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歡迎轉發】
◎文/編 烏江
近日,一名喜歡打籃球,考研以第一名身份的優秀研究生在校內被車撞身亡。事件發生後網上一片譁然。
花季的女大學生在校內被車撞死,這車開得得有多快!不僅校外群眾聲討,連大連理工大學的學生和校友也義憤填膺,這件車禍的背後值得校方反省。
一般校內都有警示牌,對車速限制很嚴。據烏江說教育人了解我們學校內的標誌黃線,斑馬線老師都要減速慢行,一般在校內行駛不超過20碼。我區一學校某教師在校內開車超速,校長知道後立即扣發當月工資2000元。
此故事說明這所學校的校長特別重視校園內駕車必須按規定慢行。著名的「海恩法則」是有道理的。海恩法則指出: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如果大連理工大學的這位「肇事司機」按照校園機動車駕駛規定,在車速的限制範圍內即使撞上,也不至於出現這種釀成人命的惡性事故。
01事故的《通報》堪稱「絕佳」
事件一發生後,大連理工大學第一時間在官方微博發出布《情況通報》稱,「2020年12月30日14時左右,我校凌水主校區南門附近有朋路轉彎處,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一名學生身亡,學校對該同學的不幸身亡深感悲痛,涉事司機為我校教師,事發當日為雨雪天氣,道路積雪結冰,警方已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學校將依法依規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屬做好後續工作。學校對死者父母及親屬表示深切慰問,願逝者安息」。
這個《通報》的文案寫得相當精彩,堪稱「絕佳」。
【01】一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沒有了,從頭至尾都很平靜,只用了「嚴重」二字。
【02】二是文中穿插了「天氣」描述,意思是因雨雪天氣造成,天氣和道路有責任,隻字未提車速過快等字眼。
【03】三是司機為「涉事」,而不是「肇事」司機。
肇事,意思就是引起事故的人或物——與事件有關係,且要對事情的結果要負相關責任。
涉事,就是和事件有關的人或物——可以代表與事件有關係,但不代表一定要對事件負相關責任。
關於「肇事」這個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是需要負這些責任的: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大家看了這兩個詞語的解釋就明白了。
【04】四是一名「教師」的身份。據眾多網友查詢此「肇事司機」為大連理工大學一名「教授」,輕描淡寫,原因很簡單「教授」大於「教師」。
【06】五是學校表現出對事件高度重視。重視是必須的,生命至上的理念永遠永遠不寶貴。
但無論「文案」多絕,始終掩蓋不住網友的不滿和憤怒,包括大連理工大學的眾多師生。引起如此強烈的「輿情反應」與這篇文案有莫大關係。
02首先,事故的肇事者身份讓人「神秘」
這起事故的肇事者身份重不重要?
該「肇事司機」以前做過大連理工大學的副校長,大連大學的校長。有網友說身份不重要,只要學校堅持公正處理即可,再說就是當過副校長,也已經卸任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就是卸任的校領導,依舊是領導,待遇依然享受。
烏江說教育想,為什麼平時稱謂都往高處叫,而一旦出事後稱謂都往低處,而且越低越好。這是何種慣性思維,難道領導怕擔責嗎?
該校學生和眾多網友關注肇事者身份,是防止因其身份而導致事故處理被輕描淡寫。而學校的通報恰恰迴避了這一身份。
不迴避不行嗎?迴避的理由是什麼?關鍵是迴避得了嗎?最終媒體現在還是挖出來了嗎?
如果第一時間就指明肇事者身份,也就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輿情反應」。
03其次,校園內不是「公共運輸道路」
大連理工大學這起發生在校內的車禍,校方在通報情況方面某種程度上自己製造了輿情。
研究生在校內被本校教師駕車撞死,這不是普通的交通安全事故,是關係到校園安全管理的大事。
前教育部長袁貴仁說過:「生命不保,何談教育」。大學校園也如此,生命至上。
從網絡媒體報導得知,出事的轉彎處就有斑馬線,任何車輛在人行道就要禮讓,就是在街道上也如此,何況是校園內。
校園本來就是屬於學生們的。學校有校門,不是就在社區之中,校園內的馬路,不是公共運輸道路,本來校內是限制機動車輛通行。即便通行,也必須嚴格限制速度。
04最後,強調天氣因素,淡化學校管理
校方在通報中強調天氣因素。而學生普遍認為這並非「道路結冰路滑」導致事故,而是肇事者開車過快,嚴重超速。
即使還沒有調查清楚事故原因,校方也沒有這麼急地就把事故原因引向天氣因素,淡化學校管理的責任。
從該校學生反映的信息看,學校的校園安全管理是存在諸多問題的,這起事件引發輿情反映出學生的不滿情緒。
比如,大連理工大學保衛處限制學生使用電動車、滑行代步車、平衡車來保障校領導的開車通暢,而這些領導就這樣對待學生。
05結束語
這個女大學生的父母卻要接受失去女兒的悲慘命運。人們擔心的是,這名鄒校長身份地位這麼高,最後這起事故會不會不了了之,鄒校長得不到任何懲罰。
願得到一個公正的結論來撫平這對父母雙親失去優秀女兒的悲痛。
事故發生要直面事故,不遮掩,該是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誠懇地面對學校管理的問題,反思、改進,這是應對事故的基本準則。偏離了這一準則,就會引發強烈的輿情。
大連理工大學女生被撞身亡,這件車禍的背後的大學校園安全管理值得各大學深刻反省。
#校園安全#
歡迎閱讀烏江說教育更多的文章:1.《父親寫給即將上高二的兒子的一封信:健康 夢想 挫折和人際很重要》
2.《班主任是「大管家」,這個都要去管,學生養成了這個習慣,好處多》
3.《孩子上高中家長送什麼?送三句話,讓孩子快速適應高中生活》
4.《21世紀怎麼才能做一名優秀教師?養成這四個好習慣,讓你成長更快》
5.《優秀班主任,培養學生這個習慣,會讓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