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1-8共8冊)》分為《我們都長大了》、《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我們的爸》、《冬青樹》、《我的童玩》、《竊讀記》、《奶奶的傻瓜相機》八冊,是中國第一套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不少文章取自臺版著作,系首次在大陸公開,集中展現了林海音的兒童文學成就。林海音能夠成功地寫下她的童年且使之永恆,是由於她選材和敘述有極高的契合,從而感動了一代代小讀者。
內容提要 《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1-8共8冊)》分為《我們都長大了》、《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我們的爸》、《冬青樹》、《我的童玩》、《竊讀記》、《奶奶的傻瓜相機》八冊。
《我們都長大了》這本童話集,是從作者林海音為少年朋友所寫的作品中選出的。作者把這些或長或短的數十篇作品分成「童話篇」和「寓言篇」兩部分。這些作品大都是作者的創作,只有「井底蛙」是翻譯的,「六趾兒」是從一篇外國兒童故事改寫的。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感動了一代人。
《綠藻與鹹蛋》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選錄了「蘿蔔乾的滋味」等十數篇短篇小說,多是林海音搬到臺灣後的生活小品。小題材孕育了林海音的大抱負,她伸展觸角、多方取材,嫻熟的挪用象徵鋪排情節,結構巧妙更成就了引人入勝的戲劇性。
《我們的爸》作者林海音的父親去世二十多年,去世時她還是一個小姑娘,父親留下的回憶總是悲痛而傷感的,父親的病逝也是作者美好童年的結束,林海音通過本書表達自己對於父親的懷念之情,書中的內容皆是一些父親的小事,例如父親教我們種花,父親的努力工作以及疼愛子女等等故事,文字緩緩道來,瀰漫著悲傷和思念的情緒。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的故事,主要表達作者對於父親的懷念之情。
《冬青樹》是林海音的第一本文集,主要收錄林海音針對家庭、倫理、婚姻、兒教等有感而發的作品。像是呼應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家庭喜劇風格,《冬青樹》是林海音以其最擅長的率真幽默筆觸,刻畫政府遷臺後小公務員「窮開心過日子」的生活實況。作家用慧心寓教於樂,充分發揮小品輕喜劇的極大張力,在當時「戰鬥文藝」的大氣候籠罩中,獨樹一格、溫暖真摯歷久彌新。
《我的童玩》是一部作者林海音童年故事的回憶散文集,作者用輕鬆的筆調,寫了自己兒時的玩具,只是幾隻簡單的「小腳兒娘」,作者卻因此獲得了童年的樂趣,充分表達出當時「窮開心過日子」的生活實況。作家用慧心寓教於樂,充分發揮小品輕喜劇的極大張力,在當時「戰鬥文藝」的大氣候籠罩中,獨樹一格;溫暖真摯歷久彌新。
《竊讀記》以「竊讀」為線索,以「我」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我」「竊讀」時的獨特感受與百般滋味,將一個極其熱愛讀書,渴求知識的充滿靈性的「我」表現得淋漓盡致。
《竊讀記》是林海音的一部小說集,描寫了林海音回憶童年往事的故事。以其中的名篇《竊讀記》作為書名,體現作者愛讀書、愛生活的態度。
歷史在她的鏡頭裡,歲月在鏡頭裡,歡樂的人生也在鏡頭裡……林海音奶奶以她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才情給我們帶來了她鏡頭裡的世界。林海音所著的《奶奶的傻瓜相機》感情真摯,適合大眾閱讀,書中用平平實實、樸樸素素的散文,配以樸實無華的敘述語言,不說教,沒有戲劇性的鋪排,溫馨而親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臺灣,生於日本,長在北京。她的父親在她12歲時離世,剩下她與母親一起照顧三位妹妹和兩位弟弟。她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成功地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純文學」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的文學創作。她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發掘鼓勵了無數青年作家,寫下獨樹一幟的出版傳奇。林海音一生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代表作有《城南舊事》《冬青樹》《綠藻與鹹蛋》《曉雲》《婚姻的故事》等,她說:「我在北京度過的二十五年時間,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
