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製作人專訪||美食綜藝後時代,「美食+」的玩轉法則

2021-02-09 看電視


從服務性、競技類,到「大平臺、大明星、大製作」再到各種「美食+」,美食綜藝走過了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之路。「看電視」專訪今年多檔具有代表性的創新美食綜藝製作人、導演,試圖挖掘新一代美食節目的創新之道。

在國內綜藝史中,美食綜藝必然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天天飲食》於1999年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每天15分鐘的體量,不知陪伴了多少家庭的餐桌。

長期以來,美食節目都是作為服務類節目的重要分支製作播出的,直到《廚王爭霸》出現,美食綜藝插上了競技娛樂的翅膀,但依然聚焦於美食本身。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爆紅國內外,這檔美食紀錄片燃起了觀眾對美食題材強烈的興趣。

隨後,各大平臺紛紛開始布局美食綜藝,以《星廚駕到》《十二道鋒味》等為代表,加入星素元素的美食節目煥發新生。

 

但隨著同類型節目增多,美食綜藝僅僅只靠星素似乎不起作用了,與「流量明星+大IP」的影視劇創作法則失效如出一轍。於是,從2016年底開始,全面發力原創的電視人開發出一系列「美食+」節目,美食綜藝也於2017年迎來爆發元年。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幾大平臺主打美食的綜藝節目不過5檔, 2016年已經超過17檔,2017年更是井噴至33檔,增幅超過100%。

從服務性、競技類,到「大平臺、大明星、大製作」再到各種「美食+」,美食綜藝走過了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之路。

2018年,在美食綜藝的爆發「後時代」,或許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一下,美食綜藝到底應該如何生長?「看電視」(ID:TVwatching)專訪了今年多檔具有代表性的創新美食綜藝製作人、導演,試圖挖掘新一代美食節目的創新之道。

 

是食物更是生活

 

2017年初,《嚮往的生活》大火。黃磊、何炅和劉憲華三人從城市來到農村,一日三餐都需自給自足,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嚮往的生活》不僅開啟了慢綜藝的先河,也展示出了來自食物的另一種綜藝魅力,不僅是美味,更是生活。

 

《嚮往的生活》

食物和人的關係十分微妙,每一種食物的背後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呈現。食物和生活之間的對話,體現著包羅萬象的生活哲學。這也是美食綜藝多年來經久不衰的原因,作為一個細分綜藝品類,美食綜藝又不同於街舞、說唱等垂直類綜藝,食物與每一個你我的生活雜糅生長、息息相關。

 

年底,一檔「野綜」橫空出世,總製片人俞杭英在開播筆記中寫道,「節目就像一個孩子,褪去了初生時的皺褶,漸漸舒展成了我們希望它成為的樣子。」這檔綜藝就是芒果TV《野生廚房》。

 

「所謂『野綜』,有兩層含義,一個是身體上的『野』,另一個是心靈上的『野』。從身體感官角度看,節目嘉賓驅車深入野外環境,吃的是當地特色食材,這是其一;

而更重要的是,嘉賓們作為城市人群的代表,離開熟悉的環境,到野外與大自然接觸,釋放本真,衝破城市的禁錮,放飛自我,讓心靈在這大地上「撒點兒野」,才是這檔綜藝的要義。」俞杭英在接受「看電視」(ID:TVwatching)專訪時這樣闡釋。

 《野生廚房》總製片人俞杭英

食物不僅是飯菜,更是生活方式的載體。當一檔美食綜藝揭露出美食背後的煙火氣息和人情味兒,將傳遞一種生活理念、一種生活方式作為要義的時候,那麼它的起點和終點也將探入生活的本質,這樣的內容也就更加具備走入人心的潛質。

 

在《野生廚房》中,用自然的野趣橫生的烹飪方式,在自然的環境中做出美食,創意出來自己的野生料理,還原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展現的是最獨特、最當季、最新鮮、最原汁原味的食物的味道,這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另一檔以美食為核心元素之一的節目《奇妙的食光》要重點表現的是承載在經營上的青春成長生活。「因此更貼近收看人群的生活,能為觀眾做出正向引導,讓嘉賓與觀眾一起成長。」在《奇妙的食光》總導演蔣帆看來,這種青春成長的生活體驗是相比於其他綜藝的獨特之處。

