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二個月悄然而至
我不允許還有人沒有聽過汪峰老師的新瓜
不對
吃過汪峰老師的新歌
Emmmmmm
1月30日這一天月朗星稀,大家卸下一天的疲憊準備去(wan)睡(shou)覺(ji)
藝人陳翔先生深夜發博控訴四年前的舊事,引發了廣大網友集體進化成月下瓜田裡的猹
緊接著事件女主角之一的江鎧同女士也發了一篇長文,力圖解釋自己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四年背鍋史,試圖感動中國、力挽狂瀾
但是隨著毛曉彤女士與男主角之間的對話錄音被曝光,此事算是在吃瓜群眾間一棒子拍死,輿論完全倒向女王姐姐(咳咳)
現實版「為所有愛執著的痛」在娛樂圈上演
作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學人,我們除了感嘆女王姐姐又颯又美的大女主行為,也可以復盤一下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公眾人物出軌心理
在我們公認的道德體系中,出軌是一種破壞男女關係殺傷力極強的方式,可以說在現代社會中,公眾對這種撕毀契約的行為容忍度是非常低的。
只要網際網路不死,對於出軌的公眾人物而言,這一輩子都會活在一種「小三」恥辱中,不論他(她)在別的領域如何優秀,出軌都是人品鑑查的一面鏡子,等同於他們的行為+思想。
就像爽子姐在公關文中避而不談代孕棄養,將矛頭指向張恆出軌一樣,因為她知道大眾對於出軌是零容忍的。
那麼為什麼身為公眾人物的他們,明知出軌會釀成大錯,但還是會出軌,真的只是因為要「追求刺激」嗎?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們作為哺乳類動物天生就有一種「喜新厭舊」的天性,在性方面的表現於心理學上稱為「庫利奇效應」,即大多數哺乳動物在交媾之後一段時間內,即使原有的配偶就在身邊也不會再有性行為,人類的具象表現則是只有新的異性出現時,才會引發男性繼續表現出高昂的性衝動。這也很容易能解釋為什麼洪世賢就算是有了品如這樣賢惠的夫人,還要渣得明明白白,多次出軌艾莉,而在與艾莉結婚之後又能輕輕鬆鬆再出軌我們的復仇女王高珊珊了。(因為他管不住自己的腦子)我們不難發現,現實生活中,男性出軌的比率超過了女性,《已婚/同居的人,自己有過外遇的比例》這項調查中也顯示,男性的出軌率確實遠超女性,除了上述的原因,男性體內的睪丸激素水平也是影響出軌的重要因素。
當然,出軌並不是男性才會存在,生物進化論中也提出,人類會挑選適合孕育下一代的配偶,如果一個女性發現自己現在的配偶不符合自己孕育後代的標準,也是極有可能尋找新人的,不然怎麼還會古有潘金蓮,今有張乘乘呢?
出軌跟人們的自尊也有分不開的關係,一般來說,容易出軌的人有以下幾種:比如《三十而已》當中的那個擁有顧佳那樣成熟A型人格太太的「許放炮」,低自尊人格的他當然會被林有有這樣見他就說好的綠茶妹妹一舉俘獲了;第二種,自戀人群
太自信真的不是什麼好事,過分自信的人也很容易活在別人的彩虹屁中,這就是為什麼傲慢是《七宗罪》裡的第一罪了,我們要學會謙遜;
第三種,討厭自己的人
不愛自己的人對於生活是沒有熱情,所以只能在不同的刺激中才會感受到活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遠離負能量,因為它害人害己。
僥倖心理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太常見,學生會因為僥倖心理而不做作業(沒有說各位的意思),考生會因為僥倖心理而不去複習(真的沒有),由此獲得的蠅頭小利常常讓我們的幸福感爆棚,但是「福兮禍之所伏」,這樣自我欺騙的防禦性心理帶來的是嚴重的懲罰。存在僥倖心理的人,會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他們時常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去讓事物按照自己的願望發展,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通過過去那些偶然的原因去取得一些成功或者避免對自己的傷害,但這也往往成為了許多事情的罪魁禍首。出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貪財、好色、報復等心理,但促使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尋求刺激的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僥倖心理。我們時常能夠聽見犯人被捕之後說出那句「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同樣,對於一些公眾人物而言,他們也存在「把控全局」的錯覺感。
僥倖心理是一種信念迷失、缺少堅持的表現,在做事情上會讓我們陷入一種懶散、墮落的情形,一旦養成習慣,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問題。隨著生活的富裕,日子蒸蒸日上,許多家庭陸續奔了小康,眼看物質得到了滿足,精神也要跟上。在過去性愛也許只是為了繁衍後代,而生活在當今社會下的新時代人更加注重情慾的需求,加上社會性觀念的開放,出軌對於人們而言似乎更加普遍。其實這也跟我們的性教育和性意識分離有很大的關係,沒有良好性道德觀念,社會風氣會被帶壞,出軌這樣毫無契約精神的行為會更加頻繁。
有人說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真的遇到了(希望所有人不要遇到),還是要冷靜的問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確實存在出軌之後伴侶之間更加信任的例子,但是這樣的例子又有幾個呢?
愛情是神聖的,是兩個人互相之間的欣賞和戀慕,而不應該是只受欲望支配的東西,就像斯滕伯格愛情三角論中所提到的,情慾之愛是最不穩定的,只有親密+承諾+激情才是完美的愛情,才會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顆和我們頻率相同的心跳。
即使出軌的理由看似如此「正當」,與人的本能和激素水平、自尊形成、社會影響、僥倖心理都有關。但生而為人,我們需要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擔得起這份責任,才受得起那份愛。
除了「陳年舊翔」翻炒出新花樣的事件,也不乏「我愛上了一片森林」和「時間管理大師」這樣勁爆的新聞,每一次的爆點都是在公眾脆弱的神經上瘋狂跳躍,我們在痛罵那些在道德海岸邊緣作死試探的男女們時,也應該理性吃瓜,爭做瓜田裡一隻科學的猹。
當然,還是那句話,不要用心理學知識隨意定義別人,但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保護自己,只有你做了一條暢遊於知識海洋裡的魚,那些狗子才找不上你。
了解直通車全程班介紹,戳這裡點個在看,一定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