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戰友情——是軍旅中特有的情愫,質樸、純真,只有當過兵的人才能真正感受;戰友情——也是解甲後一生不休的眷戀,濃鬱、深厚,脫下軍裝了還依然能夠擁有。《戰友報》曾是軍兵種和大區報紙中唯一以「戰友「命名的報紙,那份特殊的「戰友情「不知牽繫過多少官兵。本期刊發楊速勝戰友的佳作,我們從字裡行間不難感受到他對《戰友報》的「戰友情「,意切情更真,銘心更刻骨。
前幾天,當年的戰友、現任中國美術雜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宋保華向我推薦「我與戰友報」公眾號,拉我進了「戰友報緣」微信群。一下看到那麼多熟悉的名字(都是當年北京軍區新聞戰線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我就非常激動,馬上添加了群主——《戰友報》主編任東升老師的微信,簡短的問候交流之後,心情就怎麼也平靜不下來了。
提幹後不久我便被組織調到某分部政治部宣傳科擔任新聞幹事。
《戰友報》是令我終身難忘的良師益友。在自己從事新聞報導工作的十年中,不管是剛開始蹣跚學步做報導員,還是在某分部宣傳科任專職新聞幹事,報社各級領導和編輯老師都給了我諸多的關心幫助,指導我寫作,為我編發了大量稿件,助力自己參與宣傳並有效推出了分部範圍內十幾個先進典型集體和個人。我所在的分部年年被上級評為新聞宣傳先進單位,自己也先後六次榮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數十次被北京軍區、軍區聯勤部和分部評為新聞報導先進個人和《戰友報》優秀通訊員。在自己走上264醫院政治處主任和某倉庫政委的領導崗位之後,也多次到戰友報社向領導匯報線索,介紹典型和重點工作宣傳計劃,在編輯老師的指導下刊發了多篇重點稿件。回顧自己的軍旅生涯,可以這麼說,沒有《戰友報》,就沒有我的成長進步,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
我與《戰友報》之間,有著一種無比珍貴的一生都無法割捨的綠色情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在上中學時的我暗自喜歡上了文學,把寫小說搞創作當成自己追求的目標,結果學習偏科,成績一下子掉下來。後來,雖然也在省內外報刊上發表了幾篇小稿子,但接二連三的退稿不斷地打擊著我的積極性,村裡人的說三道四也讓我一時心灰意冷。
那一年,我們縣一個筆名叫「鋼凝「的青年軍人深深影響了我。他在南部邊境參加自衛反擊作戰,寫了篇小小說《故鄉的泥土》,參加《中國青年報》主辦的「全國小小說大賽」得了一等獎。我看到這一消息後很受觸動,也萌生了攜筆從戎的強烈念頭。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如願以償,在1985年冬季參軍,入伍到了山西榆次,成為北京軍區後勤某分部新兵營一名新兵。
與322醫院領導一起看望被譽為「兵媽媽」的愛國擁軍模範歐學聯,採寫了《」兵媽媽「和她的27個兵「兒子」》等稿件,在軍內外報刊發表後引發強烈反響。
我的寫作特長在新兵連有了用武之地。班長的發言稿、決心書都讓我寫,連部的黑板報我也參與著辦。我還參加了新兵營的創作組,為營部油印的小報供稿。班裡訂閱的《解放軍報》《戰友報》成了我專有的學習材料。尤其是四開四版的《戰友報》,貼近基層,兵味十足,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內容通俗易懂,令我讀來愛不釋手。
新兵下連後,我分配到分部司令部軍務科當打字員,接觸的文件材料更多了,繁忙的工作之餘,繼續做著自己的文學夢。後來,分部舉辦新聞報導骨幹培訓班,我強烈要求參加培訓,並在學習結束後下到某倉庫政治處當了一名專職報導員。到現在,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當年參加培訓學習時的情景。戰友報社來給我們授課的曹萬德主編,詳細為我們講授了如何選素材,怎樣抓問題、定標題等新聞寫作知識,還現場改稿子,分析解剖學員習作,讓我受益匪淺。
