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戲劇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民間戲劇

時間:2001-04-10 16:44   來源:

  正音
  最早傳入臺灣的是傳統京劇的前身一一次簧曲調(即西皮、二簧)。據《臺灣外紀》記載,在鄭芝龍管理臺灣前後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即17世紀前半期,皮簧曲調已從大陸傳入臺灣了。那時,臺灣通事何斌,從大陸請了戲班在自己家搭臺唱戲,演出皮簧曲調,從此揭開了這種戲劇在臺灣發展的序幕,並被臺灣人稱之為「正音」。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把「亂彈」稱為「正音」是不確切的,實際上,「正音」是指京劇,而「亂彈」在臺灣稱為大戲。
  北管與北管戲
  有人說大戲是從福建傳入的,也有人說它是從江蘇傳入的。最初在臺南演出時,人們稱它為「馬仔戲」,或「子弟班」。因為它大多是臨時搭臺演出的,特點是簡單而且有些「粗俗」,所以又被稱為「亂彈」。亂彈最早用於祭祀神靈,多在祭神和祭祖時演出。後來在演出中,亂彈因使用的弦琴不同而分化為西皮和福祿兩派,兩派合稱「北管」。北管節奏明快強烈,曲調高亢激越,是婚喪嫁娶、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氣氛、振奮人心的一種民俗音樂。它使用的樂器主要有七音鑼、大小鼓、響盞、古琴、嗩吶、大管弦、二弦、三弦、京胡(吊規仔)、椰胡、蕭、箏、笛等,單從這些樂器便可以想像北管演奏時那種豪放、熱鬧的特點了。
  由北管樂器伴奏演唱的戲劇叫「北管戲」。北管戲班多是由農村富家子弟組成的業餘戲班,故稱「子弟班」。北管戲的唱腔和道白使用的多是帶閩南腔的「官話」即(「湖廣話」),但為了達到逗笑的藝術效果,劇中的丑角一般使用臺灣方言(職業北管戲班對白使用正統閩南語)。
  北管戲後分為「福祿」、「西皮」兩種。「福祿』屬於舊派,以秦腔為主,椰胡做主奏樂器,音調低沉渾厚,供奉「西奉王爺」。關於西奉王爺眾說紛法,有人說是唐玄宗,有人說是後唐莊宗。而兩者恰好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喜歡戲曲的皇帝。而「福祿』據說是因為椰胡的形狀像葫蘆,所以被臺民稱為「福祿」。
  」西皮」屬於新派,以皮簧系統為主,京胡是主奏樂器,音調較高亢激越,供奉「田都元帥」。傳說田都元帥是唐朝樂工雷海青,他的母親不孕而育,故視其為不吉之物,把他丟棄在水田裡,幸虧有青蟹用泡沫餵養他,才使他存活下來。後來,田都元帥的神像,臉部都繪有一隻小青蟹,西皮派的藝人也忌食青蟹,以報答當初它們救助田都元帥的大恩。至於「西皮」,據說是臺民看到京胡的竹筒上裹著一層蛇皮,就稱這種戲曲為「蛇皮」,流傳久了,便訛為「西皮」了。
  清初以來,北管戲在臺灣經久不衰,以至臺灣俗語說:「豬肉吃三層(即「五花肉」),看戲看亂彈」,可見臺民對北管戲的喜愛程度之深。臺灣光復之初,北管子弟班大量湧現,他們活躍在民間民俗活動的喜慶場合,或登臺表演,或擺場清唱,或遊行演奏戲曲,大大活躍了臺灣的民間戲曲舞臺,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南管與南管戲
  與北管相對,南管是流傳於閩南閩語區的一種民間樂曲,清初從泉州首先傳入鹿港,後在臺灣各地流行起來。南管曲調清雅委婉,樂曲優美動人,多數曲子節奏舒緩,演唱內容多取材於古代民間流傳的故事;伴奏樂器有南音琵琶、洞蕭、二弦、三弦,稱為「四管」,這四管是其他樂曲中少用的,但配起來音色古雅,保留著兩千年來中原古典音樂的特點。南管從中原地區傳人福建後,同當地民間音樂逐漸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在長期的發展中還吸收了崑曲、弋陽腔、佛曲和地方戲曲、民歌的營養,使其獨具特色。當年清乾隆皇帝60壽辰時,看了這種演出後,不禁拍手叫好,並賜為「御前清曲」,南管因此名聲大振。後在臺灣非常流行,至今仍是臺胞喜愛的戲曲之一,在演出時仍掛宮燈,懸彩傘,以紀念昔日的輝煌。
