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there)
💡
*本文內容來自臺灣設計評論人設計發浪
近年臺灣設計大勢,不斷湧現出許多讓我們眼前一亮的作品,在對比之下我們很難不去思考這背後的歷程,今天台灣設計評論人設計發浪一篇原名為《啟動臺灣設計原力的三金典禮主視覺》的文章仿佛醍醐灌頂般為我們解答了。
第52屆臺灣金鐘獎主視覺
延伸閱讀:
第52屆金鐘獎主視覺遭設計師瘋狂吐槽:「這牌的保險套不知道用起來如何?」
從金曲、金馬再到金鐘獎,臺灣設計用什麼成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第52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上個月風光落幕,進行節奏明快精準普遍獲得觀眾讚賞,雖然由蕭青陽負責、從該屆數字「52」延伸出的主視覺LOGO設計在相關業界引起譁然討論,但負責典禮進行串接與入圍影片動畫設計的仙草影像穩紮穩打地完成任務。
以「臺灣奇幻嘉年華」做為發想的主軸,將金光閃閃舞臺車、搶頭香、野臺戲等臺灣民間常見通俗文化融入,加上因主視覺LOGO延伸而出的粉紅色成為金鐘52頒獎典禮的主色,跳脫以往以黑、金為主的穩重風格,打造出電視金鐘獎總是因綜藝掛藝人較多而顯得活潑歡樂的氣氛。
仙草影像在第52屆金鐘獎的片頭動畫設計:「臺灣奇幻嘉年華」
第25屆臺灣金曲獎主視覺
金曲25的設計破壞式地改變臺灣設計業界,其實那個掙扎著想創新的感覺可以從前一屆的金曲24主視覺當中依稀讀出,但成果仍是非常可惜。
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合稱「三金」,早期由政府單位的新聞局舉辦,典禮氣氛嚴肅,政府官員上臺致詞免不了,整體就像是政令宣導般沉重,直到1990年順應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新聞局將三金典禮轉由民間投標承辦,三金典禮才開始有了各自不同的氛圍。
第48屆臺灣金鐘獎主視覺
個人覺得非常驚悚的金鐘主視覺設計
打破他!三金史上第一次設計革命
綜觀三金典禮過去在宣傳上的主視覺設計,受到「金」字枷鎖捆綁,主視覺海報不脫金光閃閃的貴氣感,但隨著當代設計風格的轉變,這樣的設計時至今日看來庸俗之外也了無新意。三金中歷史悠久貴為老大哥的金馬獎,交由「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經營後倒是求新求變,2001年開始率先找來設計師張治倫設計主視覺海報後頗受好評,接著每一年都找設計師、插畫家等藝文創作者來設計主視覺海報,主視覺設計經常以大塊面積的繁複圖像作為主要視覺。
往屆金馬獎主視覺
左上為張治倫設計的2001年金馬獎主視覺 / 右上為2003年由插畫家可樂王繪製的金馬獎主視覺 / 左下為藝術家聶慧芸的作品擔任2006年金馬獎主視覺 / 右下為藝術家river kuo的作品擔任2007年的金馬獎主視覺
延伸閱讀:
臺灣金馬影展海報「2001-2016」 回顧
這樣的風格直到2008年由當時年僅31歲的聶永真設計時始出現變化,暗喻戲院開門的方塊透出光線,構成了幾何形狀的橘馬,這是金馬主視覺設計委外以來第一次出現極簡風格。聶永真說:「我想區別前幾屆視覺較繁複的做法跟畫法、以簡單色塊幾何與圖案反轉的做法,製造觀賞的趣味。而黑底亮色且略帶放射形的海報內容,跟電影放映時的感覺、原理相像。」
聶永真設計的2008年主視覺海報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或許是聶永真一口氣打破大家對金馬主視覺設計的印象,打開了一條創作道路,接下來連續設計了兩年主視覺的王志弘更以近乎強迫症一般的文字排版風格與抽象的圖案表現,為金馬主視覺設計呈現出非常人文藝術的調性,我尤其喜歡2010年他在靜止的平面海報設計上製造出一瞬動感的畫面,以高速攝影機拍攝玻璃破裂的瞬間,非常具有電影視覺語言的張力。