《奇妙的食光》總導演蔣帆

 

節目中的年輕偶像很少會進廚房,對於經營更是一無所知,而這也對應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需要克服許多障礙才能去成長。將觀眾也帶入這樣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在經營中獲得成長,是《奇妙的食光》想要帶給觀眾最溫暖的共情。

同樣定位於偶像綜藝的《完美的餐廳》,也選擇了美食經營作為節目的核心元素。為何以美食經營形式嫁接偶像元素?

在接受「看電視」(ID:TVwatching)採訪時,蔣帆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一是因為美食是每個人喜歡且關注的對象,而且美食具有社交屬性,無論是節目中嘉賓與客人還是嘉賓與觀眾都能以美食為紐帶去達到交流互動的目的。二是美食經營更有煙火氣息,能更真實還原生活情景與人物性格。」

《奇妙的食光》

所謂「美食+」,不應該僅僅是美食與某一種節目模式的結合,更應該是美食與美食背後人們的交往、生活、故事、情感之間所做的加法。

 

謝霆鋒就十分善於運用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早在2014年的《十二道鋒味》中,謝霆鋒就在十分有意識地在節目中穿插各種「故事」。三季熱度不減的美食脫口秀《拜託了冰箱》,本質上也是通過冰箱這個特別的小切口展示明星生活中的故事,在唇槍舌戰中表達明星的生活態度。

《拜託了!冰箱》

正如俞杭英所說:「我們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就是離開城市,到非常自然的環境中去感受這種狀態。會特別去突出人和食材之間的關係,映射出背後深厚的情感和故事。」食物的溫度,也是生活的溫度,更是人心的溫度,這永遠是一檔美食綜藝的制勝關鍵。

 

是美食更是文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總和。真正從生活哲學的視角將美食提煉成美食文化的作品,陳曉卿及其團隊製作的系列美食紀錄片是不能繞過的品質之作。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突然在網絡上爆紅,截至目前豆瓣評論人數超過12萬,評分高達9.3分。這部紀錄片又給有關美食的內容創作打開了另一扇門: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中國人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食物中蘊含著中國人從古至今怎樣的情感流變與文化意象?

 

以食物為契機,以影像作媒介,記錄著民間和原生力量為生活做出的努力,也彌補著因為快速前進、無暇回頭的社會留下的遺憾」陳曉卿曾這樣表達自己製作美食紀錄片的初心。陳曉卿團隊最近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將食物哲學推向了更加國際化、歷史化、人類學的範疇,再度收穫高口碑和點擊量。

陳曉卿及其團隊

 

團隊的主創人員甚至需要有大量的學術積累,在拍攝前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無疑,這個團隊是抱著做一部地域美食文化歷史檔案的態度和決心,來製作紀錄片,這樣的視角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內容創作的高度。更難得的是,這個團隊在這樣的高度上還能將專業嚴肅的內容探討與輕鬆愉悅的視覺呈現做到精妙平衡。

 

做了幾十年美食綜藝的臺灣製片人焦志方,被臺灣媒體奉為「美食行腳節目的老祖宗」。

他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說:「任何節目的主持人都要在私底下多充實知識,了解一些「文」的東西,上了舞臺才能夠耍得出來。若你一味地耍嘴皮子,那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被觀眾、被收視率給淘汰掉。而美食節目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歡吃,對食物要有一定的感情。如果你隨便一飯一蔬就能夠對付,那麼你對美食的豐富度和形容上,自然會詞窮。」

 