曹主編回京時帶走了幾篇學員作業,其中有我寫某倉庫勤務連班長韓春前的通訊《他像一團火》,稿子後來發表在《戰友報》1990年12月18日第二版上。這是我在《戰友報》發表的「處女作「,儘管之前早已在《解放軍報》上發表過稿件,但這篇稿子還是讓我倍加珍視。如果說比較像樣的稿子,這是我從事新聞報導後發表的第一篇。
作為戰士報導員,我還記得第一次到戰友報社送稿的情景。走進北京西山八大處甲一號那座三層小樓,我真的是誠惶誠恐的。我拿著我的老師、時任分部宣傳科新聞幹事胥傳餘親筆寫的厚厚一迭介紹信,敲開編輯室一個又一個門,放下自己工工整整抄就的稿子。回部隊後,我開始了焦急的等待。在領導的關注和戰友們的關切中,在滿懷著希望和極度的失望之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個月又一個月……
與時任宣傳科科長胥傳餘的合影
那個時候,我對《戰友報》的感情簡直複雜到了極點。第一次送去的稿子一篇也沒發出來,我失望地跑到分部向胥幹事訴苦。胥幹事耐心地指點我,從基礎學起,從基礎寫起,給《戰友報》寫稿, 要先學會讀報,學會研究報紙。在他的指導下,我踏下心來,悉心讀報,學抓問題,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首先寫好「豆腐塊兒「和「火柴盒「。我結合後勤倉庫特點,重點研讀報紙上的後勤專版,寫出了《說說機關宿舍裡的電爐子》《管管水房的長流水》《加強士兵證的管理》等帶普遍性問題的稿子,寄給二編室的劉永國編輯。雖然還不認識劉編輯,因為稿子問題抓得準,時間不長就陸續都登出來了。
1995年4月,到某油料倉庫採訪時,我與時任政委任福雲合影。15年後,我也來到這個倉庫擔任了政委。
在倉庫工作的三年多時間裡,我堅持每天晚上讀書讀報,利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稿,常常一忙就是大半夜。我把《戰友報》當成自己新聞學習的教材,新聞寫作的舞臺,鍛鍊成長的平臺。每次一拿到報紙,便逐篇通讀,重點研讀,按照消息、通訊、特寫、雜談等體裁,把自己喜歡的稿子剪裁下來,連同「通訊員之友」等通聯版上的新聞採寫經驗談等文章,一起進行分析學習。
報社的編輯、記者來分部或者到太原的友鄰部隊採訪,我只要聽到風聲就不放過前往學習請教的機會。慢慢地,我在《戰友報》甚至在《解放軍報》的刊稿不但數量多了,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倉庫每年都為我記三等功,分部也年年表彰我為新聞報導工作先進個人。1993年5月,因為新聞報導工作成績顯著,我被分部推薦到北京軍區後勤部並報軍區政治部批准直接提幹,進入石家莊陸軍學院預提軍官班學習,結業後任倉庫勤務連排長、政治處幹事,半年後調入分部政治部宣傳科擔任專職新聞幹事。
我在分部機關具體負責新聞報導的幾年中,參與的重點工作和重大活動多了,負責組織的活動也多起來,同各新聞單位特別是《戰友報》打交道更多,聯繫也更密切了。黃學德、劉永國、侯保和、塗國之、王希鵬、任東升、張明武、張永紅、卜寶玉等報社領導和老師都給過我無私的關懷與幫助,至今想起來還讓我發自內心的感動。
因為單位工作性質的緣故,我同先後在報社負責後勤宣傳的劉永國、王希鵬二位接觸最多。王希鵬主編非常樸實、隨和,為人特別真誠,我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他曾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結合工作實踐詳細向我傳授寫作經驗,講新聞貴在出「新」的道理。「新」,不是堆砌花裡胡哨的辭藻,而是看是否抓住了新問題,總結出了新經驗,思想是否有了新高度。劉永國副社長是我非常敬重的師長,他當編輯時我剛開始學習新聞報導,送給他的稿子還很稚嫩,不能用的稿子,他都當面給我指出問題。有質量的稿子,哪怕有一點可取之處,他都會認真地找作者核實情況,進一步了解細節,對確實有價值的,詳細提出修改意見。