王志弘設計的2009年、2010年金馬獎主視覺海報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甫獲AGI肯定的林小乙設計的2011年金馬獎主視覺海報,帶來如夢幻泡影的畫面。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二次為金馬獎跨刀的幾米,為2012年金馬獎主視覺海報首度嘗試繪製油畫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聶永真為金馬50設計主視覺海報,是三金典禮首次以當屆數字做為LOGO設計概念來源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50與金曲25成為三金設計轉捩點
金馬獎以設計來說一直超越其他二金典禮,此時金曲與金鐘的設計面上仍是維持一貫的調性,較為中規中矩,但三金典禮的設計邏輯上仍不脫具象圖片搭配西元紀年及相關資訊文字,直到2013年金馬50周年再度邀來聶永真主導設計後開始有了另一番天翻地覆的轉變。
當時聶永真剛成為臺灣第一位受到AGI肯定的設計師,加上當年金馬執委會破天荒邀請張曼玉擔任金馬大使,海報上必須出現張曼玉的身影,他身上背負眾人期待壓力可想而知。
在金馬執委會全力支持下,聶永真大刀闊斧地為金馬50周年定調,以數字「50」作為LOGO發想來源,極簡的線條裡除了構成「馬」的幾何抽象型態之外,也隱含打板、導演筒、聚光燈等與電影拍攝相關形象,簡約也大器,非常具有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所說的「less is more」的設計態度,我非常喜歡。甚至整個主視覺設計中也十分大膽地只擷取張曼玉的影像局部,用眼神傳達屬於演員張曼玉的氣場與靈魂。
圖片出處:翻攝頒獎典禮畫面
這張金馬主視覺一出,不僅電影及設計業界眾人一片叫好,連一般民眾也感受到這張主視覺海報的魅力,而金馬執委會當年更號召了40位帝後回娘家共襄盛舉,背後襯著金馬50的LOGO畫面更是顯得氣勢磅礡、永恆經典!
第25臺灣金曲獎現場
「Golden Melody Awards」以音樂符號帶入標準字設計,頗為用心(圖片出處:JL DESIGN 臉書)
延伸閱讀:
【典禮視覺包裝】臺灣第二十五屆金曲獎 獨家奉獻
金馬50的視覺設計仿佛一舉喚醒了另外二金典禮的設計魂,2014年重新奪回金曲獎制播權的臺視適逢金曲獎第25屆,企圖仿照金馬獎模式希望刷新眾人對金曲獎的印象,邀來曾製作過許多大型演唱會的陳鎮川擔任典禮製作人,並找來在東風衛視時期已有多次合作經驗的動態設計公司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擔任典禮視覺統籌。
圖片出處:JL DESIGN.tv臉書
除了以當年屆數的數字設計LOGO之外,更有別於過去三金典禮在製作入圍名單介紹影片時總是單純節目或MV影像呈現,他們仿照近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重新製作入圍介紹影片。
找來當時臺灣線上知名的11位平面設計師(如聶永真、王志弘、小子...等)與13組動態設計公司(仙草影像、dosomething、王穀神...等)交叉合作,製作出19支精彩絕倫的入圍影片,這是臺灣設計史上在一個頒獎典禮中首次有如此大型的設計跨界合作案,也一舉打開了平面設計與動態設計(Motion Graphics)在臺灣社會上的知名度,帶動了民間設計產業的發展。
2014年第25屆金曲獎的各獎項也有專屬的小logo設計
連續製作金曲25、26的視覺總監羅申駿說:「抱著只做一次的想法進行,會思考如何一次裡讓觀眾看到濃度最高的東西。」
延伸閱讀:
【首發】2016 第27屆 臺灣金曲獎 / 視覺設計 / 完整呈現「美學」+「科學」=「!」
【金曲獎視覺設計】──流行音樂與設計的跨界美學 專訪羅申駿:如何練出金曲26視覺設計?
