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條推送的你,或許已經人在旅途了吧。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對於逛吃逛吃的人而言,還有味蕾必須算上。
一個風景名勝之處如若沒有美食撐腰,它的吸引力將會呈指數式下降;而一個地方即使全是仿古建築、商業樓宇,只要有膾炙人口的食物,它的吸引力也會是呈指數級上升的。
大概很難有人真的能說清,我們旅行主要是為了美食而順便探訪風景還是主要為了風景而順便品嘗美食。
因此,在中國,一個合格的旅行攻略必然有一個美食攻略的別名,一個合格的旅行博主也必然是美食博主才對。
雖然旅行攻略、美食博主這樣的名詞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但是旅行、美食可是跨時代而存在的。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邊走邊吃」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嘛。
在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大佬,可真的算是美食兼旅行博主第一人了,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蘇東坡,北宋文學家,著名旅行達人、美食家。
蘇軾就是一個一路貶貶貶的倒黴大佬,他這一生足跡基本就是他一生不斷被貶的過程。既然被貶已成定局,又何故因此自困?蘇軾就是蘇軾,他很快就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把貶官當做公費旅遊,保持著對生活的極大熱情,不斷探索著飲食方面的樂趣。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湖北黃州,一不發工資,二不安排住宿。他無奈之下只能自己開了塊荒地,取名為「東坡」,蓋了瓦房,取名「雪堂」,親自勞作,從此「東坡居士」也就成為了跨界標識,而他最具天賦的技能——吃也逐漸點滿。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到黃州了,這長江裡的魚也太好吃了,還有這筍怎麼也這麼好吃呢?
正是在黃州,蘇軾以東坡肉一舉奠定他美食博主第一人的地位。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豬肉頌》
在宋代,羊肉是最主要的肉食,而豬肉因「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並不受歡迎。蘇軾就覺得挺浪費的,豬肉這麼便宜又好吃的食物怎麼能被嫌棄呢?於是,在他的幾番搗鼓之下,東坡肉成功出世。而蘇東坡也憑一己之力,讓豬肉從此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肉食。
宋哲宗繼位,蘇軾被召還朝,他仍舊惦記著都城春日裡那些正是時令的珍饈——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
幾年之後,蘇軾即被貶惠州。惠州集市每天只殺一隻羊,蘇東坡沒權也沒錢,只能買些沒人要的羊骨頭來吃。
他吃得可開心了,就是旁邊的狗不太開心——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者熱漉出,漬酒中,佔薄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與子由弟書》
還有當他身處廣東之地,遍嘗新鮮荔枝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和詩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枝》
可能有人覺得他在惠州吃得太好也就算了,還老是炫耀,於是三年後,蘇軾再度被貶至海南。
蘇軾自己說,「此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沒有肉可怎麼辦?美食博主人設依然屹立不倒,東坡再次開發出了生蠔的新做法。
而這次,東坡吸取了教訓沒有廣而告之,他還寫信告誡兒子不要讓別人過來和他搶吃的。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食蠔帖》