對於挖掘美食背後的深層次文化,《野生廚房》總製片人俞杭英也有自己的觀點:「美食不只是美食,它也是一種記憶符號,要將這樣的符號和人、情感、文化關聯起來。就像我們並不是一個邀請專業廚師做菜的節目,不在於說我們做的菜有多好,也不是通篇都在講做菜,而是去發現和理解當地文化。這檔節目的初衷也是到各個食材發源地去探尋,通過美食這個載體,去尋找生命新的可能性,探討中國地域文化的更深層次。」


《野生廚房》

不難看到,當下的美食綜藝越來越有意識地在文化內涵挖掘上下功夫,前幾年的美食+旅遊節目,這幾年也更加注重挖掘展現當地人文氣息,而不僅僅是異域美食。從《十二道鋒味》到《鋒味》,不難看到節目在文化挖掘方面做的努力和嘗試,《中餐廳2》也在有意識地運用鏡頭語言和敘事手段展現法國小鎮的人文氣息。

 

文化是一檔內容節目能夠向觀眾傳輸的核心價值。文化是有差異的,人心是相通的,挖掘文化作為差異化競爭力,展現文化差異背後不變的人心,而美食則是契機、是引子、是記憶符號、是承載文化和人心的容器。當我們找尋到美食背後不同地域不同歷史層面的文化差異,也就抓住了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內容上的垂直化深耕。

 

法無定式,真實為王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如果情感、故事和文化是其記憶點和核心價值,那麼趣味性和可觀看性則是這種價值得以傳達給觀眾的前提條件。而美食這個題材本身就在這兩者的平衡上有著先天的優勢,最質樸最平凡的食物往往也蘊含著最真實、最能引起共鳴的情感和文化。

 

韓國享有盛譽的節目製作人羅英錫深諳文化趣味之道。羅PD懂文化,於是無論是音樂、電影還是飲食,都能玩出花來。他還喜歡讓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細節,產生碰撞和火花。

 

縱觀羅PD製作的美食綜藝,大多都比較「隨意」,把嘉賓往島上一拉,給一些基本物資,一句話:經營一家韓餐餐廳,然後就撒手讓嘉賓自由發揮;同樣,把嘉賓往村裡一拉,就一個要求:自給自足,然後就真的什麼也不管。

 

在談到製作過程中的困難時,《奇妙的食光》總導演蔣帆對「看電視」說:「如何解決餐廳裡重複做菜的機械重複,太多不好看,少了又丟掉了經營根本,度難把握……」

 

羅英錫的節目中,《姜食堂》成員間說吵架就吵架,爭吵後的尷尬沉默也不剪輯,就如同靜止鏡頭進行播放。《尹食堂》整季節目專心做一道菜,幾個人每天做的其實就是那麼幾件事:趕早上班,忙碌一天,抹黑下班,仿佛每集都在重播。《三時三餐》同樣也是做飯吃飯單曲循環,嘉賓李瑞鎮更是直接說:「我們這節目誰會看啊?」。

《姜食堂》片段

但就是這樣的節目,收視率多次刷新韓綜歷史,出一部火一部,甚至羅英錫這個名字也成為品質保證——「老羅出品必屬爆款」。仔細想一想,羅PD執導的這些熱門美食綜藝到底有什麼獨特的模式?這些反反覆覆的日常中為什麼總能有這種致命的吸引人的趣味?

 

答案是真實,這些日常就是真實的生活。「隨意」有時候更是一種「真實」,這些節目看起來都是嘉賓碎碎念,內容重複,但這也正是真實的人物在真實的場景下會做出的真實反映。沒有人設,也沒有劇情,嘉賓們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狀態,魅力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

 

蔣帆在採訪時就談到:「真人秀關鍵是真,不演。因為我們導演組之前都做過《偶像練習生》,和節目嘉賓相處了幾個月,所以彼此間都非常熟悉。在錄製過程中,他們非常信任我們,沒什麼顧忌,很放鬆,也願意表現真實,這算是成功的一環。如果換做其他團隊,互相之間開始是陌生的,也許溝通過程相對會複雜很多。」

 

