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評判一個人聰不聰明,按照一般情況下的理解,就是這個人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掌握能力強不強,也就是所謂的智商高不高。比如記憶力好,邏輯能力強,應變能力快等等。
但這個聰明只反應在「智商」上面,在面對紛繁蕪雜的世界時,這份聰明只是諸多領域裡的一隅,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值得人們去發現,探索。在某些領域裡比別人強不算什麼,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但在取得一些成績之後還能保持一顆謙虛的心,這就難能可貴了,這也是「大智若愚」的開端。
大智若愚出自《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語行為被人看作是愚鈍的。
《道德經》四十五章,也講得這種概念,「大智」是對身邊事物認知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心中有數,內在的精神世界很富足,這時候外在的體現就會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而在現實生活中,但凡太鋒芒畢露的人總會有麻煩找上門。相反有些人平平無奇,卻安然度過一生。
也不是說鋒芒畢露的人有多愚昧,只是到了一定狀態要懂得收斂,否則會遭到反噬,對自己的生活無益。平平無奇的人也不見得多有智慧,只是不招惹事端,既沒有高風險的高回報,也沒有其他的麻煩。而真正的大智者,內修心,外修行,與自然交融,在草木間他就是草木,在人群中他就是普通的人。他時刻明白自己的位置,知曉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自己才會真正的開心,快樂,幸福,長養自己的心,滋潤自己的靈魂。因此有時做出一些在別人看來不符合常理的事,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這人有真正的智慧,他可以通過表面看到本質,不用「肉眼」去看這個世界,而是用「心眼」去觀照自己,他人和萬事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的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修復「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這是因為成長過程中自我人格的缺失。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而《道德經》中的這段文字,就是為了讓人們的人格趨於圓滿,比如「大成」,「大盈」就是人格的形態,包括這篇文章論述的「大智」。
而「若缺」,「若衝」,「若愚」是外在的表現,一般人看來這是負面的,其實很多人也是真的「愚」沒什麼智慧,那為什麼還會圓滿一生呢?主要原因是符合「道」的運轉了,只要身在「道」中,懂不懂這些概念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道」是清靜無為的,是順其自然的,是符合天意的,一切都在那等著,花太多精力,用太多心思達到目的,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聰明,真正的聰明是對自己內在的了解,對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完完全全的自我認知。當自我時常保持一顆清淨心時,大智若愚的境界自然而然就來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紛紛來到你的身邊,這便是真正的聰明。
如何保持一顆「清淨心」是主要問題,用曾國藩的一句話說明,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如果能時常對照自己的心,對照自己的行為,那麼「心」自然可以保持最初的模樣,活在當下,常保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