在蘇東坡的眼裡,被貶之地處處是美景、處處是起興之地、處處有珍饈。如此一人,可能堪稱旅行達人兼美食博主第一人?
前輩的事跡看起來雖然精彩,但時過境遷,無論是景點或是美食,對於我們而言已經沒有太多可供借鑑之處。
旅行博主黃元琪(網名Yoki醬),作為一個熱愛旅行、美食、寫作和攝影的環球旅行者,目前已踏足四十個國家,熱衷在旅行中尋找美的細節與人文故事,今天小北就跟你分享她的環球旅行美食指南。
京都好比一本書,每次去旅行都只能看其中幾頁,與它有緣之人大概是願意花一生時間慢慢讀它的。
而在京都旅行,就是一場美學的巡禮,它的美精緻、脫俗而無處不在,在這之中,春日裡櫻花盛開的時日當是許多人心中京都最美的時刻。
京都的大街小巷、山野河畔種植最多的是染井吉野櫻。它在綻放之際,似漫天霓裳把你拉進一個空靈的浪漫世界。它樹枝細長,樹冠如蓋。一朵花有五片花瓣,最初開花時是嫩粉色,像懵懂少女純潔的愛情;臨近凋謝時是粉白色,隨風飛舞時的姿態被譽為「吹雪」。
到京都看櫻花是要講求緣分的。櫻花身子嬌貴、任性,冬天太冷,她就晚兩周開,過完年一熱,她又著急地早開。如果想趕上最美的櫻花季,那麼你得時刻做好改籤機票、預定酒店的準備才行。
在花開最旺的幾天,你會邂逅一條條粉色隧道。這不是一兩株大樹能形成的,非得在種滿年長的染井吉野櫻的路邊或河堤邊才能遇到。
如果遇到了這樣的櫻花盛開,那麼你應當珍惜這難得的相見。因為這一樹繁花可能將在你轉身離去之後的夜晚遭遇疾風驟雨的洗禮。於是,當你再去之時,已然是「風吹雪」的景象了。
漸近凋零的染井吉野櫻悄然冒出了綠葉,舒展著曼妙的枝條怡然起舞,展示著它們最後的風流。風起雨落的時候,樹葉們歡樂地汲取著大自然的雨露,而花朵們則前赴後繼地趕著撲向大地,著急地為地面鋪上粉色的地毯,也為涓涓細流點上少女眉間的花鈿。
地面和溪中有多少花瓣,樹丫就有多少花朵等著飄落。再多等幾日,晚櫻也將開始下起花雨。
在看過京都的櫻花之後,尋到一家居酒屋品嘗一頓地道的懷石料理再好不過了。
懷石料理開始於日本的鎌倉時代,起源於日本的一些寺院,在日本的室町時代漸漸發展成型,並在江戶時代,成為日本特有的一種飲食文化。
懷石料理中有一個關鍵詞,翻譯成中文是「季節的味道」, 就是品嘗當季的時令美味,感受大自然的恩惠。春日的櫻花、夏日的鮮魚、秋季的松茸、冬天的雪蟹,是懷石料理的主要食材。
「先附」 , 宴席中的第一道菜餚,屬於餐前下酒菜,大多是冷菜,分量不是很大,一般是用「拌」「浸」的方式製作,裡面的材料豐富,大多在三種以上。「先附」的特點是色彩鮮明,能勾起人的食慾。
「碗盛」, 主菜呈上前的一道清湯,湯汁很清,能見底,食材的形狀及擺放也要體現藝術感。由於之前的菜餚是冷的,所以這道料理的出現會很合食客心意。「碗盛」的特點是容器美觀,食材既可暖胃又可消除食客口中的酒氣,讓食客為品嘗主菜做好準備,更可以進一步打開食客的味蕾。
「向附」 是由各種魚生配置而成的冷盆,不同的魚生應當蘸不同的醬料食用,如此才能在口中產生奇妙的味覺碰撞。
之後則是「八寸」、「燒餚」,而「燒餚」之後就是「御飯」了。至此,一餐和式料理全部完畢。
南中國海將馬來西亞分成東西兩部分,檳城、吉隆坡、馬六甲處於西馬來西亞,有著誘人的娘惹文化和中馬合璧的建築與美食,而亞庇則位於東馬,這裡有屬於馬來的土著文化、神秘的紅樹林、滿天飛舞的螢火蟲、寶石般的海面和舉世聞名的晚霞。
亞庇的海灘有著別樣的美。它靠近陸地的沙灘地勢特別平緩,在潮水湧來與散去的瞬間,海水依依不捨地撫過潔白的沙子,留下了鏡子般光潔的灘面。
再也不必千裡迢迢趕赴烏尤尼鹽沼去尋找天空之鏡了,在這裡,大海與天空融為一體,同樣蔚藍,同樣浩渺,似乎是有人將地球那一段海天一色的美景反射到了地平線的這一端。
亞庇是個很容易看到雙份美麗的地方,海邊有沙灘,市內有在水一方的清真寺。岸邊潔白的建築與池塘上的倒影像一對雙生姐妹花,一個深沉穩重,一個綺麗迷離。若是日暮時分前往,便可聽到寺內傳出的樂聲,悠揚的旋律迴蕩在天空,經久不散。
亞庇的晚霞舉世聞名。如果時機對了,你會看到天空像一塊正在被描繪的畫布,從藍金色到橙黃色,待到太陽落入海中,晚霞變換為粉紫色。最絕妙的是,當你置身沙灘,你會看到遠處小島上有一層厚厚的積雲,光線從雲中散射而下時不斷變化著姿態。
在這樣的美景之中,戀人們擁吻,朋友間互相擁抱,孩子們指著天空大笑......充滿了愛意的亞庇晚霞,希望你也有機會擁有。
亞庇身處東南亞,最不缺的就是魚鮮。
到了漁港,一定要品嘗一下這裡的豐富海產。有兩道名菜絕對不能錯過——奶油老虎蝦,亞庇「龍蝦王」店的招牌。
金黃色的醬汁中藏著甜辣醇香各種味道,打開蝦殼,將肉質緊實的蝦肉沾滿調味醬汁,一口吞下,大概會感嘆以往吃的海鮮都是啥。
另一道是便宜到懷疑人生的炒肉蟹。
此外,如果想檢驗海鮮的新鮮度,點一份用蔥姜熱炒的蛤蜊是很好的選擇。如果需要一份熱氣騰騰可以暖胃的食物,一份放滿蝦與蟹的海鮮粥將滿足你所有的期待。