《奇妙的食光》導演組工作照

「節目所要表達的『野』,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野,是一種不拘泥於形式的真實狀態,在與當地環境、居民、食材接觸的過程中,藝人們卸下防備呈現出最自然鬆弛的狀態,釋放出最本真的自我,是真人秀所追求的也是最稀缺的東西。」俞杭英在接受「看電視」(ID:TVwaching)的採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在一檔綜藝中,這種真實的魅力在於,一方面有極強的代入感和共鳴感,另一方面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而這種未知,不也正是生活的趣味與奧義嗎?用真實去加熱美食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做一檔深入和溫暖人心的美食綜藝大餐,觀眾自然會做出他們的選擇。

 

用一句話將一部綜藝講清楚是不容易的,對於美食綜藝來說也是如此,這需要製作者在前期策劃階段就對綜藝的獨特性與魅力點有明確的認知。

「作為原創節目來說,真正要思考是節目的核心是什麼,只要抓住了核心,其他一切不是那麼重要,也不該成為幹擾節目創作的因素。」俞杭英在談到製作綜藝節目的體會時這樣說道。

 

事實上,對所有綜藝節目來說都需要把握這兩個關鍵——「這檔綜藝要向觀眾傳達什麼核心理念」、「這種核心理念怎麼以文化人傳達給觀眾」。無論成員怎麼變,場景怎麼變,只要抓住這兩點,其他都交給真實的表達,自然能創作出能走入人心的好節目。

 

