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魏鬱):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18日在北京首次發布的「全球經貿摩擦指數」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經貿摩擦衝突較大,大國間的競爭更為突出、明顯,發展中國家間的經貿摩擦較為平穩。來自歐盟的專家認為,這一指數的發布,對全球企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指標涵蓋進出口關稅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進出口限制性措施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五大領域。據參與指數研究工作的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林松介紹,從已發布指數反映的趨勢看,今年以來全球經貿摩擦衝突比較大,且大國間的競爭更為突出、明顯。
林松說:「總體情況大家可以看到,今年1-10月份全球的摩擦指數,有6個月處在中高位。美國和印度都有10個月中間有8個月的摩擦指數大於100,巴西和英國也有6個月。」
林松解釋說,2020年1-10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多數月份處於中高位,說明全球範圍內今年以來的經貿摩擦衝突較多;美國、印度、英國和巴西多數月份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於高位,表明這些國家全球經貿摩擦程度較大。
「全球經貿摩擦指數」通過定量指數和定性分析,較為全面合理地反映全球經貿摩擦的主要變化趨勢,並發現新的風險點。
當日發布的經貿摩擦指數月度報告顯示,貿易救濟措施仍是主要國家頻繁使用的手段,2020年1-10月,20個國家或地區合計啟動了281起反傾銷調查和48起反補貼調查,啟動調查數位居前三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
歐盟競爭法和國際貿易領域的專家百利斯認為,「全球經貿摩擦指數」的研究和發布,對全球企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百利斯表示:「我認為這一舉措是非常及時的舉措,因為我們看到經貿摩擦在全世界都在增加。新的規則在不斷產生,新的政策、新的框架正在形成過程當中,每一個國際企業都應該意識到這些變化。所以貿促會能夠建立這樣一個指數報告,能夠把新的規則向企業傳播是非常重要的,能使企業了解最新的國際經貿摩擦變化的情況。」
當日發布的報告還顯示,在疫情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下,進出口限制措施體現出明顯的衝突加劇態勢。該措施的目的導向性非常明顯,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以出口限制為主,頻繁發布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相關措施;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發布的進口限制措施偏多,主要是針對疫情相關產品的限制措施。其他限制性措施中,以國家安全為基礎的貿易措施的「擴散」性成為今年以來的突出特點,聚集於補貼及其他形式的支持措施、智慧財產權相關措施、投資限制相關以及政府採購相關措施,歐盟、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發布的措施居多。
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傅東輝認為,「全球經貿摩擦指數」也將為中國未來應對經貿摩擦提供更好的幫助。
傅東輝說:「以前我們講經貿摩擦主要是集中在貿易救濟雙反保障措施,但是現在,國際經貿局勢的變化動蕩以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泛濫,現在的經貿摩擦的這個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的貿易救濟。正由於我們掌握了這一項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我相信可以為我們未來的經貿摩擦的應對工作提供更好的幫助,有一個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