  在南管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種「南管戲」,即在南管的伴奏下,以裝扮後上臺演唱的形式代替南管樂的單純演奏和清唱。戲曲清雅、表演細膩,為了劇情的需要,採用大吹、戲於鼓、叫鑼、響鼓等樂器作渲染。南管只唱文戲,演出戲目主要有《陳三五娘》、《孟姜女》、《王昭君》等數十種,多屬情愛勸世之類的題材,在臺灣民間已經流傳了約200多年。
  歌仔戲
  歌仔戲是臺灣地方戲,是一種鄉土氣息很濃、流行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戲劇。它的原型是「錦歌」。錦歌是一種由一男一女對唱的民間說唱、清唱曲藝。早在南宋末年,因流傳於閩南錦江(今江東橋到海澄一帶)兩岸而得名。
  錦歌獨具閩南歌曲風格,曲調柔和抒情,有著極其濃厚的鄉土氣息,為民眾所喜愛。到了明末清初,錦歌從閩南渡海傳入臺灣。那時東南沿海武裝集團的首領鄭芝龍,曾引福建沿海饑民數萬到臺灣墾殖。於是,大批閩南人來到臺灣,後來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東渡,趕走荷蘭殖民者,他的軍隊的將士及其家屬也多是閩南人。到臺的閩南籍軍民,眷念家鄉,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魚或茶餘飯後,唱幾句錦歌調子,寄託其相思念祖之情。錦歌漸成在臺的閩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稱錦歌為「歌仔」,用來與在臺灣流行的大戲相區別。為了共同欣賞家鄉曲調,閩南人在臺灣設立歌仔館,作為清唱的場所,也叫「坐唱」。還有到寺廟和農民家裡演唱的,叫「走唱」。就這樣,錦歌(即歌仔)在臺灣各地逐漸盛行起來。
  歌仔盛行區域,先在臺灣北部,後與其他歌曲、民謠匯成一種民間樂曲,在漁民和農民中流行開來,叫做「宜蘭歌仔」,主要在街頭表演。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民間歌舞,如「採茶調」、「平鼓」等曲調的唱曲,糅合了臺灣民間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鑑中國傳統戲劇的演出形式,逐漸形成一種以閩南語演唱的古裝歌唱劇即「歌仔戲」。
  歌仔戲在發展初期,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醜、科、曲、白」的新戲。從內容上看,歌仔戲沒有脫離其母體一一錦歌,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大都來自中國歷史或民間故事,如《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內容多強調忠孝結義,多沒有固定的劇本,由老演員傳授或演員自己揣摩而成。主要伴奏樂器有椰胡、大簡弦、京胡、嗩吶、單皮鼓、鑼、饒鈸等。在發展過程中,它吸收大陸傳入臺灣的京劇、南北管、潮州白字戲等舞臺藝術,終於形成一種獨特的戲劇。
  按照表演形式,歌仔戲可分為「落地掃」、「野臺」、「內臺」等。不同類型的歌仔戲有不同的演出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歌仔戲在臺灣發展起來後,一直不忘祖家。1928年,臺灣「三樂軒」、「雙珠風」兩個戲班,回到同安縣的石美鄉(現屬龍海縣)及其附近演出。他們演出了《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其鄉音和曲調深深地感染著家鄉的觀眾,演出大獲成功。第二年,石美鄉人從臺灣請來歌仔戲的師傅,教練歌仔戲,在臺灣師傅的幫助下,石美鄉歌仔戲名角不斷湧現,演技大大提高,並很快在閩南地區流行開來。由於它在薌江流域流行,閩南地區又稱之為「夢劇」。
20至30年代是臺灣歌仔戲的黃金期,整個臺灣都有供其演出的戲院,職業戲班數以百計。「七·七」事變後,日本殖民者千方百計控制歌仔戲,毒化戲劇的內容,以達到其推行殖民統治的目的。他們強迫演員穿日本的和服演出,否則便會遭到禁演。但許多演員轉入地下偷偷演出,或將歌仔戲改頭換面,如演出時穿時裝,皇帝改稱「董事長」,宰相改稱「經理」,而動作、臺詞、唱腔則一律不改,使歌仔戲得以保存下來。臺灣光復後,歌仔戲復甦,50年代達到鼎盛期,演出時場場爆滿。

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一路向南 這裡有戲」南上海民間戲劇嘉年華又來啦!!