相關焦點

  • 玩轉美食類節目的不止羅PD,「美食+」還能翻出這四種花樣
    美食+」節目霸屏力度不減,美食綜藝究竟靠什麼俘虜受眾?廚藝比拼依然還算是美食綜藝裡的老套路,但近年來興起的旅行類美食節目則是開啟了新一重感官大門。《三時三餐》最會吃這碗飯的要屬韓國王牌綜藝節目製作人羅英石,《
  • 網課、外賣、零浪費,後疫情時代的韓國美食綜藝
    在疫情期間餐飲行業受到巨大衝擊和大眾娛樂活動下降的情況下,這些美食綜藝除了給觀眾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外,還傳遞出更深刻的價值主張,進而對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繼《家常菜白老師》《白鍾元的三大天王》《小巷餐廳》《高校供餐王》《美味的廣場》等節目後,《白father》又是一檔以白鍾元為核心人物的美食綜藝。這一次,白鍾元化身老父親和梁世亨搭檔,手把手指導只靠點外賣解決一日三餐的「料理兒童」做飯。
  • 綜藝盛典丨鴛鴦金樓帶你玩轉時尚美食趴!
    前兩期綜藝盛典,張蕾小姐姐帶我們懷舊了一把,現場大秀八十年代的復古Disco,懷舊歌曲串燒更是把我們帶回了那些年青澀的懵懂時代。仿佛是一場夢,記憶裡的那杯冰鎮啤酒夾雜著熱血和勇敢,在味蕾上一瞬間炸裂。回憶裡的美食除了那杯啤酒你還記得哪些呢?
  • 一線專訪丨《透鮮滴星期天》製片人王恬:湖南衛視為什麼要打造一檔棚內美食真人秀節目?
    美食節目是生命力最長的節目形態之一 節目一線:縱觀2016年的綜藝節目市場,偶像養成類、體育類、生活方式類真人秀等均出現了大批新節目……在這樣一個真人秀大爆發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製作一檔棚內美食節目?
  • 空巢青年&美食綜藝:官能滿足+情感療愈
    在「網感」討論日漸泛濫的當下,美食綜藝被視作「回歸綜藝初心」的那根稻草:滿足心、滿足胃、滿足社交分享。據不完全統計,從《拜託了冰箱》到《十二道鋒味》,搭上國內美食綜藝列車的節目有17+之多,霸屏力度不減。
  • 美食綜藝節目有哪些 綜藝美食節目種草的美食菜餚盤點
    從中餐廳到嚮往的生活,很多生活和美食類的綜藝節目裡,一道道精美的菜餚往往讓人食慾大開,想自己學會大展身手,或者平時根本不吃的食物也會被種草,綜藝裡的美食有哪些?下面帶來介紹。  被綜藝種草的美食有哪些?
  • 韓國美食類綜藝是如何吸引觀眾的?
    今天,冷眼君將列舉幾檔熱門韓國美食類綜藝來總結這類節目的特點,希望以此為中國綜藝市場上千篇一律的美食節目提供一些參考。  「吃播」是近幾年直播平臺和彈幕網站興起後迅速躥紅的一種直播形式。「吃播」最早就源自於韓國,是2014年底在韓國網絡上興起的一種「美食真人秀」節目,主要形式就是由主播坐在家中的網絡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自己吃飯的過程,主要依靠誇張的「吃相」來爭取觀眾的「打賞」。
  • 時代巨變、行業環境迥異,臺灣綜藝製作人北上生存圖鑑
    依舊是訪談類綜藝,依然是棚內節目,甚至幕後主創仍是《康熙來了》的前製作人陳彥銘(B2)。看似,一切都沒變。時隔兩年半,「康熙」重組,熟悉臺綜的那批受眾期待的是二人間的火花和默契。但這期待是打了問號的,因為說到底,時代和語境變了。
  • 豆瓣高分美食綜藝,不止好吃這麼簡單!
    看完了美食電影、美食電視劇, 當然也不能錯過美食的綜藝啦~ 1 《人生一串》
  • DIY節慶美食送給一線建設者
    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該公司工會組織職工開展「團圓迎雙節 美食送一線」主題活動,通過訂製專屬模具,將愛國、愛企元素融入蛋糕和月餅製作,將職工親手做的糕餅送至項目一線,既借DIY美食傳遞愛國正能量,又讓職工和遠離家鄉的一線建設者感受到企業的「家文化」,滿足了味蕾,滋潤了心靈。製作活動結束後,該公司工會及時將大家親手製作的國慶蛋糕和企業文化月餅送達一線職工手中。
  • 韓國整形購物美食指南!教你如何玩轉韓國!
    提及韓國,大家的第一印象不僅僅是「美貌生產基地」,還有的就是購物和美食的天堂,而對於初次前往韓國的各位親,無論是地理還是語言,也都覺得玩一次很艱難
  • 日系美食番看膩了嗎?韓國料理綜藝大賞!
    韓國人有自己的一套美食哲學與料理講究,看似簡單的烤肉、醬湯,其實也暗藏門道。今天,我們將視線放在以料理為規則、以吃為世界觀的料理綜藝。在輕鬆搞笑之餘,了解食物的真正意義。不同於主流美食節目專注於拍攝人物的「吃相」,《周三美食匯》旨在分享美食的歷史文化——逐一介紹某美食的食材分類、料理方式、口味特色、名店探訪等,由淺入深地給觀眾帶來食物的美好。節目通常以極富審美的拍攝方法,用恢弘的料理過程來拋磚引玉,揭示本期主題。隨後循序漸進,跟著主持人、美食家、料理家、點評人,以及當日嘉賓的腳步,對該料理進行深度探索。