第26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入圍動畫 Motion Graphics
經常設計唱片的設計師李仲強為2014年金鐘獎設計的logo
金馬50與金曲25為三金典禮立下一個視覺設計與典禮製作的全新標竿,其後的三金典禮制播團隊皆以這兩屆作為模仿標的,整體設計風格以簡約為主,以該屆數字作為logo設計來源之外,大致上不會脫出金馬50的logo設計氛圍,也會在獎項入圍名單片頭動畫下功夫,讓頒獎典禮整體規劃朝向國際氛圍邁進。
聶永真為金鐘50設計的主視覺,以仰望金鐘底的抽象圖形為概念 (圖片出處:金鐘獎官網)
由方序中擔任視覺與典禮視覺統籌的金鐘51可說是歷年金鐘獎設計統整中做得最為完美,不僅典禮舞臺設計與主視覺LOGO有著同樣氣場,連官方網站也一舉更新,在在顯示主視覺與典禮交付同一位設計總監整合方能呈現最完整面貌,讓人感受到金鐘獎在設計上希望趕上另外二金的企圖心。
第51屆臺灣金鐘獎主視覺
延伸閱讀:
{首發}臺灣第51屆金鐘獎視覺設計,散發的7道光束...
該年金鐘獎主題為:「新媒體、新視代」,方序中認為科技進步的當下,用戶收看節目的習慣與方式也在改變。金鐘51運用光譜原理,將金鐘51LOGO作為一個透鏡,折射出七道彩色光束,代表迎向未來的正能量。
方序中擔任2016年第51屆金鐘獎的視覺總監,整合對外呈現的所有視覺設計。 (圖片出處:究方社提供)
第28屆臺灣金曲獎
圖片出處:顏伯駿提供
延伸閱讀:
第28屆金曲獎:主視覺可以讓你「神魂顛倒」但背後究竟費了多少心思?
跨界整合創作資源成為三金設計新方向
2017年的金曲28由非常年輕的新銳設計師——顏伯駿負責,今年金曲獎迎合線上串流音樂流行,全面開放數位音樂報名,啟發了顏伯駿的設計思維,他提出「載具萬變,音樂永存」的核心概念。
邀來時尚雜誌攝影師江民仕與造型師林修瑋共同創作,將各種衣物材質設計出象徵著黑膠、卡帶、CD、數位、未來的造型,以時尚拍攝的手法讓今年金曲獎的主視覺跳脫出以往單純以音樂相關樂器等作為概念發展的窠臼,仿佛在看一場精彩的時尚大秀!
不只視覺上有巧思,他希望將金曲獎整體作為一個品牌看待,設計出一套明確的CIS設計規範,包括主視覺概念、色彩、字體等,這些設定不是要制約設計的延伸性,而是讓參與所有環節的設計師們,包括天空標、片頭動畫、舞臺動畫、入圍影片等能有一個基礎設定去遵循,讓整個金曲獎從典禮到網站、甚至是「金曲國際音樂節」此產業媒合商展平臺等相關活動配合的印刷輸出上都能有一個系統
圖片出處:左上、左下為金曲獎官網,右上為JL DESIGN.tv臉書,右下為究方社提供。
過去金曲獎整體視覺設計經常有各自為政的狀態。 2015年負責金曲獎主視覺設計者為JL DESIGN,2016年為方序中。但在國際音樂節的視覺輸出上卻沒有跟該屆金曲獎頒獎典禮的主視覺設計整合。
2017年第28屆金曲獎將視覺設計做了整合,可說是效法第51屆金鐘獎的做法
典禮電視轉播畫面左上角為「天空標」,可看出25屆金曲獎時尚未整合,26屆之後轉播時每一屆皆會注意這個小細節,非常值得嘉許。此外,也可發現臺視的LOGO設計倒是每年一變,不曉得什麼時候會有機會大改一下。 (左排圖片出處:金曲25、26為JL DESIGN臉書、金曲27為究方社提供、金曲28為顏伯駿提供,右排圖片皆為翻攝典禮轉播畫面)
第53屆臺灣金馬獎主視覺
黃海為2016年第53屆金馬獎設計的主視覺海報。致敬楊德昌導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今年金馬獎主視覺海報設計找來曾設計過金曲、金鐘主視覺的方序中擔任。金馬執委會提出「樂」為主題,方序中延續過往致敬經典電影的主軸,以20年前由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洩(Happy Together)》電影畫面為設計核心,並以他小時候在看蚊子電影院的記憶為引,將抽象的布幕與投影結合電影畫面,隱密地反應現代人們生活中追求夢想、以及情感與生活的諸多細微情緒的面向。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延伸閱讀:
第 54 屆金馬獎主視覺海報出爐,致敬《春光乍洩》:「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除了王家衛導演親自擔任顧問之外,方序中也找來動態設計公司DOSOMETHING STUDIO、導演吳仲倫等人加入,便是希望能豐富主視覺設計之外的創作延伸性,這樣的跨界合作能量勢必也會成為三金典禮之後的設計模範。
