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扎克·施奈德和喬斯·韋登在《正義聯盟》中「集結七巨頭」之前,華納兄弟就已經在十年多前試圖和《瘋狂的麥克斯》系列導演喬治·米勒合作將正義聯盟搬上銀幕了。
這部電影被稱為《正義聯盟:凡人》,原本打算在2008-09年上映,成為第一部在大銀幕上公映的名副其實的超級英雄集結電影(《神秘兵團》不算)。當時22歲的艾米·漢莫被安排扮演蝙蝠俠,科曼扮演綠燈俠,整體成員構成相比正義聯盟的早期陣容,更相近於動畫劇《正義聯盟》的團隊配置(只少了鷹女)。
這部電影由資深導演喬治•米勒主導,故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熱門漫畫《巴別塔》以及《無限危機》,馬克斯維爾·勞德被設置為大反派。
但為什麼最終我們沒能看到這部電影呢?日程衝突,華納變卦,甚至澳大利亞也不配合,《正義聯盟:凡人》被取消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僅耐人尋味,甚至有點可悲。
5。聯盟的起源
年齡稍大的影迷,如果還記得本世紀頭十年中期漫畫電影熱潮初起之時的情形,應該會想起當時華納兄弟改編DC漫畫完全採取一種漫無目的的方式。
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製作《蝙蝠俠:俠影之謎》的續集,而《超人歸來》剛上映便受到冷遇。正是在這段時間裡,華納開始著手幾個新項目,包括一部由大衛·S·高耶導演的閃電俠電影,一部綠箭俠電影,還有一部由喬斯·韋登負責的神奇女俠電影。結果這三個項目全部夭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新項目——將DC最著名的超級英雄團隊美國正義聯盟搬上銀幕。
這個項目最終定名為《正義聯盟:凡人》,劇本由基蘭·麥隆尼和米歇爾·麥隆尼撰寫。此後不久,喬治·米勒加入擔任導演,據報導,WB對這部電影的前景非常看好,期待衍生出一個電影系列。考慮到續集、衍生電影以及更多的想法,喬治•米勒決定年輕的演員更合適,於是當時22歲的艾米·漢莫被選為蝙蝠俠。
蝙蝠俠並非克裡斯蒂安·貝爾,超人也不是布蘭登·羅斯,取代他的是D·J·科特羅納,其他演職員還包括梅根·蓋爾飾演神奇女俠,科曼飾演綠燈俠,亞當·布羅迪飾演閃電俠(巴裡·艾倫),已故的安東·尤金飾演沃利·韋斯特,桑地亞哥·卡布萊拉飾演海王,休·基斯-拜倫(《狂暴之路》中的不死老喬)飾演大家都喜愛的外星人火星獵人。反派方面,傑伊·巴魯切爾飾演馬克斯維爾•勞德,泰莉莎·帕爾默飾演塔利亞·艾爾·古爾,後者擔任次要反派。
演員陣容確定後,喬治•米勒運用各種方法幫助他們融入角色,還跟艾米·漢莫一起玩心理遊戲,試圖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真正偏執的蝙蝠俠。2010年艾米·漢莫曾向Ain't It Cool News透露:
「他[喬治•米勒]在這方面非常用心。我們請了一位腦外科醫生、一位精神病醫生、一位約瑟夫·坎貝爾專家,他們參加了我們為期一個半月的每次會議,然後所有人都接受了角色訓練,「閃電俠」亞當·布羅迪用橡皮筋訓練,像閃電俠一樣又快速又敏捷。「海王」桑地亞哥·卡布萊拉經常遊泳,喬治•米勒會讓他去北加州和海豚一起遊好幾個小時,這樣他就會習慣周圍的海洋生物。蝙蝠俠是正義聯盟中唯一的凡人,他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必須是最出色的武術家和終極偵探,所以他和我們所有人玩心理遊戲。他會故意把我排除在外,直到幾個月後,我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為他想讓我逐漸進入到蝙蝠俠那種偏執的心境。」
似乎《正義聯盟:凡人》試圖挖掘出這些角色的行為動機,儘管在某些方面偏離了原著,但艾米•漢莫明確表達了喬治•米勒處理蝙蝠俠的清晰理念——即解釋他為什麼能在這個由神和怪物組成的團隊中處於核心位置。
然後接著看故事情節…
4。無限可能的危機…
2017年的《正義聯盟》情節圍繞著傑克·科比的《第四世界》展開,講述荒原狼(漫畫中達克賽德的叔叔)降臨地球,《正義聯盟:凡人》則要講述一個更貼近現實的故事,靈感來自於兩本重要漫畫——馬克·韋德創作的《巴別塔》以及傑夫·瓊斯撰寫的《無限危機》。
《巴別塔》出版於2001年,在漫畫中,蝙蝠俠針對聯盟成員制定的反制策略被拉爾斯·艾爾·古爾所掌握,他利用蝙蝠俠的這些策略搞定了聯盟的所有成員。這是一本探究蝙蝠俠與正義聯盟關係的權威著作,考慮到喬治•米勒對於艾米•漢莫版蝙蝠俠的設想,這本漫畫對《正義聯盟:凡人》的影響如此之大也就說得通了。
《無限危機》出版時,《正義聯盟:凡人》已處於前期製作過程中,漫畫中對於馬克斯維爾•勞德的刻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部電影。在漫畫中,馬克斯維爾•勞德殺死了藍甲蟲泰德·科德,並用納米病毒將數十人變成了超級英雄狩獵武器,最後,馬克斯維爾•勞德被神奇女俠殺死。