我在倉庫當報導員時,分部抽我到另一個單位臨時幫忙,採寫了一篇原庫領導搞生產經營的通訊。當時報社正與北京軍區後勤部生產部聯合組織「後勤人物風採」徵文,我把寫好的稿子按照徵文地址寄了過去,也就把這事撂下了。過了好長時間,劉永國編輯用了半天時間打電話到倉庫找到我,提出改稿意見。
那時候軍區到下面單位沒有直達線,都是從軍區113長途臺轉到後勤部,後勤部再轉到分部,分部又轉到倉庫的。那一次碰巧我到山上參加勞動,總機班戰士非常辛苦,騎自行車跑了十幾裡路把我叫下來,我最後費盡周折才回了電話。因為不是本單位的事,主管領導不太積極讓我再費勁巴力地去改稿子。劉編輯就主動和分部宣傳科領導協調,讓我抽時間去補充採訪,把稿子重新進行了修改。稿子刊出後,反響特別好,還在這次徵文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年終又獲得了報社的優質稿獎。正是從劉編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部隊新聞工作者難能可貴的職業操守。
到分部擔任新聞幹事後,第一次參加戰友報社的宣傳報導工作會議。
1996年,某軍械倉庫被軍區後勤部樹為「艱苦創業」的先進典型。我們向報社領導匯報線索後,報社決定作為典型進行宣傳。劉永國編輯和我們一起詳細籌劃報導事宜,然後又帶病來到大山深處的某軍械倉庫深入採訪。他輕車簡從,謙和低調,工作上又細緻耐心,認真嚴謹,在戰士們面前淳樸得像一位憨厚的兄長。在他的指導下,我們寫出的消息在《戰友報》一版頭條刊出,事跡通訊在二版發了一個整版。
全國助殘先進個人、280醫院外二科主任李保慶在赴邊防部隊巡診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分部黨委很快做出在全分部範圍內向他學習的決定,首長要求在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我在第一時間趕往內蒙採訪的同時,用電話向戰友報社領導進行了簡要匯報,並具體向劉永國編輯談了單位領導的宣傳意圖。劉編輯鼓勵我放開寫,把李主任的先進事跡深入挖掘出來,不用過多地考慮版面的問題。在內蒙採訪的半個多月裡,我克服水土不服和飲食不習慣等生活上的困難,通過單獨採訪、座談了解、重點跟進,與李保慶救治過的幹部戰士、農牧民和孤殘老人進行了廣泛接觸採訪,記下了厚厚的三大本採訪筆記,之後又連夜趕寫稿件,經過徵求醫院和李保慶家屬的意見,再反覆進行修改,最後以最快的速度定稿。稿子傳到報社後,很快就在《戰友報》三版配了四張照片整版刊出,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從1990年5月到2000年4月,我在北京軍區後勤某分部(後改稱聯勤某分部)整整從事了十年新聞報導工作,在軍內外報刊、雜誌等媒體發表新聞、文學類稿件近2000篇,其中《解放軍報》的一版頭條、優質稿件及各類徵文比賽的獲獎稿件數十篇,在《戰友報》發稿100餘篇,其中一版頭條10篇,整版稿件8篇。
我發表的部分稿件。
十年漫漫新聞路,付出了最多,收穫也很多,我在組織開展群眾性報導工作、培養新聞報導骨幹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帶出來的報導員有的提了幹,有的轉了志願兵,有的退伍回到地方後也因為新聞報導方面的特長找到了理想的工作。1997年和1999年,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和河北省軍區政治部宣傳處曾商調我去工作,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都未能去成,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自己在上級機關和友鄰單位業務部門一些領導心目中的能力價值和良好印象。