  • 拾夢者專訪 ︳燕子媽媽:此生唯山居生活和美食不可辜負也!
    -燕子媽媽-丘麗華,心態如90後的60後山居丹霞美食達人燕子呢喃依山民宿主人▼《把生活變成最美的樣子》燕子呢喃依山民宿宣傳短片遇見丹霞,遇見另一種生活——2015年,我成了丹霞山一家名叫「燕子呢喃依山民宿」的美食主理人,如今山居丹霞、主理民宿、研究美食,有一山可逛、一宿可居、一廚房可窩、一花房可伴。莉時光:建立燕子呢喃依山民宿的初衷?燕子媽媽:燕子呢喃是由三位職場媽媽共同創立的,2015年我應邀來到這裡,成為燕子呢喃的美食主理人。
  • 《姐姐好餓》:這檔 "美食+脫口秀"節目如何升級純網綜藝規格
    這是綜藝天后小S繼《康熙來了》停播後的內地綜藝首秀,也是她首次進軍純網綜藝市場,從首期12小時點擊量近2000萬可以看出,這檔節目正成為新晉純網綜藝生猛力量。《姐姐好餓》還打破了棚內綜藝的空間限制及流程化敘事。以首期節目為例,從黃渤下車至舞臺等候到小S騎著摩託車進場飛撲男神,人物定點與走位都不走棚內綜藝的尋常路,摒棄了空間給主持人及嘉賓帶來的局限性,也釋放出濃濃的真人秀風味。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姐姐好餓》中出現了敞開式的分區舞臺設計,美食與訪談環節得以巧妙糅合。
  • 《吃光全宇宙》美食旅行好評如潮 愛奇藝示範「小而美」純網綜藝
    ,節目口碑爆棚頻登各大綜藝榜單。不僅如此,《吃光全宇宙》還以強勢之姿登上多家業內權威數據機構榜單,其中包括藝恩智庫綜藝榜TOP3、骨朵網絡影視綜藝榜TOP3、緯嶺數據網絡綜藝播放量榜單TOP4等。知名第三方自媒體帳號「看電視」主動對《吃光全宇宙》進行解讀,力贊愛奇藝挖掘了比美食更多的價值觀。
  • ABO甜寵文,神獸穿越玩轉美食圈,初見死敵就往嘴裡塞糖!
    那麼事不宜遲,就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話題吧:ABO甜寵文,神獸穿越玩轉美食圈,初見死敵就往嘴裡塞糖!靠著各種美食,成為了一眾帝國公民們心目中的追求對象,但關於他到底是Omega還是Alpha的問題一直都爭論不休難下定語。隨著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線下美食節目接踵而至。皇家高校男神竟然是美食達人?落魄家族中的美食界天才!一時間,各種消息不脛而走。擁有可甜可鹽萬能人設的他,面對身後萬千女友粉,媽媽粉。我再重申一次,不要男媽媽。
  • 新一批美食綜藝正在路上,熱鬧的韓國美食放送界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
    而國內的美食綜藝也早已不是傳統的《天天美食》烹飪教學,美食+旅行、美食+競技、美食+遊戲……正在成為綜藝節目新的潮流。在這些方面,韓國的美食綜藝或許可以為國內綜藝製作提供一些借鑑和啟示。,相反吃放和cook放的大熱也帶來了美食綜藝同質化的生存危機。
  • 後康熙時代」 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綜藝咖們丨《「吃吃」的愛》
    《康熙來了》的火爆,最有發言權的恐怕要屬那些在節目上一炮而紅的嘉賓:這些曾是二三線的綜藝咖們在其他節目賣力表現卻總是鮮少有人關注。但只要一經《康熙來了》的曝光,在內地的知名度就會呈指數爆炸式的提升。可見這檔節目在華人綜藝圈影響力之大,連兩地的文化隔閡都能夠跨越。  因此節目的停播,也意味著一個綜藝時代的落幕。
  • 美食紀錄片的「三國時代」
    往往菜還沒做好,人的故事已經佔了一半篇幅,這是美食紀錄片的「人文復興時代」。2018年的《風味人間》既脫胎於《舌尖》,又在敘事上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省略,再沒有不必要的煽情和潛在說教。本土化敘事與國際化主題結合後,是美食紀錄片的「新美食本位時代」。如果說《風味人間》和《舌尖上的中國》都是精緻原旨主義,區別僅在「人本位」和「食本味」。
  • 美食節目《宅人食堂》開創「邊看電視邊下單」互動新模式
    ,網際網路屬性更隨處可見,微信搖一搖、網際網路領紅包、在線下單……網際網路+時代,美食節目還能這麼玩!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網際網路+時代,電視節目怎麼玩?」一直是近兩年電視市場的主攻研究課題。畢竟,電視平臺前有廣電總局各種條例的限制,後有網絡視頻猛虎般來勢洶洶的衝擊,傳統平臺想要玩出新意就必須融入網際網路思維,然後再利用這樣的網絡屬性提升受眾互動,從而獲得除去廣告的額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