目錄我們都長大了
林海音童話集
寫給少年朋友
我們都長大了
小快樂回家
六趾兒
井底蛙
不怕冷的鳥--企鵝
請到我的家鄉來
遲到
三盞燈
哈哈哈
爸爸的花椒糖
金橋
駱駝隊來了
蔡家老屋
童年樂事
寓言
美言
小魚的諾言
賣牛奶的姑娘
狐狸先生的酸葡萄
陷「井」
載鹽的驢
美食和鏈子
蚊子與荊棘
恩人
龜兔賽跑
好幫手
青蛙國王
老貓捉老鼠
父子騎驢
誰的關心
野貓的詭計
請客
夜鶯的真理
笨驢撒嬌
母鷹和狐狸
青蛙吹牛
森林之神的疑問
池邊的鹿
惡狼的藉口
北風與太陽
誰的晚餐
回報
年輕人的春天
三個顧問
不聽話的手
保姆的話
熊說的秘密
驢的功勞
祈禱
想飛的烏龜
青蛙的妙計
加倍的幸福
說謊的猴子
計劃
代價
趕驢的人
麵包屑和筵席
分擔
附錄
林良林海音先生和兒童文學
城南舊事
惠安館傳奇
我們看海去
蘭姨娘
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童年·冬陽·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後記
附錄
林海音 《城南舊事》代序
齊邦媛 超越悲歡的童年
林海音 《城南舊事》重排前言
封祖盛 林海音及其《城南舊事》
綠藻與鹹蛋
鳥仔卦
初戀
兩粒芝麻
周記本
玫瑰
蘿蔔乾的滋味
貧非罪
窮漢養嬌兒
爸爸不在家
謝謝你,小姑娘
白兔跳
母親是個好榜樣
會唱的球
附錄
舒乙 受人尊敬和討人喜歡的林海音
張光正 老北京的「番薯仔」--記林海音青少年時代的人和事
我們的爸
小紅鞋
要喝冰水嗎
我們的爸
燭
蟹殼黃
婚姻的故事
附錄
夏祖麗重讀母親的小說--《燭芯》和《婚姻的故事》
冬青樹
書桌
鴨的喜劇
小林的傘
三隻醜小鴨
今天是星期天
好日子
雨
媽媽說,不行!
冬青樹
秋遊獅頭山
絹笠町憶往
日落百老匯
訪馬克·吐溫故居
寂寞之旅
窗
門
狗
友情
燈
寂寞之友
教子無方
春
阿太婆的故事
豆腐頌
看象
附錄
夏祖麗 英子不老!
莊明萱 林海音的文學創作
我的童玩
文華閣剪髮記
虎坊橋
北平漫筆
天橋上當記
苦念北平
騎小驢兒上西山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
我的童玩
舊時三女子
在胡同裡長大
家住書坊邊
閒庭寂寂景蕭條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訪母校·憶兒時
城牆·天橋·四合院兒
難忘的兩座橋
英子的鄉戀
附錄
傅光明 林海音與老北京
竊讀記
新竹白粉
愛玉冰
蝨目魚的成長
珊瑚
說猴
臺北溫泉漫寫
鱸鰻和流氓
臺灣的香花
艋
臺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竹
愛與牽手
豆腐一聲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奔向光明
吹簫的人
竊讀記
《童年的再生》
模特兒「二姑娘」訪問記
地壇樂園
茶花女軼事
附錄
林文月 兩代友情
奶奶的傻瓜相機
說自己的話
「獅母」的美姿
奶奶和E.T.
這道圍牆沒有啦!
打喲!
是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羊口比人口多
牧場表演剪羊毛
給牧羊犬立銅像
和平鴿和油淋鴿
騎車要戴安全帽
作家爬大樹
半個世紀以後
叢林中的射箭場
一片旗海
無意集象象成千
不如像袋鼠一樣
曇花一現
大廈群中的小磚房
長安城上的廁所文學
金縷衣和木乃伊
奶奶丟了
林中迷途的男孩
窗口的畫
最醜的和最美的
波特童話的實景
英雄長眠於此
六百三十五條龍
水上人家
戰爭的教訓
廢城的故事
「沉思者」到東方來
恐怖的娛樂
盤成一個「壽」「字」
他們都長大了
洪水淹沒了馬克·吐溫
奶奶的早課
豬的故事
板門店和韓國泡菜
在紐西蘭看鐘乳石
傘上一片天
圍裙大展
三峽風貌
女大十八變
上海走一趟
附錄
何凡 喀喳一聲以後
夏烈 虹橋機場
夏祖美 「風韻猶存」的媽媽
夏祖麗 她使我在異鄉的日子更踏實
夏祖葳 母親的晨運
夏祖麗 追尋母親的足跡
說自己的話
北京廠甸的後面,有家不錯的照相館,叫做「鑄新」。小巧的門面,整潔的照相室,和氣的照相師,高級的照相機。我們和媽媽被擺好姿勢坐在照相機前面。於是照相師站在照相機旁,把那塊紅黑夾層的方形布蒙在他的頭上,手伸在蒙布外面,舉著帶開關的繩索,鄭重地命令下來:「好了,不要動,頭抬一點兒,低一點兒,看這兒!」咔嚓一聲,我們全進了相片啦!好緊張!
