開啟民智。
再比如毛澤東出場時,先出現了一隻牛,代表了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執牛耳者。
總的來說,《覺醒年代》代表了主旋律電視劇的一個新高度,它的品質足以媲美《山海情》。
不過最近春節期間,央視一套因為常常插播晚會,導致這部劇的更新時斷時續,熱度也不足,但它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寶藏電視劇,期待被萬千觀眾發現的那一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