當然,《正義聯盟:凡人》並不會完全按照這些漫畫情節進行改編。實際上,影片開場是一個聯盟成員的葬禮,然後倒退到兩天前,分別介紹每個聯盟成員。通過「兄弟之眼」監視著這個世界的布魯斯·韋恩,在一個聚會上與馬克斯維爾•勞德和拉爾斯·艾爾·古爾相遇。從那之後,有人開始襲擊DC的英雄們,而且很明顯,襲擊者知道各個英雄的弱點,最終導致英雄抱團,正義聯盟誕生。
之後,高潮迭起。聯盟發現馬克斯維爾•勞德是襲擊的幕後黑手,但沒來得及制止他,卻被他控制住了超人。接著超人對隊友們大打出手,尤其是他和神奇女俠之間的對抗,一路從哈德遜河河底打到月球上。在連番史詩大戰中,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時間展現自己的風採,而且在第三幕都有大量有目的的動作戲。
但是,也有一些…非常規的改動。在《正義聯盟:凡人》中,殺死馬克斯維爾•勞德的不再是神奇女俠,而是蝙蝠俠。當然,馬克斯維爾•勞德倖存了下來,但這確實打破了蝙蝠俠不殺人的原則,這一點無疑會令許多人有點失望。在高潮部分,巴裡·艾倫犧牲自己,摧毀了馬克斯維爾•勞德的OMAC軍隊,從而使新閃電俠沃利•韋斯特在正義聯盟重新集結起來對抗漫畫中的首個對手斯塔羅之前,順利成為聯盟的一員。
這個劇本雖然有些凌亂…,但也非常吸引人。故事雖然瘋狂,但導演讓人放心,可以想像在喬治•米勒的掌控下,最終會呈現怎樣的效果。
3。編劇罷工,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作梗
不幸的是,《正義聯盟:凡人》成了2007年好萊塢編劇罷工的受害者,罷工導致製作工作推遲了幾個月。到了2008年,電影就開始製作了,進度又被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打亂了。
導演喬治•米勒是澳大利亞人,他希望在澳大利亞拍攝《正義聯盟:凡人》,從而給澳大利亞帶來許多就業崗位和數百萬美元的收入,但是他的意願最終落空了,因為電影委員會認為主要演員中澳大利亞人太少,華納兄弟沒有資格獲得40%的退稅。
此時,製作已經推遲了幾個月,但WB仍然決定在2009年暑期準時上映。隨後拍攝地轉移到溫哥華,然後《黑暗騎士》上映,從根本上改變了漫畫電影的面貌,於是華納決定改變戰略,專注製作超級英雄單人電影。
所以,《正義聯盟:凡人》被取消,《綠燈俠》投入製作。
2。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很遺憾,在《黑暗騎士》上映後,華納兄弟覺得繼續執著於喬治•米勒的《正義聯盟》已沒有意義,因為這部電影已經被無數次推遲上映,而且似乎還會妨害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
甚至直到今天,華納兄弟依然不放心在大銀幕或小屏幕上同時出現一個DC角色的不同版本。由於擔心觀眾會因為有兩個蝙蝠俠而感到困惑,一部計劃中的布魯斯·韋恩起源劇集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上映前被取消了,儘管《超人前傳》並沒有因為《超人歸來》而被砍,但它之所以能夠倖存下來,可能也僅是因為收視率穩定,而且電影上映時已經播出五季了。
關鍵是,雖然《正義聯盟:凡人》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最終被取消並沒有太令人驚訝。WB從來都不熱衷於在屏幕上同時出現一個角色的多個版本,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哥譚》也不被允許明確地提及小丑或哈莉·奎茵。
除此之外,《正義聯盟:凡人》製作延遲意味著最終預算已經膨脹到了3億美元左右,在兩年前《超人歸來》票房大虧之後,華納兄弟已經不敢再大手大腳了。
1。如果拍出來了會怎樣?
不得不說,《正義聯盟:凡人》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這部電影原本打算在《鋼鐵俠》上映的前一年率先掀起一股全新的電影互聯浪潮。毫無疑問,如果順利的話,華納兄弟絕不會像現在這樣疲於追趕漫威。
《正義聯盟:凡人》被取消時,整部電影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具備了完整的演員陣容,計劃創造一個能夠為後續的續集和衍生作品提供靈感的電影宇宙。如果成功了,DC可能真的打敗漫威,開創一個由喬治•米勒擔任總策劃師的DC漫畫人物電影宇宙。
不管你對《正義聯盟:凡人》的故事有什麼看法,由喬治·米勒掌控DC宇宙實在讓人充滿期待。選用年輕的演員陣容顯然是希望他們像漫威這邊的克裡斯·埃文斯、小羅伯特·唐尼和克裡斯·海姆斯沃斯一樣伴隨他們的角色一起成長,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DC粉絲會對《正義聯盟:凡人》被《鋼鐵之軀》、《綠燈俠》以及後來的「DC擴展宇宙」所取代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