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手繪】4 月25日,自治區畜牧獸醫局派駐恰喀村第一書記陳秀峰(右)在指導村民科學養殖。 □本報全媒體記者 木合塔爾·艾皮熱 作
□本報全媒體記者/劉 翔 約提克爾·尼加提 孫 韻 呂伊晗
伽師縣江巴孜鄉恰喀村,雖然毗鄰伽師縣城,但存在感並不強,甚至在無所不知的網絡上,關於它的信息也僅限於「郵政編碼」和「地理位置」。
啥原因?窮!
大家都說恰喀村總是「趕不上趟」,難道一直沉寂下去就是恰喀村的宿命?至少第一書記陳秀峰不信。
「老頑固」種起了菜
4月25日清晨,伽師縣春雨初歇,麓綠風輕。離開晨會還有些時間,陳秀峰戴上草帽,挽起褲腿,朝村委會外的田壟走去。
半小時後,他一頭汗兩手泥地回來了。「陳書記,又拔雜草去了?」「本來只想出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可看見地裡的草就忍不住拔,這毛病『治』不好嘍!」面對工作隊隊員的「明知故問」,陳秀峰打趣地回應。
2018年1月31日,陳秀峰作為自治區畜牧獸醫局派駐恰喀村的第一書記,擔起了這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的擔子。走門串戶,陳秀峰心涼了半截——人均只有1.25畝地,沒有特色和高附加值產業,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窩在家中,不願出去務工創收……
貧有千種,苦有百樣,窮根兒不在地裡,而在人的腦子裡,陳秀峰深知這一點。然而,要改變村民多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勢,並非易事。
「一畝麥子和玉米,一年到頭賣不了多少錢,咱們村要多種果蔬。另外,有勞動能力的,都要出去打工,不能天天耗在這一畝三分地裡……」
「不會種菜!」「麥子收入不高,緊緊巴巴地也能活,出去幹啥?」村民大會上,陳秀峰的話音未落,便被淹沒在村民們的熱烈「討論」中。一向好脾氣的他,氣得差點拍桌子。
「扶智扶志」等不得,卻也急不得。大水漫灌似的勸導方式收效甚微,那就轉為「精準滴灌」——挨家挨戶做工作,從田間地頭到鍋臺灶邊,耐心細緻地為村民講道理、講政策;光村幹部自己說還不行,村民大會上,讓已經脫貧的致富能手也來現身說法,用群眾身邊的人和事來引導群眾。
「感覺把幾輩子的話都說完了。」那段時間,陳秀峰和工作隊隊員時常嘴皮乾裂,十天半月都不見好。
一天,村裡的「老頑固」艾買提·夏木西主動來到工作隊,說想種蔬菜,令陳秀峰喜出望外。「那麼多話沒白說,那麼多工作沒白做呀!」他感慨道。
「老頑固」願意種菜,頓時成了村裡的一樁「新聞」,那些還在觀望的村民聽說此事,細細一琢磨,下了決心:「種!」
種植養殖樣樣沒落下
其實對於種植果蔬,一開始陳秀峰雖有思路,但心裡沒底。
心裡沒底,源於這片土地沒「底子」。一直以來,恰喀村處於「趕不上趟」的狀態——近幾年,伽師縣新梅產業如火如荼,相鄰幾個村都靠它脫了貧,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去年,恰喀村才完成500餘畝新梅定植。
新梅落地,3年掛果,靠它形成產業帶動按時脫貧,顯然是來不及了。唯一的辦法,只有改善原有的種植結構。
這是一條新路,免不了要摸著石頭過河。為了降低試錯成本,村裡先開闢了幾塊地當試種田。經過專家的建議,村裡結合當地的土壤和氣候環境,種植了辣椒、豇豆、大蒜、大白菜、伽師瓜,居然一舉成功。
艾買提的家距離試種田不遠,所有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還真把這些東西種出來了,肯定比種麥子玉米掙得多!地裡面就能『刨』出好日子,為啥不幹?」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得再好,還要做出樣子讓農民親眼瞧見。實際上,工作隊的「口頭引導」與試種田的種植始終在同步進行,最終兩條線完成交匯,恰喀村的特色種植全面鋪開。
如今,恰喀村已完成6個蔬菜拱棚、25畝伽師瓜、35畝露地蔬菜和庭院蔬菜的種植。同時,成立恰喀村富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種植養殖業提升改造提供平臺,由合作社承包農民的90畝連片新梅進行示範管理。每季度針對全體村民開展一次種植技術培訓,每個月邀請專家和種植示範戶開展一次宣講,實現種植業提質增效。
特色種植走向正軌,養殖的事兒也沒落下。養殖業與陳秀峰專業對口,不算太難。多數村民都有養殖基礎,只是缺技術和理念。
「技術方面村民們的接受度都很高,只是不少人還是老思想,羊已完成育肥卻還在圈裡養著,直到家裡缺錢才拿出去賣,沒有及時出售引進新羊羔,少賺不少錢。」陳秀峰說。經過指導,現在這種情況有了明顯改觀,各家各戶基本形成了良性流轉。
曾經在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方面始終趕不上趟的恰喀村,如今算是徹底趕上了。
掙錢的事咱也不能落後
在南疆鄉村,土地資源有限是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咋辦?促就業!
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恰喀村,本來就有天然優勢,只是因村民思想保守,不願邁出外出就業這一步。
破除了思想壁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便釋放出來,有奔頭的生活,誰都想過。
布麗其汗·斯迪克從別的村嫁到恰喀村後,就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丈夫身體不好,僅能做些簡單的農活,她自己一天到晚圍著孩子轉。平日裡,親戚們也會偶爾接濟一下他們,但時不時的冷嘲熱諷,她也沒少聽。
去年年底,村子附近辦了一個村辦工廠,布麗其汗就和丈夫商量去工廠打工的事,村裡也有了託幼所,不怕孩子沒人管。「要是以前我肯定攔著你,可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都想著怎麼掙錢,咱也不能落後,你就安心去吧。」丈夫鼓勵她說。
兩個月的培訓結束,布麗其汗正式上崗,一雙巧手在彩線間翻轉騰挪,編織出一塊塊又稠又密的花布。「工資按績效算,我平均每月能掙不少,今年脫貧沒問題!」布麗其汗笑著說,收到工資的第一個月,她就給自己買了套新衣裳,好好地在親戚面前「顯擺」了一下。
在村裡打饢、開理髮店,在村辦工廠、縣城內就近就業,去北疆轉移就業……現在的恰喀村,個個爭當勤快人,已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