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林口9月24日電(記者 張冰清)牡丹江市林口縣林口鎮六合村有個「怪現象」:鄉親們的菜園子不種植大蔥、茄子、豆角,卻種植起了一壟壟道地藥材。
「以前,我家裡的收入有限,日子過得緊巴巴。自從建起了中藥材基地,我在這裡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收入穩定,家裡一天天好起來,徹底甩掉了『窮帽子』。」正在勞作的村民向記者表示,現在顛茄苗是緊俏物,家家戶戶都爭著搶,不為別的,就為甩掉窮帽子!
林口縣結合自身獨特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內生動力。
林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榮辰介紹道,按照全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戰略部署,林口縣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契機,依託區域內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和適合發展藥材人工栽培的林地、耕地空間優勢,加強北藥基地建設,打造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北藥產業鏈,傾力打造「黑龍江省中藥材基地示範縣」,通過發展北藥種植產業,撐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顛茄草喜獲豐收 產業扶貧謀富路
林口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山區半山區,資源富集,物產豐富,縣域森林覆蓋率65%,為林口大地孕育生成了豐富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縣域內人參、黨參、黃芪、龍膽、白鮮皮、蒼朮等野生藥用植物品種達300餘個。
近年來,林口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產業強縣、生態富民」的發展戰略,按照省市關於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將綠色食藥作為全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強力推進,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優勢。
榮辰站在田間地頭向記者介紹,顛茄草屬於一年生的,春種秋收收益見效快,投資也不是很大,很適合農戶種植。
事實上,林口縣擁有7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對發展中藥材產業具有良好的傳承和豐富的經驗。自2015年以來,林口縣以促進農民增收、生態恢復為目標,以創建省級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為牽動,尊重基層群眾首創和實踐,及時給予政策扶持,推動了全縣中藥材這一朝陽產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2.45萬畝。其中,道地藥材7.45萬畝,食藥同源藥材沙棘15萬畝。預計年銷售產值可實現3.2億元。
「不同於4、5年前的2000來畝,現在我們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都有10萬多畝,這其實是村民逐漸認知的一個過程,加上縣裡的宣傳,我們還有科技團隊幫助鄉親們解決種植難題,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錢掙到包包裡,大家都願意幹。」榮辰笑著說,「不掙錢說啥也不好使啊!」
近年來,林口縣結合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始終將中藥材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並著眼短期脫貧和長遠發展,鼓勵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參與種植加工,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截至目前,林口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按照「建設基地、擴大規模、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打造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北藥產業鏈,培育一批有市場、有產品、有效益的龍頭企業,積極探索中藥材產業多方共贏,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共贏。
套種中草藥 開啟脫貧「新路子」
一排排松樹苗套種的中藥材特別引人注目。今年該合作社利用退耕還林地、山坡地進行嫁接紅松套種中藥材的新嘗試,形成了上面種樹、樹下種藥的發展新模式。林下套種中草藥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間,抑制雜草生長,而且可以在幼齡紅松期提高收益。
榮辰向記者介紹,林口縣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確定以發展北藥等特色種植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方向,在中藥材種植髮展上,針對不同鄉鎮的地域環境,採取「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模式,在種植條件適宜的林口、古城、三道通、奎山等鄉鎮打造中草藥種植基地,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政策刺激來帶動中藥材種植,對於一些規模化種植戶在金融方面進行了政策扶持,提供了貼息貸款供規模化種植戶拓展種植面積使用。
目前,全縣以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龍頭,利用產學研平臺,選育引進新品種,推廣綠色高產栽培模式,推進基地標準化生產,逐步建立中藥材追溯體系,完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創建地方中藥材知名品牌,全縣申報認證國家地理標識2個,註冊中藥材(含中藥製品)商標10個,中藥材及製品銷售渠道穩定,在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各大藥市暢銷,蒼朮等道地品種已成功打入韓國、日本市場。
此外,通過「公司 示範基地 農戶 科技」的新模式,林口縣豐達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帶動了北藥育苗基地10處,發展北藥專業村14個,種植專業戶1500餘戶。
「我們有信心在2025年達到30萬畝。」榮辰說,六合村充分利用「聯村聯戶」的有關政策,以科技為依託、以產業為基礎、以品牌為先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不斷尋求增收新渠道,預計用5年左右時間,在村域內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長效機制,種植面積佔比原則上超過域內適宜區域的80%以上,成為林口特色支柱產業與經濟增長的亮點和農民增收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