圖片出處:蘇三毛臉書截圖
臺灣缺的是好業主而不是設計師
今年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的動畫導演蘇三毛曾在個人臉書大讚金馬執委會,發言中的興奮情緒可以看出臺灣創作者百年難遇這樣的業主。金馬執委會表示,他們非常相信設計師,也不太改稿,只會在後續延伸應用上做一些版面上可被接受的調整,只是絕對的信任有時仍會遭受意外的逆襲。
「其實每次打開設計師交來的檔案都像在開禮物一般很期待,但有時候就像情人一廂情願地給你他喜歡但你真的覺得還好的東西,失望之餘也要面臨不知道後續如何延伸設計使用的困境。」但即便是這樣的狀態他們仍希望能信任設計師的sense,身為業主的專業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第51屆金馬獎主視覺由蕭青陽設計,當時也曾引起民間與設計界廣泛討論 (圖片出處:金馬執委會提供)
第52屆金鐘獎主視覺設計延伸的宣傳視覺。可看出因主視覺設計不易延伸的關係,導致後續接手的設計師索性將具有代表意義的LOGO藏在人物後面、甚至遮住大半,只剩不知所云的曲線。
這幾年來的三金典禮能有好的設計呈現其實必須歸功承辦單位非常信任設計師,我個人認為蕭青陽為金鐘52設計的主視覺雖然民間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也因金鐘承辦單位對設計師有十足信任才會採納,只是他設計的作品在我個人看來不容易為後續接手的設計師延伸使用。
為第54屆金馬獎設計製作宣傳相關延伸印刷物的設計師黃梵真說,主視覺設計得好,會讓後續接手的設計師做延伸宣傳視覺變得非常容易且不會脫離原有主視覺的氣場。我認為這是一個判斷主視覺設計好不好的標準之一,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第52屆金鐘獎主視覺設計在這個方面而言可說不及格。
由黃梵真設計第54屆金馬獎主視覺設計後續宣傳延伸印刷物,將主視覺裡具有代表電影意象的布幔應用在設計中。 (圖片出處:黃梵真提供)
本網頁文章內容為部分且改寫過,完整全文刊登於10月份《周刊編集》第五期,設計線上商店有售
延伸閱讀:
The Big Issue 臺灣創辦人籌辦《周刊編集》首刊發行, 一個屬於火星世代的媒體
其實在面對這種整個臺灣社會、甚至全球華人所在地區的媒體都會關心的大型活動,是展現設計國力的最好時刻,除了三金典禮承辦單位的業主們面對設計師要有「相信設計、尊重經驗」的態度之外,設計師也該認知到自己不是單純在做一個設計案,而是背負著臺灣所有人的期待,要有為臺灣以設計一戰世界的覺悟。業主交付設計師百分百的誠意信任,設計師回應業主百分百的創作熱情,只有在這種誠懇的交互作用下才可能產出經典的作品流芳百世。
原文紙質內容
詳見《周刊編集》第五期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購買
(由於屬於特殊刊物,所以發貨時間預計在3周內)
54金馬影展頒獎典禮限量場刊
11.25上市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購買
本文內容來自 / 設計發浪
原文網址:http://www.designsurfing.biz/page/96/5
如需轉載,請聯絡 「 設計in臺灣」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謝謝合作
。
。
。
。
👇
廣告時間
設計in臺灣 x 三度出版
同步首發
今年的設計靈感可能要靠它了:亞洲字體設計 Typography Asain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購買
現貨已到,最快當天發出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購買
超前預售
BranD 35 為生存而設計
預計12月15前發貨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進入[設計線上商店]選購更多設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