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說到行星,很多人可能會對冥王星的遭遇「打抱不平」,因為在以前的分類中,冥王星被列為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當時我們也有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後來在2006年,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行星之列除名了。於是,就有了「八大行星」的概念。
行星的定義
之所以,將冥王星從第九行星的位置上除名,主要是因為按照行星的定義來確定的,冥王星達不到行星的條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列為矮行星。根據科學資料顯示,一顆天體能夠成為行星,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是必須環繞主恆星運行;其二質量必須足夠大,形狀近於球體;其三,必須可以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不能存在比它更大的天體。雖然,冥王星質量也足夠大,外形也是呈圓球形,但是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所以冥王星不完全具備行星的條件,被列為矮行星。
當冥王星從行星之列除名以後,科學界也是存在很多爭議,其一是對冥王星的定位有爭議,有很多人還是支持冥王星回歸第九行星;其二是對太陽系是否存在另外的第九行星有爭議。因為有觀點認為,在太陽系外側,可能存在一個巨大的天體,有可能是未知的第九行星。是否存在第九行星,我們需要把這個潛在的大型天體找出來。
太陽系外側可能存在一個巨大的天體,可能是第九行星
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助理教授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正在研究、探索這個可能存在的第九顆行星。當然,現在只是在研究、探索階段,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那就是第九行星。有觀點認為,在太陽系的邊緣,可能存在一個神秘的黑暗星球。由於它離我們很遙遠,在太陽系外側比較黑暗,所以幾乎看不見。
相信大家都知道,離太陽越遠,接收到太陽的光線就越少。而那些天體離我們越遠,我們發現它們的難度也越大。在以往尋找系外行星中,我們的探測器一般都是採取凌日現象來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的,即當系外行星從主恆星表面與探測器之間飛過時,我們可以發現恆星「變暗」的情況,這是系外行星存在的跡象。由於第九行星位於太陽系外側,而我們地球位於太陽系內側,所以沒法採用這一方法來發現第九行星的存在,因為在太陽系內,我們地球可以看到凌日現象的只有水星、金星。
雖然,沒法使用凌日現象來發現太陽系外側這一顆可能存在的行星,天文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表示,有可能會在10年內把它找出來。在此之前,其實我們就分享過相關的話題,有科學家表示,這個位於海王星外側的潛在天體,質量可能達到地球的5-15倍,離太陽大約有450億—1500億公裡遠。正是因為運行軌道非常大,所以公轉周期也很長,大約需要差不多2萬年才能完成一次公轉。從數據來看,科學家認為,這顆可能存在的「第九行星」,可能是一顆超級地球,或者是一顆迷你海王星。
TESS衛星或許已經拍攝到它的照片、收集到它的數據
當然,「第九行星」是否存在、具體是什麼(到底是超級地球還是迷你海王星),暫時還沒有最新的證據可以證明。即使在太陽系外側存在一個這樣的天體,也不一定就是「第九行星」,因為之前也有科學家認為,這個潛在的天體可能是一個小黑洞。如果這個天體是小黑洞,意味著它的直徑會比較小,大致是保齡球大小,而質量可能達到地球的5-15倍。確實是有點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