    「一路向南 這裡有戲」南上海民間戲劇嘉年華又來啦!!在這個溫暖又愜意的11月「一路向南 這裡有戲」2020南上海民間戲劇嘉年華又!來!啦!>據悉,本屆戲劇嘉年華著眼於普通百姓和廣大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整合民間戲劇資源,突出公益性、參與性,在兩周的時間內,為廣大市民奉上劇目展演、戲劇工作坊、劇目選評等多個版塊的精彩內容
  • 視界 | 世界戲劇文化
    俄羅斯的諷刺戲劇發展史俄羅斯戲劇起源於民間滑稽節目,俄羅斯滑稽節目演員出現在11世紀,那時候沒有劇院,也沒有固定的劇團和劇目,只是流浪藝人在街頭進行歌舞表演,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通過表演來喻古諷今。
  • 中國戲劇只知京劇?中國34個省份的戲劇各有各的精彩
    京劇曾又稱平劇,是吸收融合各個地方民間曲調優點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中國戲劇之一,因在北京發展興旺,故又稱「京劇」。是中國戲曲三鼎甲的「一把手」,公認的國粹。
  • 福利搶票|粵語戲劇《金磚牆》公演
    《金磚牆》講的就是仰忠街的故事,但結合另一則民間故事《老虎》進行了創造性改編。陳仰忠賭輸錢要尋死,卻意外喝醉酒沉入夢鄉,被一個路過的和尚發現。和尚布下「虎口救民女」一計,戲耍陳仰忠。  在廣州,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被稱為「古仔」,說書這種藝術形式則被稱為「講古」。
  • 日本傳統戲劇科普!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擁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四大傳統戲劇能劇、狂言、歌舞伎以及人偶淨琉璃,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進入日本傳統戲劇的世界中吧!能,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臺藝術,為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 。
  • 傅 謹 | 新世紀中國戲劇全景掃描
    五、民間戲劇的異軍突起中國戲劇原本一直以民間劇團為主體,即使經歷20世紀50年代「戲改」大規模的劇團國有化運動,民營的戲劇表演團體在數量上也仍然佔據絕對多數。但這些民營劇團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城市的戲劇演出則越來越單方面地依賴國辦劇團。
  • 2019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進入2019年,與導向層面愈加關注新文藝群體、新文藝組織以及各地文旅融合的趨勢相適應,調研、支持和服務民間職業劇團的工作力度明顯加大。繼成立民間職業劇團工作委員會和舉辦首屆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之後,中國劇協又於9月舉辦了第二屆民間職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而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繼2018年在崑山掛牌民間職業劇團基地之後,也於2019年舉辦了相應的展演活動。
  • 舞出民間文化魅力記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
    在晉中這片廣褒的土地上,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造就了不同地區形式豐富、品種繁多、奼紫嫣紅的民間舞蹈。發掘、傳承、發揚這些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間舞蹈便是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晉中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數千年文化、藝術與美學的結晶。」
  • 民間劇團戲韻悠長 服務基層根植沃土
    此次展演,來自安徽、河南、寧夏、山西、甘肅、北京、上海、浙江、江蘇9個省區市的民間職業劇團上演了10臺劇目,涵蓋黃梅戲、豫劇、眉戶劇、北路梆子、秦腔、京劇、話劇、越劇、滬劇等戲劇樣式和劇種,既有京劇《思·凡》、豫劇《程嬰救孤》等傳統戲,也有黃梅戲《太白醉》、豫劇《風雨行宮》等新編歷史劇,還有眉戶劇《六盤春雨》、滬劇《海虞媽媽》等現代戲。
  • 「白小姐」的戲劇秧歌
    九月中旬,北方城市瀋陽逐漸進入了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一個周六的下午,大帥府附近的廣場上聚集了很多市民,他們期待著一場傳統戲劇秧歌的表演,還有就是一睹「白小姐」的「芳容」。他們穿著傳統戲劇服裝,《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等戲劇裡的人物悉數登場。秧歌隊中 「林黛玉」的出現,吸引了很多觀眾的視線。只見「她」身姿曼妙、眉目傳情,舉手投足間顯得柔美飄逸。這位扮演者就是反串女角的「白小姐」,一位已經83歲的男性老者。他的真實姓名,叫白德臣。演出結束後,「白小姐」卸下彩妝和戲服,一個身材略顯清瘦,面容慈祥的老大爺形象出現在眼前。
  • 【商洛戲劇】(第98期)《漫說商洛戲劇》 作者:田家聲
