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下滑、收視回升,《極限挑戰6》成綜藝版《娘道》

2020-09-05 TV嗶嗶嗶

開播三期,《極限挑戰6》終於在豆瓣開分,和此前鳳凰網娛樂的調查結果相似,豆瓣上有超2萬人點評,目前評分4.0,其中有52.1%的人給了一星,比上一季4.1的評分還要有所下降。

與之相對的,是該節目正在回升的收視率。

無論是收視率還是口碑,《極限挑戰》的巔峰都出現在第二季,從第三季開始,節目口碑和收視雙雙下跌。到第四季,收視好幾期只能勉強破1,排名也降到第三,份額從8%左右降到5%左右。

第五季開始,《極挑》製作班底大換血,但節目的收視率也從此回血。《極挑5》首期收視達到1.812%,超過第四季的最高收視。而該季12期節目最高收視達到2.139%,市場份額9.34%,且12期節目期期收視第一,已經完全達到《極挑2》的水平。

到第六季,《極挑》開局收視即為2.257%,市場份額9.38%,目前開播三期,收視均保持在同期第一的位置,同樣不容小覷。

雖然網際網路輿論主流都認為《極挑》越做越難看了,但作為一檔電視綜藝來說,《極挑》改版後在收視上取得的成功,則證明了它仍然深受主流電視觀眾的喜愛。

《極挑》:綜藝版《娘道》?

《極挑》的網絡口碑和電視收視率的極大反比,和2018年轟動一時的電視劇《娘道》當初的表現如出一轍。

《娘道》在豆瓣上吸引了3.2萬人評價,最終評分2.5,不可謂不低。但該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雙臺均破1,劇情進展到後半部分,更是屢屢破2,直接帶動北京衛視力壓湖南、浙江等平臺,成為年度省級衛視收視第一。而當年與該劇對打的,被公認為爆款劇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平均收視也不過1.35%。

一邊是全網痛罵,一邊是被人津津樂道的高收視,《娘道》在網絡和電視上遇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反饋。其收視口碑不對等的背後,被認為是電視主流觀眾話語權的缺失。

導演郭靖宇在採訪中談及為什麼要創作《娘道》時,說現在年輕人正在抱著手機遠離客廳,所以《娘道》要拉回的目標觀眾,是那些仍然還坐在客廳手握遙控器、不會買網絡會員、收入不算很高的傳統觀眾。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觀眾人均收視277分鐘,是唯一一個與2017年同期保持等量收視的群體,而其他各年齡段觀眾的收視量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表現最為明顯。

而在不同城市層級和年齡代際人群中,電視劇時段收看份額最高的,是60後和中低線城市的70後,所有城市層級的90後和00後收看份額最低。而90後和00後恰恰是網生產品使用的主力軍。

也就是說,真正喜歡《娘道》和《極挑》的,很少上網,更不會去微博、豆瓣等平臺發聲,而在網際網路上吐槽的,不過是電視受眾中的少數群體。雖然這部分人發出的聲音不小,但仍然不是節目主流受眾的真正意志。

《極挑》的定位是電視綜藝,它要適應的是客廳文化和中老年觀眾,在觀眾代際和審美割裂愈發明顯的今天,《極挑》這樣的電視節目必須要在討好年輕人和中老年人之間擇其一。顯然,它選擇了後者,也是自己的主流受眾。

兩代人審美愈發對立,《極挑》不會是最後一個

在評判《極挑》水平上,年輕觀眾與中老年受眾有著不一樣的評判標準。看慣了網綜的年輕觀眾要的是個性化,會從劇情、嘉賓配合程度、後期花字等多方面評判,而電視綜藝面向的是深受「客廳文化」影響的中老年受眾,他們的評判標準只有一個:好不好笑。

分眾時代,不同的網際網路平臺都存在受眾對立,遑論電視和網絡兩大完全不同的受眾群體。同樣是《極挑6》,開播前兩期,幾乎每次都在播出第二天因抄襲嫌疑登上微博熱搜,罵聲浩大。而在鳳凰網娛樂的調查中,只有26.87%的網友表示不會看抄襲綜藝,近半數網友都覺得,遊戲涉嫌抄襲對自己影響不大,只要節目好看就行。

自原導演嚴敏率團隊出走後,《極挑》第五季和第六季的導演便換成了《歡樂喜劇人》的導演施嘉寧,嶽雲鵬、宋小寶等新的常駐嘉賓均是《歡樂喜劇人》的常客,也在中老年群體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儘管《極挑》第五季和第六季在劇情感上與前幾季相去甚遠,上期開播的節目還被吐槽連基本邏輯線都不明確。但一個喜劇綜藝出身的導演,加上幾位知名諧星,《極挑》最近兩季的笑果可以說渾然天成。

所以無論是極限男人幫的大換血,還是遊戲涉嫌抄襲、劇情反轉突兀,甚至遊戲宗旨從鼓勵「背叛」變成追求公平公正,這一切的改變,其實是在「洗粉」,洗掉原來最忠實的也是佔比越來越少的年輕受眾,徹底向中老年受眾審美轉變。

要知道,在最受歡迎的第二季,節目的收視排名還有一期沒能達到第一,而改版後的第五季,每期都是第一,收視份額也普遍比第二季更高。從市場反饋來看,《極挑》的改版無疑是成功的。

像《極挑》這樣口碑與收視相反的綜藝還有很多,且幾乎都是電視綜藝,比如《奔跑吧》。所以無論網際網路輿論如何認為這樣的節目沒必要再辦下去,也仍然不能阻止他們停止辦下一季的想法。無論是影響的圈層範圍還是吸引的商業投資,頭部電視綜藝的體量仍然是網綜無法比肩的龐大。