2000年,我在宣傳科的工作進行調整後,出版了新聞作品集《迷彩星河》,算是對自己十年新聞報導工作的一個小結吧。
在264醫院擔任政治處主任時留影。
2005年起,我到264醫院擔任政治處主任,醫院順應市場經濟大潮和當時的軍事鬥爭形勢,一方面擴大收容增加收入謀求發展,一方面著眼反臺獨軍事鬥爭準備,加緊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新聞宣傳是醫院政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己對這個情有獨鐘的老本行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我積極為做好工作出主意,想辦法,主動聯繫軍內外新聞單位的領導和編輯記者,為政治處兼職的新聞幹事鋪路搭橋,細緻籌劃一些重點稿件和典型的宣傳報導。我策劃並親自撰寫的反映醫院新形勢下全力做好為兵服務工作的稿件,以《綠色通道演繹兵情兵韻》為題並半版的篇幅在《戰友報》全文刊登後,在軍區聯勤部系統引起反響,受到時任北京軍區政委劉福連上將的關注。劉政委批示後,北京軍區聯勤部衛生部專門組成工作組,來醫院進行調研並總結經驗做法,之後在全區醫療單位推廣。
《綠色通道演繹兵情兵韻》以半版的篇幅在《戰友報》刊登,受到軍區劉福連政委關注。
參加野戰醫療所演練,期間採訪檢閱考核組成員。
從2006年開始,我同時兼任了264醫院野戰醫療所教導員。在野外駐訓和參加各類演習演練中,我們辦起了《戰地小報》,採、編、攝、印,幾乎都是我一個人負責。我又重新向自己最好的老師《戰友報》和報社熟識的編輯老師學習、請教,力求熟練、全面地掌握新聞採編業務。在大力宣揚野戰醫療所和所在醫院的新人新事新風貌的同時,我撰寫的稿件更加注重對部隊的教育和引導,重點開始向言論和理論文章方面傾斜。
2009年,我作為中國第八批赴賴比瑞亞維和醫療分隊政委,帶隊在國外執行維和任務期間,創辦了半月刊的《藍盔天使》報。我在小報首期的「刊首語」中寫道——「」這是一段十分短暫的人生經歷,但註定將對我們影響深遠;這是一份略顯單薄的維和小報,但記錄的是我們深沉厚重的使命任務、豐富多彩的工作生活。她的誕生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統一思想的陣地,搭建了一個心靈互動的平臺,撐起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在未來的日子裡,她會不斷地激發我們的工作熱情,陶冶大家的興趣情操,鼓舞同志們的軍心士氣。」
接待聯和國駐賴比瑞亞特派團官員視察。
在賴比瑞亞維和期間,寫作《一名維和軍人寫給女兒的生日祝福信》時留影。
春節前,向醫療隊全體維和官兵傳達國內各級首長的慰問電。
《藍盔天使》詳細記錄下醫療隊官兵在國外執行任務的全過程,報導醫療隊的維和工作,宣揚了一批先進典型,向世人展示了藍盔天使心向祖國無私奉獻的赤子情懷和魅力風採。我撰寫了《頭頂「藍盔」的白衣天使》《紅紅火火過大年》《心系使命鑄輝煌》《一名維和軍人寫給女兒的生日祝福信》等幾十篇報導,由中國軍網推出後,在中國赴賴比瑞亞維和部隊、中國駐外維和部隊和國內的北京軍區聯勤系統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頭頂「藍盔」的白衣天使》先後在《解放軍報》《戰友報》顯著位置發表,稿件報導的主人公、醫療隊護理組長黃小燕被北京軍區聯勤部評為「感動聯勤十大新聞人物」。
在中國第八批赴賴比瑞亞維和指揮部組織的全體官兵大會上發言。
在維和部隊同官兵一起慶「八一「篝火晚會上。
與非洲小朋友在大西洋岸邊合影。