這個時節也許是過年,我們穿著整齊,先照相再逛廠甸兒。
出了照相館,進了廠甸兒,可就自在嘍!
「我要買噗噗蹬兒!」「我要吃愛窩窩!」「我要買大糖葫蘆!」
我要這我要那的,媽不會全答應,噗噗蹬兒是薄玻璃製成的長喇叭,一個吹不好,就會把玻璃碴子吸進嗓子眼兒裡,不扎死才怪!愛窩窩可以買,六個為限。大糖葫蘆上全沾滿了塵土,不許吃。就這樣,一盒愛窩窩,一碗黑豌豆,一盤灌腸,一個小風箏,完成了我們過年照相和逛廠甸兒的新年娛樂。
有時照相是在我初進學堂、媽媽生日等紀念日。
媽媽喜歡整潔、愛美,每有節日,或什麼紀念日,她都會給我們做新衣服(爸爸管買料子,他總是客家人的大男人主義的主張),爸爸買的質料絕對是高級的進口料子。(我穿布洋裝上學,他說那是外國乞丐,不許穿。)我有許多照片上的服裝,至今還記得那顏色、那質料。今日養成愛穿講究的衣料、好看的樣式,是自幼以來父母給養成的,沒話說。
於是喜歡照相從小小年紀就養成了,至今不悔。
那年月,哪裡像現在,電腦、傻瓜……那麼多花樣兒。不過,在公共場合裡,我們仍然可以照到相,像在中山公園、北海公園、萬壽山、三貝子花園等等名勝地方,還是有職業照相師,自備了照相機(仍然是那種小型的紅黑布蒙頭的),等候在公園裡,等待著遊客上前來問。即便是這樣的照相,也照過不少,但那都是隨著大人一起的。
再長大,照相機漸漸發達了,現在是日本相機最多,那時的科技可是以德國為最,有一架方形蔡司相機可了不起啦!帶著女朋友四處炫耀,可美啦!但那可不是我,我不過是個中學生,沒那麼多閒錢買照相機啊!我是到了幾乎交男友結婚的時候,才和丈夫苦哈哈地攢錢買一架「蔡司」的。在本冊「奶奶的傻瓜相機」裡,可沒有老式相機所拍的照片了,瞧,時代進步得多快!
我愛上了照相,初中以後,就不再進「鑄新」照相館,它幾時從我的記憶中失去,我也不記得了。
許多親友都知道,我的照片本有一百多本,這百多本卻幾乎沒有舊的相片,有也是極少的,因為我們從北平到臺灣來,行李簡單,除了必需用品幾乎什麼都沒帶來。但自從在臺灣起,我就非常注意我的照相生活了。
想起失落在北平的照相本,我不知有多後悔,恨自己的愚笨,把那些照片從照片本上取下來,不就是薄薄的一袋而已嗎?所以我的黃金時代--從五歲成長到三十一歲的成長時代照片就都不見了,兩岸開放後,我和北平家人聯絡,還指望著找到那黃金時代的記錄呢!
說實話,我那黃金時代的照片,就算是薄薄的一疊,也比現在的一百多本有價值--人生的價值--不知高多少啊!
啊!我的人生,和我的家人的成長記錄,就這麼消失了。
現在科技進步,相機的種類日新月異,人手一架算得了什麼?少年朋友,你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但願你們好好把握住這人生的一切,把它們向美好的方向記錄下來!《奶奶的傻瓜相機》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