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鄭爽在綜藝《奇妙小森林》中哽咽落淚:
「我從小就是很懂事的性格,因為是過早懂事型,所以對自己要求很多,但是,太早懂事並不是一件多幸福的事情。」
可這一哭卻讓不少網友紛紛開啟了嘲諷模式。
「沒看出哪裡懂事了!」
「真是矯情,玻璃心!」
「這都第幾次上節目哭了,是要學白娘子水漫金山嗎?」
事實上,這樣在公開場合的情緒失控,鄭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她曾在花少因為壓力大而哭、在旋風因為往事而哭、在演員因為點評而哭……
作為娛樂圈的熱搜收割機,鄭爽每一次的言行舉止都會引起一陣「腥風血雨」。
愛她的人喜歡她的真實不做作,不愛她的人吐槽她敏感太矯情。
但不可否認的是,過於懂事的女孩總是活得糾結又擰巴。
尤其是在感情中。
01
懂事,是被動成長
鄭爽的童年,是像候鳥一樣,在不斷遷徙中度過的。
為了實現媽媽當演員的夢想,小小年紀的她輾轉在各地求學,還沒來得及適應新環境,就又要被迫轉學,12歲就得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過早的獨立生活。
這種經歷很容易讓人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內在空心化,感覺自己是飄著的浮萍,沒有根。
再加上從小父母對她的教育就很嚴苛,甚至是採用軍事化教育來管理,鄭爽在家裡連大聲哭都是不被允許的。
「我媽說小孩大聲哭會招人煩,所以我都是一個人憋著哭,我很羨慕那些能大聲哭的人。」
可即便如此,孩子對於父母總是滿懷期待的。
每一次父母來探班,鄭爽心裡都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但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已經獨立懂事,她都會告訴父母自己很好,然後把父母趕走,讓他們趕快回去。
可父母真走了,她又會若有所失。
所謂的成熟懂事,不過是自欺欺人。
而這種和父母相處的模式也被鄭爽帶到了戀愛中。
正如武志紅所說:「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了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
鄭爽出道至今,有3段被大眾熟知的戀情,而每一段感情,都是無疾而終。
之前在綜藝《女兒們的戀愛》中,因為張恆給鄭爽買的衣服不合心意,兩個人一時陷入了僵局。
看見張恆情緒不對,鄭爽卻說出了「是我的長相和身材,配不上這些衣服」「都是我的錯」「我會慢慢學的」一連串看似卑微,實則賭氣的話。
她想用這些話把張恆趕走,但實則是期待他能留下。
生活中有不少姑娘在戀情中也是如此。
每一次爭吵,都會說出類似這種賭氣的話來刺傷對方,好試探對方會不會真的離開。
把人趕走,只是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很多人說,這種類型的姑娘都是被寵壞了,實際上,她們不是被寵壞了,而是她們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寵愛過,尊重過。
因為她們從小就沒有見過正確的情感交流模式是什麼樣子,沒有接觸到正確的表達愛意的方式,於是在成年後也不知道該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為了保護自己,便會發展出各種「防禦機制」,以避免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受到傷害。
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感情怎麼會不崩呢?
02
懂事,是自我攻擊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一書中,指出了兩種家庭中最常見的情感之傷:情感忽視和過度控制
情感忽視就是父母只會保障孩子的物質需要,卻忽略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這樣會給孩子傳達了一條錯誤的信息:
我的父母可能是愛我的,但我感受不到。
鄭爽的父母同樣如此。
從小,鄭爽就得在父母的要求下學習各種才藝,學不好就得挨罵。
她曾經在日子中記下這樣一件小事:一次考試中,她的數學考了94分,語文考了91分,回到家就被媽媽罵了一頓。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我只有變得優秀才是值得被愛的,只有懂事,才能得到關注和愛,一旦我「表現不好」,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就應該被指責。
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想法,都是不重要的,是不值得被尊重的。為了照顧他人的感受跟需要,獲得認可,我甚至可以放低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鄭爽之前在節目中就曾崩潰大哭,表示「我要是成為了一個大胖子,誰還喜歡我!」
而在感情中,鄭爽也是「習慣性卑微」,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跟張翰在一起的時候,她不肯跟別的男演員拍親熱戲,說自己想退出演藝圈,為他洗衣做飯。
和胡彥斌分手後,為了紀念自己和胡彥斌的感情,她寫了一本書,書中記錄的都是她和胡彥斌的戀愛往事,書中她甚至寫道即便對方是想玩弄感情,自己也能接受他的放縱。
同樣地,在鄭爽和張恆產生分歧時,鄭爽也是像個犯了錯的孩子,主動多次牽手,嘗試緩和氣氛,利用一切的機會接近」討好「他,並不斷自我攻擊「我給你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你對我很失望吧」。
蘇岑說:「太懂事的女人多半命不好,她認為的愛,都是以委屈自己為代價。」
是的,過度的懂事,不僅讓自己的付出一文不值,反而會令彼此都感到身心俱疲。
03
不太懂事,從愛自己開始
網上有句話說「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懂事的姑娘到最後往往沒人疼」。
深以為然。
因為你的懂事只是保護色,你從未在對方面前袒露過真實的自我。
大S作為偶像劇女王,和老公汪小菲的婚後生活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的令人稱羨。
正是因為大S從來不會像傳統婚姻模式裡的妻子一樣,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把自己活成了沒有自我的提線木偶。
相反,她時而任性,時而撒嬌,哪怕因為「老公剝蝦」被網友罵上熱搜,依然我行我素。
懂事的人,小的時候取悅父母,長大了討好世界。
可唯獨忘了,我們最應該的是,悅納自己。
當我們選擇用懂事來壓抑自身時,最對不起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正如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所說: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適度自私,有益身心健康」。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假性自我?
第一,接納自我,找回價值。其實當我們用懂事來討好別人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無法從內心接納自己,必須要通過外部來獲得肯定。 但事實是,即使沒有別人的認可,你身上的價值也不會消失。
第二,敞開脆弱,修復創傷。許多人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是拒絕成長的,甚至拒絕修復自己童年的缺失,反而一味沉浸在過去的陰影中,但過去的創傷,需要我們給它做一場修復手術,才會有真正癒合的可能。
第三,擺脫期待,正面溝通。《無聲告白》裡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因此,我們在溝通時需要及時表達當下內心的想法,告知對方我們的需求,不必恐懼,無需內疚。
是的,就從今天起,做一個「不太懂事」的人吧。
當你學會拋掉虛偽的懂事,尋找真正的獨立時,你一直期待的自己,已經在轉角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