維和回國後不久,我被任命為某油料倉庫政委。這是一個駐地遠離城鎮,基礎設施很差,條件異常艱苦的山溝單位。當時,位於山溝更深處的第三保管隊甚至沒有手機信號,生活用水都要到十幾公裡外的倉庫機關去拉。如何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履職盡責,做好工作?上任後,我一邊調查研究,一邊進行著深入的思考。在我隨身攜帶的不多的行李中,有三個厚厚的剪貼本,裡面有自己撰寫的重要稿件和典型材料,更多的是《解放軍報》《戰友報》刊載的做好新時期部隊管理和教育工作的經驗方法。我經常從這些文章中汲取營養,學習借鑑。在倉庫工作的三年時間裡,我十分注重發揮《戰友報》的宣傳鼓動作用,用來指導和幫助自己更好地推進工作。作為倉庫政委和黨委書記,我立足單位實際,抓基層打基礎,多方籌措經費淨化官兵的食用水和飲用水,同時辦起六個主要由戰士們參加的興趣班,培養各個層次的人才。我從自己的藏書中挑出300多本圖書豐富保管三隊圖書室,親自為新聞報導班講課,為官兵們審稿改稿,並向《戰友報》推薦稿件。我多次聯繫張永紅編輯,為倉庫編發了一系列反映官兵艱苦環境不矢志、紮根山溝作貢獻的文章,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
2013年,我轉業離開倉庫時,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從《戰友報》上剪貼下來的各類文章、稿件和資料本都留給了政治處的同志,我想這些飽含了報社各級領導和責任編輯心血的勞動成果,留在部隊更能發揮她的作用。
2016年初,伴隨著全軍軍事改革的腳步,北京軍區從我軍的編制體制中撤銷了,作為軍區黨委機關報的《戰友報》也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我是過後好長時間才從當年一個做主官的戰友辦公室看到《戰友報》停刊號的,當時真想把這張對自己一生來說最為寶貴的報紙收藏下來,但那位昔日的部下忙得半天不回來,我著急走也不便直接把報紙拿上,這竟成了我留在心底的一個永久的遺憾了。
2020年11月,在省高院督查工作時與陪同的高院業務部門領導合影。
我一晃離開部隊也七八年時間了,軍旅生涯中的許多往事都漸漸模糊起來,但工作之餘,我還是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小說、散文類的文字也刊發了不少。由於天生愚鈍,悟性不足又不夠勤奮,寫出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影響,但作為一個資深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中間,我就時常想起《戰友報》對自己的培養,想起把《戰友報》作為最好的老師、最親密的戰友帶在身邊學習工作的美好時光,想起因了這張報紙而結識的那麼多的編輯老師和戰友文友,想起那些令自己魂牽夢繞的軍中歲月……對由這張報紙而引發的那種軍旅情結,那份難以割捨的愛,無法忘懷的情,常常感慨萬千,甚至淚溼了雙眼。
《戰友報》,讓我終身難忘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楊速勝,河北滄州人,1985年11月入伍,歷任北京軍區後勤某分部新兵營戰士,某分部司令部軍務科打字員,倉庫政治處報導員,石家莊陸軍學院預提軍官班學員,北京軍區聯勤某分部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北京軍區第264醫院政治處主任,中國第八批赴賴比瑞亞維和醫療隊政治協理員(政委),北京軍區某油料倉庫政治委員、黨委書記,上校軍銜。2013年轉業地方工作。在部隊時,曾六次榮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數十次被北京軍區和軍區聯勤部等評為新聞報導工作先進個人、政工研究先進個人,《戰友報》優秀通訊員,出版有新聞作品集《迷彩星河》。近年來有數十篇小說、散文在《山西日報》《微型小說選刊》《渤海風》《金雀坊》等報刊雜誌和網絡媒體發表。
蜀黍專屬服飾裝備 海量新品上新
▼點擊進店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