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主演的電影《大贏家》,雖吐槽甚多,豆瓣評分也不高,但作為普通觀眾,我依然看得帶勁兒,不僅為那些忍俊不禁的笑點,更為劇中個人與群體的角逐,給我們普通人展示的那條進階之路。
想要做成一件事有多難?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你認真,你就輸了。」因為認真做事的人被看作傻子,但大鵬主演的嚴謹,依然相信:「凡事,就怕認真。」
他跟他的名字一樣,做事嚴謹認真,所以在職場裡,他不受歡迎,總被各種排擠。
在一次為提高警民應變能力、搶劫銀行的演習中,那個傻B一樣的假劫匪,誰都不願扮演,被攤派給沒人幫腔的嚴謹。
接到任務的嚴謹,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他秉承一貫的工作作風,展開思考、調查,開始制定周密的搶劫計劃。
大到搶劫銀行的最佳時間、路線、監控處理,小到工具、可能的突發狀況,甚至錢的重量與體能,他都做了周密的安排與應對。
然而同事、領導、包括警察、記者,都抱著走過場的心態,只有他這個「劫匪」嚴陣以待。所以,當他謀定而後動來到銀行時,同事將他拉進櫃檯,順手揭掉他的面罩,埋怨「你怎麼才來?」然後按響了警鈴。
當特警到來,大家以為可以下班了時,他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端著玩具水槍,挾持全部人質,玩了一招以守為攻時,這份認真讓大伙兒跌破眼鏡,繼而對他嗤之以鼻。
A說:「我忍你半天了,幹嘛呢?」
B說:「你怎麼那麼愛演呢?」
C說:「我牙床子都腫了,你有病吧?」乾脆給了他一巴掌,拒不配合上交手機。
他智鬥女警,破滅警方的圍堵計劃,讓警方揚言5分鐘結束戰鬥的營救,一一敗北。行長也來嚴厲警告:「給警方留點面子,我命令你結束了!」
......
一時之間,嚴謹成了眾矢之的,所有人一起討伐的對象。導演用困境中的矛盾衝突,塑造了一個被群體嘲諷的認真者形象。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這樣描述:「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群體是最容易丟失自己的地方,群潮是最易左右思想的潮流。就像演習中的同事、領導,在沆瀣一氣的大環境中,也被潛移默化,共同反過來譴責嚴謹的認真。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更多時候只是理想中的狀態,此時嚴謹面對的,是時常讓個人會懷疑自己的群體的攻擊,但嚴謹最終扛住了所有負面情緒與攻擊,他的形象在導演的安排的矛盾中第一次升華。
太認真的人會活得累,因為要頂住的壓力太多,拖後腿的人也太多,但也只有這樣不泯然眾人,不人云亦云的人,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正應了英國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話:「在這一生中,你要成為自己的英雄,你得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去贏,無論對你來說有多困難。」
這句話被投資者奉為經典,但其實,在職場、生活中也依然適用。
大家都告訴嚴謹,這次演習就是走個過場,完成一個活動,取得一項業績,附和一下得了。
我們多數人,天天在這樣配合,認認真真走著過場,年復一年,沒有取得任何可圈可點的成績。
越是大伙兒都在做的事兒,越沒什麼機會。相反,越是和大多數人不同,卻越容易出成績。這個經濟學上的法則,在職場也是一樣的。
行長為了績效,放寬了條件,同事們都趁著這股風,大肆增加效益,但嚴謹情肯少業績,也不對不合規者放寬條件,事實證明,正是他嚴謹的態度,縝密的篩選,避開了重大的風險,在他的成就簿上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一群人的眾生相裡,他是那個另類者,逆行者。不盲從,不跟風,堅持自己應該堅持的,哪怕是少有人走的路,但機會也往往在少有人來到的路上。
在我們扛住壓力時,一定要分清:做事上認真,和情緒上較真。
認真強調的是一種態度,而較真則著重於性格、情緒上的鑽牛角尖。
局長說過:「問題在演習中發現,比在實戰中發生要好一百倍,警察的生命也是命,也只有一次。」
這就是演習的目的,而盛行的走過場風氣,讓演習虛設,讓目的流產,而逼真的將演習進行到底,這樣的堅持是抵制過場風的認真,而不是較真。
女同事不配合,謾罵攻擊嚴謹,若嚴謹以她不配合演習為由,與之爭論,非要論個是非對錯,才是陷入了情緒的較真。
但嚴謹沒有那樣做,他只是認真的在扮演劫匪。一個挑戰「悍匪」底線的人質,只能慘遭「蹂躪」,嚴謹逼真地推進演習,讓所有人都上了生動的一課,有了實踐中最好的學習機會。
當「犧牲」人數達到7人時,警方的失誤,演習反映出的實際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
嚴謹認真的態度,對信念的堅守,也贏得了局長的賞識,激發了在場人所有人的職業素養。
這個有著獨立思考能力、堅定信念、高智商的人才,在這一次的演習中,脫穎而出,甚至以一己之力,感染了眾人信念的回歸。
劇中,當行長以開除威脅,甚至以開除所有配合的同事相脅時,這是嚴謹最難抉擇的時候。
這時的同事們已被嚴謹的認真打動,但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紛紛勸慰嚴謹,犯不上為此丟了飯碗。
人在這種時候,最難的已不是堅持,而是怕堅持會牽連無辜。
嚴謹妥協了,行長假裝成他,靠近窗戶,被警方狙擊手擊斃。就在局長即將宣布結束時,人質中的一個小孩說出了真相,「死的是那個行長。」
一句話,真有「皇帝的新裝」中那句石破天驚。
而所有參與人員,包括已被「擊斃」的警察,都不斷站出來為嚴謹作證。在這裡,導演用劇情揭示了全劇的一個高潮:人性依然值得期待,只要有清醒的人,就能帶動更多的人醒來。
嚴謹用他的認真與堅持,反殲了吊兒郎當的職場散漫風氣,讓一次普通的演習扭轉了眾人走過場的習氣,讓更多人看到了認真的人值得被尊重的魅力。
最終局長宣布取消行長演習資格,演習繼續,並告訴嚴謹,9點半警方未制服他,算他贏。
局長的話,讓嚴謹的信念更堅定了,這份認可,是默默堅持的人最需要的肯定。
正如局長最後鼓勵嚴謹的話:「結果不重要,認真對待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是贏家。」
做事認真的人,開始容易被誤解、排擠、甚至攻擊,但堅持到最後,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這次演習,成就了嚴謹,一直認真的他只差這樣一個機會,他贏了,不僅贏得了演習的勝利,更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家人的諒解,與自己信念的勝利。
嚴謹最後告訴我們的,正是每個人的糾結:「我所經歷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經歷著,被家人冷落,被領導誤會,被同事排擠,但我依然選擇做一個好人,努力如果沒有成果,那我們就更努力一點。」
這樣一個認真的「傻子」,最後成了真正的贏家。這是一個普通人的進階之路。
有人說:「這個世界應該救救大人!」 我想《大贏家》正是基於這樣現實中的一部作品,雖槽點甚多,但劇中正向的價值觀,在這沆瀣一氣的社會亂象中,是一場及時雨,是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在精神上的一次躍起。
雖然現實中這樣的結局不多,但一個人,踏實卻不死板,認真卻不較真,堅持做自己的英雄,最終也會成為自己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