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心得體會範文大全(全文1000字左右)!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其實就筆者的定義來說,BIM是將2D圖面、管線CSD&SEM、施工排程、物料管理、設施維護…等傳統工作項目,透過一個「已信息化的3D模型」與數個BIM相關相關軟體將這些傳統工項「可視化」,進而透過可視化的3D模型來解決問題。但說起來簡單,事實上BIM真的是模型建立好就什麼都解決了嗎?筆者今天想與大家探討的就是「BIM是無所不能嗎?」
從事BIM工作幾年,常常會遇到一個困擾我的問題,那就是多人以為「BIM不是什麼都能做嗎?」,軟體廠商在產品發表會的時候總是需要把軟體說的很神,什麼都能做,也因為如此,若非真正從事BIM工作,哪怕是專業人員也很容易被誤導以為「BIM是一個萬能的軟體」。
事實上BIM軟體的出現確實是解決了很多工程師難以解決的問題,BIM的核心建模軟體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信息架構連結3D模型的組件,讓專業的工程師能夠以此為本來解決傳統工作流程難以解決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到底是軟體還是工程師?答案當然是工程師,再好的軟體沒有建立在專業底下是完全無法發揮作用的。BIM並非AI,它取名「BIM」也沒有將AI這個關鍵詞加入,主要就是因為解決問題的並非是「軟體本人」,軟體本身無法靠著自主學習去解決問題,一切還是要依賴工程師的專業。
就以工程師工作範圍中的結構設計來說明好了,BIM軟體提供了結構分析的基本架構,在建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去設定構件端點的支撐條件、載重與載重組合,這在結構分析中是基本不過的東西,設定好的固接或是剪力接合,可以利用BIM軟體與結構分析軟體間的互轉,讓工程師只需要建一次模,又可以利用BIM軟體直接出2D圖,進而簡化工程師工作內容。但這些都是在建模工程師了解結構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建模者需要是結構專業工程師。因為工作關係我常常接手營造廠給的結構模型,常常看到模型都是亂七八糟,大梁小梁亂接、懸臂的結構亂接亂畫、鋼構側撐到底要撐哪邊?當然因為建築企業建立模型也只是為了交差,並沒有實際出圖甚至是分析的需求,大部分都只是為了滿足業主需求而建立。但若我們以技師的角度去看這個模型,您絕對不會相信這個模型能夠出一個合理的2D圖說,因為連3D模型都不合理了。更別說工程師能夠用這個模型做結構分析了。
「能解決問題的BIM模型出自於了解專業的建模工程師」。BIM號稱能出圖、撿料、做管線CSD&SEM、輔助基本的結構&建築&機電設計、4D排程、可以請照、節能分析、設施維護…等,一個建模工程師能懂這麼多嗎?所以,我們必須了解BIM並非是「一個萬能的軟體」,並非把BIM模型建起來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重要的是專業工程師在建模過程中將3D模型信息化的完成度。BIM是一個新時代的解決方案,用3D信息模型來解決與整合工程的接口問題。雖然BIM軟體確實提供了這些功能給用戶,但軟體只是輔助,所有的一切還是需要靠專業的工程師、專業的團隊,建立出來的信息模型才會合理、可行。好了,關於bim心得體會範文大全(全文1000字左右)就為大家介紹這麼多,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