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滿目翠色,民舍隱隱,廊橋靈動,畲歌飛揚。
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街道畲族村落雙後崗,保留了豐富的畲族民俗、歌舞、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村裡有一位很有名的老人叫藍陳啟,今年83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是響噹噹的「畲鄉歌王」,將畲族歌曲唱出景寧,唱出浙江省,甚至唱到了國外。
她在雙後崗村住了一輩子,從吃不飽穿不暖到想吃啥就吃啥,從「晴天身上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晚上一抹黑的日子」到出門水泥路、晚上景觀燈亮起……她用歌聲唱出了雙後崗村的小康生活、小康故事。
學唱畲歌,歌聲陪伴熬過苦日子
1938年,藍陳啟出生於景寧海拔1519米的敕木山北坡的一戶農民家裡,家裡有兄弟姐妹七個,她排行最小。
在她八九歲的一天,肚子餓了,抓著媽媽的手要吃地瓜幹。可家裡哪有什麼地瓜幹吃啊,看著可憐的小女兒,媽媽只好跟她說:「女兒,媽媽唱歌給你聽吧。」
說完,媽媽抱起小陳啟朝大門口的竹椅走去。坐在媽媽大腿上的小陳啟漸漸被媽媽自己編的畲歌吸引了:「我家妮崽小寶貝,不哭不鬧最聽話……」
聽著聽著,自己也不覺得肚子餓了,還安安靜靜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醒來,藍陳啟還惦記著頭天晚上媽媽唱的畲歌,非要媽媽教她唱歌。第一天學會了睡一覺起來又忘了,第二天她又讓媽媽教,直到學會為止。她天生生了一副好嗓子,唱出來的聲音洪亮且音域開闊,讓人很是喜歡。
漸漸地,藍陳啟「迷」上了畲歌,最喜歡的事情是唱畲歌,最開心的事情也是唱畲歌。
十七八歲的時候,藍陳啟便和村裡的女孩子到山上去對歌。別的女孩扭扭捏捏不敢對,她卻看著對面唱歌的小夥子,看對眼了就大膽跟他對歌。也是這樣,她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在她18歲那年嫁到了雙後崗村。
丈夫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外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就都落到了她身上。除了每天上山下地幹農活,回到家她還要照顧孩子,日子過得很辛苦。由於陸續生養了6個孩子,家裡有時都沒米下鍋。
大概是上世紀60年代,村裡自建了一個小水電站,每天晚上發電兩個小時。有兩個小時可以用電燈,有些村民就買來了電燈,藍陳啟家裡也安了一盞。黃黃的燈光照亮了屋子,孩子們都很開心。
唱響畲歌,畲鄉生活日漸改善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不容易地過著。孩子們也好不容易拉扯大了,但是偏偏這個時候丈夫卻因高血壓而半身不遂,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真是哭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
一天晚上,藍陳啟走出屋外,看著周圍一片黑漆漆的山,想到這苦日子,她突然很想發洩。不知不覺間,她把所有的煩心事都通過畲歌哼了出來,唱完,她覺得心情一下舒暢了。就這樣,藍陳啟高興時唱、難過時也唱……
慢慢地,她把畲歌唱得爐火純青。村裡搞活動,她帶領村裡的姐妹一起唱,家裡來客人,她唱畲歌歡迎大家。
這個時候,日子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村裡興起種茶種香菇,藍陳啟家裡地比較多,都種上了香菇和茶樹,就這樣家裡多了收入來源,日子漸漸好起來了。家裡的茅草屋變成了木頭房,門口坑窪的道路變成了水泥路,還安裝上了路燈。
上個世紀80年代,藍陳啟家裡買了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當時這在村裡可是新鮮事。到了晚上,隔壁鄰居們都搬來小凳子聚在一起看電視,可熱鬧了。
買電視機的具體時間不記得了,但是去日本唱畲歌的日子她卻記得很清楚。1994年,藍陳啟被邀請到日本去唱畲歌。她穿上畲族服飾,和藝術團的姐妹們一起到福井、敦賀、大阪等地演出,主要表演畲族民歌和畲族民間工藝——編織畲族彩帶。這些民間藝術當地的表演獲得陣陣好評。
本以為演出就這麼結束了,沒想到在大阪時,預定節目表演過後,藍陳啟又被要求增演畲族史詩《高皇歌》開篇歌的獨唱。
藍陳啟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之前都是團隊一起協作,這次要一個人獨唱,會不會忘詞?會不會緊張?
但一想到這是為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爭氣,她給自己打氣,平定氣息後便上臺了。到了臺上,藍陳啟順利地將開篇5首歌曲都唱了出來,抑揚頓挫、婉轉優美的歌聲,引來在場觀眾的熱烈鼓掌。從此,她也獲得了「畲鄉歌王」的稱號。
唱美畲歌,小康生活越來越甜
2002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景寧調研,看望了雙後崗村的畲鄉群眾,並來到藍陳啟家中走訪。聽說省委書記要來看望自己,藍陳啟十分激動,早早換上畲族服飾等待習書記的到來。習書記到來後,親切地和藍陳啟握了手,並參觀了藍陳啟的家。
在她家二樓參觀時,習書記看到了藍陳啟大兒子的房間門口掛著一件皮衣,便感嘆說,現在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啊,還有皮衣穿!在看到藍陳啟家的穀倉裡堆著這麼多稻穀時又問:「這麼多稻穀你們吃得完嗎?」「吃不完我們上交給國家!」藍陳啟的回答讓大傢伙都笑了。
藍陳啟還在習書記面前唱了一首畲歌:「高興真高興,今天見到習書記,領導帶來『十六大』,畲族的日子比蜜甜……」
習書記聽完藍陳啟唱歌后問:可以把你的這張歌詞給我嗎?藍陳啟太激動了,她雙手拿著歌詞遞給了習書記,習書記把紙張整齊折好放進了口袋裡。
打那後,來她家聽畲族山歌的人越來越多了,從省裡到省外,從國內到國外,從幹部到群眾,真是數也數不清楚。而這時,雙後崗村發展起了農家樂。
藍陳啟家裡也辦起了農家樂,冰櫃、空調、彩電……電器應有盡有,還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她忙前奔後,代表村表演隊教畲歌,還把自家房屋作為村婚俗演示場地,自己則扮演男方女主人,每年當上幾百回「婆婆」,接回幾百個「新媳婦」。
好日子並不止於此。2005年,雙後崗村村委會請來技術人員對香菇和茶葉種植進行專門指導,並發展成產業化。村裡開起了一家家香菇加工廠和茶廠,引得在外務工人員紛紛回來創業,村民的人均收入翻了好幾番。
人多了,用電量也增加了。2005年,雙後崗村用電量從2000年的0.92萬千瓦時增加到1.46萬千瓦時。2007年,國網景寧縣供電公司投入80餘萬元,對包括雙後崗村在內的三個畲族村進行新農村電氣化改造。2017年,雙後崗村電網改造升級,變電容量從原來的200千伏安增容到315千伏安,大家都用上了放心電。
歌聲悠揚,故事悠長。藍陳啟說:「如今的好日子是唱上三天三夜也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