    「商洛戲劇」是商洛市文聯主管、商洛市劇協主辦的公眾訂閱號。商洛市戲劇家協會是由商洛市戲劇家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全市戲劇家和戲劇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商洛市劇協是陝西省戲劇家協會和商洛市文聯的團體會員,在商洛市文聯領導下,致力於傳承、創新、繁榮和發展商洛戲劇事業。
  • ...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十五屆「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
    表演現場人民網濟南12月4日電 11月23日至25日,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在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參加了第十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十五屆「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初評展演活動,本次活動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國家級民間文藝交流活動
  • 古羅馬戲劇與劇場
    古羅馬戲劇演出的體制、劇目和態度較之古希臘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此前戲劇是團體的、業餘的、當地的、慶祝的;此後開始迅速成為世俗的、專業的,給觀眾提供了一種質量完全不同的劇作
  • 戲劇曲藝類精品展(三)
    自2月11日,由甘肅省文聯主辦,甘肅省文聯所屬文藝家協會、中國甘肅網承辦的甘肅文藝界戰「疫」主題作品展播活動正式啟動以來,我省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熱情參與作品報送,截至2月19日中國甘肅網收到第二批作品,美術書法、攝影海報、民間文藝、文學評論、戲劇曲藝、音樂舞蹈六大類作品累計數量超過一百件(組),活動仍在持續中。
  • 劉季 戲劇之詩
    他們依舊在臺上扮演著生旦淨醜東城行腔  西城跑馬  或風流遍野或欺世盜名  長安是個符號  得意須盡歡的一座天涯驛站是政客的天堂和地獄 顯赫背後的冷漠   功名利祿下的殘破都不抵你19年的沉默令我驚心動魄 ——生當復來歸誓言是株植物  生長而後衰敗 歷史沒有忠誠所以戲劇才選擇忠誠
  • 「蝴蝶君」是一部很受歡迎的戲劇
    電影評論電影版和戲劇版的編劇是同一個人,而喜劇版則以敘事的方式回憶起這段關係,劇中的戲也是看點,這是一種將這樣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提升到文化隔閡的方式,現實與戲劇的界限變得模糊,可以想像,蝴蝶魅影不僅停留在立馬的心中,而且在舞臺上,帶著一種神秘感。
  • 「星光璀璨·繁星點點」全國青少年戲劇舞蹈藝術展演系列活動
    >''星光璀璨·繁星點點''青少年戲劇舞蹈藝術展演由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少兒戲劇舞蹈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藍天小天使(北京)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東升優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星光璀璨 繁星點點」組委會聯合承辦。
  • 走進阿維尼翁 編織戲劇之夢
    但維拉深感巴黎戲劇日益成為上流社會和圈內人士自娛自樂的形式,加之二戰之後,百廢待興,他深知需以戲劇開啟民智,便決心讓戲劇走出巴黎,走向民間,用一種與巴黎戲風不同的戲劇感染年輕觀眾。面對恐怖襲擊的傷痛,戲劇人在作品中展開問詢與反思——「聚焦中東」成為本屆戲劇節的焦點,而戲劇的意義也已超越舞臺,一部部精湛的戲劇作品觀照著這個遍體鱗傷的現實世界。敘利亞大馬士革導演奧馬·阿布薩達的作品《我曾經等待》、黎巴嫩的藝術家查魯爾的舞蹈作品《蕾拉死去》、伊朗德黑蘭導演庫海斯塔尼的戲劇作品《聽》,以及以色列導演吉泰的電影《伊扎克·拉賓的最後一天》的戲劇版,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展現和探討。
  • 日本妖怪文化與戲劇
    因此,在最初的民間故事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讓人望而生畏。 到了江戶時代,商業手工業繁榮,人們不用光靠老天爺賞飯吃了。於是妖怪們也搖身一變,成了住在各種物品道具裡的精靈。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繪卷》,描畫了鍋具、木魚、傘和琵琶等舊的物品因為要被人們所丟棄,在憤怒之下,變成了妖怪在半夜四處遊蕩,並趁機報復人們的場景,這幅畫也被後世稱之為是日本妖怪畫的鼻祖。
  • 「秀北京」戲劇文化之旅精品路線發布 帶您打卡戲劇文化地標
    雄偉壯觀的長城,地道特色的胡同,亦或是美輪美奐的京劇表演......北京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我國戲劇資源聚集的高地。為推動挖掘北京旅遊與演藝深度融合,2020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和支持下,首次策劃開發了以戲劇文化為主題的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