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武漢文旅名片《知音號》迎來第1000場演出。這部文化大劇自公演以來,一直維持高熱度、高人氣和高口碑,創下了「一票難求」的文旅奇蹟。在迎來第1000場演出之際,《知音號》也完成了提檔升級,108名演員齊修「內功」,將生活感悟融入表演,以更直接的形式打動觀眾。
《知音號》迎第1000場演出,序幕新增扁擔郎、搬運工角色
自2017年5月20日公演以來,《知音號》綜合接待遊客65萬人次,演出1000場熱度不減。《知音號》運營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得益於《知音號》本身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定位,以及主創、技術保障團隊的共同努力。前不久,《知音號》還從演員調度、表演片段、演員情緒和動作梳理、表演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提檔升級,讓場景表達更加生動鮮活。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序幕演出也進行了調整升級,除了大家熟悉的角色之外,還新增了扁擔郎、搬運工等角色,通過各階層人群的展示,讓序幕表演更加立體豐滿。
據悉,演出細節的調整是此次提檔升級的重點,在舞池、酒吧和二層區域,導演組對部分演員的走位重新進行了調整,凸顯表演片段,細化了情緒表達,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以提升觀眾的代入感及時代所賦予的年代特徵。提檔升級後的《知音號》,也給觀眾呈現了不一樣的甲板風情。樂隊部分將最後一首歌曲調整為《武漢武漢我愛你》,為這座英雄的城市而自豪。
108名演員齊修「內功」,確保演出精益求精
除了對演出細節的調整提升之外,《知音號》108位演員齊修「內功」,將真實的感受融入表演。
演員蔡思博在《知音號》中飾演留學海外的畫家沈鳴山。「疫情期間,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多了,我能感覺到父親一直以來為我考慮很多。就像劇中沈鳴山的父親一樣,兒子執意出國學畫畫,雖然讓他很生氣,但還是會關心他,給他塞錢,囑咐他在外少用感情、多用理智。」蔡思博說,疫情之後重回「知音號」,每次演出時都非常有感觸,甚至會落淚。
據了解,《知音號》導演團隊每隔4個月都會對正劇進行一次調整升級,平時還會由知音號藝術團執行導演組對演出細節、管理和服務體系不間斷進行升級。
演出1000場熱度不減,不乏老粉絲反覆「刷劇」
《知音號》由武漢旅遊體育集團聯合著名導演樊躍等共同製作,自公演以來已成為長江上的一顆明珠,贏得口碑和票房雙豐收。
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在抖音、朋友圈用照片、視頻記錄足跡,「知音號」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除了搶票的新觀眾,也不乏老粉絲前來反覆刷劇。有人買票看了四五遍,最多的看了15遍。海外粉絲也都陸續組團前來觀看,紛紛在社交網站上盛讚《知音號》。
「在文旅融合的歷史機遇下,『知音號』將持續創新求變。我們將努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品牌空間,為武漢文旅項目提供新的運營模式,讓更多人感受到武漢深厚的文化底蘊。」《知音號》運營方武漢朝宗文旅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康海鈞說:「希望在2000場、3000場乃至更多場演出時,大家看到的《知音號》更精彩、更打動人心。」
長江日報記者葉飛豔 通訊員江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