如果有機會去亞庇,可以去嘗嘗生肉麵、肉骨茶、煲仔飯、魚丸面線等美食,這些都是馬來的特色。要是有時間,一定要去那裡的咖啡館和茶室坐坐,那裡有最地道最具特色的風味佳餚。
杜加古城,位於突尼西亞首都西南方向,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古羅馬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北非的歷史文明和歲月滄桑。
杜加,曾經是羅馬人的糧倉。
站在古城外的山上眺望矗立在另一個山頭的古城,你會看到一幅斷壁殘垣卻不失偉岸、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
歲月將石頭染成了黃灰色,它們在雨水的衝刷下顯得蒼涼不堪。而可能會有幾個帶著紅帽子的老人依靠在凹凸不平的牆邊遙望著遠方。
與希臘遺址不同,杜加古城是可以進入內部參觀的,因此,在古城內漫步,你甚至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每一塊石頭,透過它們想像千年前的熱鬧與繁華。
古城邦中的劇院和神廟保存得還算完好。這座雄偉的建築建在山坡之上,傳承了古希臘劇院的遺風。
建築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由石頭砌成的十幾層觀眾臺,觀眾臺的形態像兩隻展開的手臂,環繞著正前方的舞臺。
位於地面的舞臺在圓形劇院的另一側,如今還遺留著高高低低的羅馬立柱。舞臺正中有一個圓形臺階,站在上面說話,聲音便會格外響亮。
矗立在山坡最高處的古羅馬神廟是城邦最重要的建築,它不但擁有最好的地理位置,還承擔著祭祀祈禱的功能。
神廟前的四根大理石神柱支撐起了三角形的門楣,門楣上精美的雕刻還依稀可見——朱庇特神廟。這座神廟很特別,同時供奉了三個神,分別是宙斯、天后赫拉與他們的女兒維納斯。只可惜經過幾輪政權更替,宗教改換,大理石鑄成的神像雕塑早已被摧毀。如今,我們只能看到散落在地上的一些大理石銘文及殘存的藝術品。
離開這兩座保存相對完好的主建築,我們便可依循著考古學家的足跡開始探索古城。杜加古城在鼎盛年代,曾居住著八千到一萬人,市政廳、集市、浴場等公共設施應有盡有。達官顯貴的居住地靠近山頂神廟,庶民則居住在山腳。古杜加的富人會在庭院中建個小噴泉,鋪上馬賽克地磚,在夜裡和全家人一起賞月聽風。
逛完古城,是時候吃點突尼西亞的美食了。
突尼西亞的正餐講究慢食,飲料、前菜、主食、甜點,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其中,最不容錯過的便是突尼西亞的國菜——庫斯庫斯。
它的整體顏色是黃棕色,除了搭配的蝦、魚、羊肉外,一根被炸得油光鋥亮的青椒躺在黃色之上,這抹綠色成為整道菜的點睛之色。青椒並不辣,廚師用油燜的烹飪方式賦予它鮮味。
與生薑、大蒜和洋蔥一起熬煮過的小麥,入口綿柔,接近小米的口感。炸青椒是柏柏爾人的拿手好菜。姜是這個國家最愛用的香料,各種菜餚中都不難見到它的身影。突尼西亞的羊群都是散養著的,所以羊肉入口後不會有一點羶味。吃海鮮是迦太基王朝留下來的習俗,迦太基是航海大國,魷魚、大蝦、吞拿魚都經常被拿來入菜。
小小的一盤庫斯庫斯,綜合了這個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習俗,因此食客品嘗到的不只是美味,還有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每一段旅程困難和喜悅總是相伴的,而每一段旅程結束後,最先被遺忘的就是那些挫折和困難,久久縈繞於心的則是那些人世間的溫情與煙火氣。
這些有溫度的感受,慢慢會變成一種態度,一種智慧,它會教會我們去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去欣賞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小北的讀者一定有不少已經在路上了吧?分享遇見的美景和味道,小北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旅行博主黃元琪的《你的旅行,必須有點味道》,靈魂、身體、味覺一起在路上。
編輯:山鬼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
《你的旅行,必須有點味道》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