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劇集看導演,有的劇集玩燒腦,有的就像社會的一面鏡子,而更多則是追鍾愛的演員,尤其是能產生化學反應的(多在劇中)。
《錦繡南歌》雖然在熱播,但是並沒有火起來,劇情的漏洞實在是讓人無語。這點必須承認。邏輯上並不成立的硬傷有點多,比如木架上姐妹阿奴被蹂躪,臺下沈驪歌和師兄還能一邊哽咽,一邊看著,沒有被王府的護衛們搜尋到。
但每個人看劇的看點不一樣,這部劇中最亮的就是秦昊與李沁這對CP。
1.大男主——秦昊
秦昊出名並不是靠比他大10歲的伊能靜(一個78年,一個68年,都是神奇的存在);
更不是僅僅憑著《隱秘的角落》那個禿頂的「張東升」和一句「一起去爬山嗎」。
他其實更「文藝範」,拍過《推拿》(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春風沉醉的晚上》(金馬獎提名最佳男主);《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青紅》《金陵十三釵》《浮城謎事》。
最常合作的導演是婁燁、王小帥。
他堅持拍拍自己喜歡的劇本,錢少也沒關係;據說他拍了《青紅》和王小帥一起去了坎城,大大曝光之後,很多劇本、商演、廣告蜂湧而上,他卻破釜沉舟的選擇沉澱下來,不濫接戲,而選擇花時間看書旅行。
然而從文藝到古裝,易如反掌。
《錦繡南歌》中秦昊演的彭城王就是「穩」,穩如磐石,穩中有細心。
身為監政的彭城王劉義康沉穩大度,要對付陸遠這樣的強敵,更要提防孫太妃這樣的小人,還要不讓自己的弟弟六弟竟陵王太多牽涉其中,之外還有平衡王妃和驪歌直接的關係,可謂處處用心,步步為營。
他吸引驪歌的恰恰是性格中的那份穩重、大度和是非分明。他倆幾次邂逅都是以「四哥」的身份,而不是權傾一時的彭城王。
B 大女主——李沁
李沁入眼感覺卻是古典美。
生於崑山,少習崑曲,身段眉眼中帶有古典氣質。所以《錦繡南歌》剛開場的那一段擊鼓柔舞的身段尤其到位,而場景、舞美、布景和色彩更有張藝謀《十面埋伏》的那股韻味。
章子怡在《十面埋伏》中
李沁早在上學階段就被李少紅挖掘,出演了電視劇《紅樓夢》中的薛寶釵,當時古裝之美已是定調,當時楊冪、趙麗穎等還是小角色。
之後李沁又有《慶餘年》《微微一笑很傾城》《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一系列作品。
儼然是主旋律和商業片一個都不放過的節奏。
《錦繡南歌》中李沁扮演的沈驪歌的就是「冷」,如寒冰利刃,對仇人、對宿敵、對妹妹沈樂清這樣的「綠婊」完全不留一點情面,掐脖子,扇耳光,直到手刃,絲毫不拖泥帶水。
她的雙重身份,朱雀盟的刺客,後又入沈家為嫡女;行走江湖,再誤入殿堂,前後都是刀尖火坑,她不得不行事冷靜而幹練。
她身有舞曲婉約,又顯俠女剛烈。
秦昊與李沁,這「一穩一冷」,一張一弛,卻迸發出炙熱的火花。
彭城王喬裝四哥,數次救下遇險的驪歌;之後驪歌又多次為陷入困境的彭城王解難。這一對CP的瓜還是極甜的
驪歌親手為彭城王包紮,驪歌與四哥相擁而泣
背後的甜蜜,如雪梨。
順帶普及一下「傳奇性」,我也在其他文章中分析過。
《錦繡南歌》背景設置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建康(現南京)都城
而魏晉南北朝的時代風氣就是洋洋灑灑、無拘無束、身心神遊、清談放肆。或許是因為國家沒有大一統,時有戰亂和吞併,士族往往都把精力放在生活質量和怪力亂神上。所以魏晉南北朝的代表文學是《世說新語》和《搜神記》之類,核心就是「風骨」和「傳奇」。
從現代影視劇的標準,或是藝術現實主義來看,《錦繡南歌》的確讓人皺眉頭,太多不合邏輯和隨意編排。
但從娛樂大眾,古代傳奇的角度,這恰恰迎合了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的追求。
和《錦繡南歌》「沈驪歌」最像的是《搜神記》中少女英雄李寄——
「東越閩中,有庸嶺」,」 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每年送童女祭祀大蛇,而李寄為家中幼女,主動要去除害,父母於心不忍,「寄自潛行,不可禁止」,隻身去殺了大蛇。而且有勇有謀,尋得好劍和咬蛇之狗(「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
都是不講邏輯,只求曲折,不求情節環環相扣,但傳奇性十足。
李寄的膽識、計謀乃至武功,那和我們大女主驪歌一樣犀利。
所以《錦繡南歌》吸引人的是李沁和秦昊這對CP,以及他們背後的傳奇,就像《重啟之極海聽雷》朱一龍能帶動一批迷粉一樣。
英雀說,看劇要有看點,追劇要有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