三年前,類《極挑》和《跑男》的全明星戶外真人秀,還是網綜發力的陣地之一,選秀類綜藝也是電視平臺的必爭之地。2017年騰訊視頻曾推出戶外真人秀《王者出擊》,總導演是原《跑男》的製片人俞杭英,2018年東方衛視推出了一檔選秀節目《下一站傳奇》,總導演正是《極挑》總導演嚴敏。

這兩檔節目無一例外從口碑到播放量和收視全都撲街,也因此沒有再辦第二季。就此,電視與網絡受眾的審美分化已經非常明顯。網際網路年輕受眾們早已看疲憊的明星戶外真人秀,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中老年受眾看不懂的新型選秀模式,正是視頻平臺屢試不爽的爆款王牌。

《極挑》不會是最後一檔在口碑與收視上取得兩個極端成績的節目,這也不會是該節目的最後一季。屬於極限男人幫的時代已經過去,年輕受眾再怎麼發聲,也無法奪回家中長輩手中的遙控器。與其互相對立,不如求同存異,就讓電視的歸電視,網絡的歸網絡吧。

目前,除《極挑6》以外,電視螢屏上還有《嚮往的生活4》與《奔跑吧4》熱播,視頻平臺上也有《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對打,這幾個節目究竟好不好看,鳳凰網娛樂發布了相關調查,歡迎大家給出自己的評價:

相關焦點

  • 《極限挑戰》口碑下滑,嚴敏打造的新節目,評分卻高達8.2
    而隨著成員跟導演的變化,《極限挑戰》的收視、口碑也直線下滑。《極限挑戰》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反而是口碑節節下滑。極限挑戰》有了很大的不同,口碑雖然下滑,但是總體卻都還有不少人喜歡。因為嚴敏的存在,《極限挑戰》的成員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特點,不成文的規矩也成了《極限挑戰》的規矩,嚴敏的縱容大家的不按常理出牌,才讓《極限挑戰》成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 《極限挑戰寶藏行》口碑收視雙贏成必刷綜藝
    作為一名資深極挑粉兒,差不多每一期《極限挑戰》都有看,上周日《極限挑戰寶藏行》圓滿收官了,來談談自己對這個極挑番外篇的感受吧!整季《極挑寶藏行》看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助力公益的同時還兼具綜藝節目的趣味性,真的是讓人看過又好哭又好笑的節目了!
  • 黃渤、孫紅雷退出《極限挑戰》,總導演疑離職,衛視綜藝集體衰落
    與此同時,據網絡消息,《極限挑戰》四季總導演嚴敏也已離職,不再參與第五季的相關工作。自此,《極限挑戰》「6+1」的組合成為過去時。目前,嚴敏對此還未公開回應。《極限挑戰》發生劇烈變動早有預兆,此前節目曾停播整改,第四季還引入智囊團參與,口碑大幅下滑,收視也未有改善。此次節目成員大換血,恐怕也難以挽救下滑的收視和口碑。
  • 《我們的挑戰》更名開播,但高收視仍然拯救不了版權綜藝低迷的口碑
    雖然經歷了更名,更換播放平臺甚至更換成員的一系列風波,但無論是從製作班底還是節目內容形式來看,《我們的挑戰》都是《了不起的挑戰》的延續。而鑑於此前央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戰》的高收視和好口碑,作為第二季的《我們的挑戰》在開播前就備受關注。
  • 豆瓣8.5,收視一路走高,《極限挑戰寶藏行》創戶外綜藝口碑之最
    隨著《極限挑戰寶藏行》的熱播,這檔公益性的戶外綜藝也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好評與肯定,無論是收視和口碑都反響不錯。以8.5分的(豆瓣評分)開播成績創下戶外綜藝口碑之最。在收視方面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首期收視率就破2,實時收視率破3,收視斬獲四網第一,話題熱度水漲船高。首播全網熱搜36個,覆蓋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多家熱搜榜。
  • 《極限挑戰》口碑回升,連續兩期節目獲好評,但還有2個小瑕疵
    說起第六季的《極限挑戰》,真可謂一言難盡。在口碑上,該節目播出後,第一輪評分僅4.5分,之後降至4.2分,一直保持到現在。在熱度上,雖然橫向比較下來還算不錯,但是和前五季相比,還是差了很遠。因為熱度的下降,所以該節目在收視率上,也沒能保持住前五季的水準。
  • 《極限挑戰》口碑持續下滑,極限男人幫能否重聚?
    《極限挑戰》作為國民度很高的綜藝節目近年來口碑卻一直持續下滑,豆瓣評分也從之前第一二季的9.3分一路下跌到4.6分。而最近《極限挑戰寶藏行》節目組摘雪蓮的行為又讓這檔節目成為眾矢之的,那曾經的綜藝之王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淪落成這幅田地呢?
  • 《極限挑戰 第六季》論極限挑戰的轉型與發展
    在豆瓣評分上六季評分分別為9.2、9.3、8.3、7.6、4.1和4.2,可以看到這個節目的評分整體上是在下滑的,但是它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白月光,評分也稍顯苛刻,所以導致在嘉賓替換之後,口碑逐漸下滑,即便現在口碑有所下降,但是收視率卻依舊不錯。
  • 《極限挑戰6》本季收視穩坐第一!收官後還有番外版?
    7月26日,《極限挑戰》第六季以高熱度高口碑完美收官,最後一期超人氣女團THE9助力極限男團爭奪本季MVP稱號,嘉賓陣容吊足了觀眾胃口,有力助推極挑收官熱度直線攀升。51天TOP1,《極限挑戰6》用高收視高熱度證明了自己作為國民綜藝的實力。
  • 《極限挑戰》第五季首播豆瓣5.3,「國民綜藝」口碑崩壞了嗎?
    文 | 樓巴蒂當《極限挑戰》官方宣布「男人幫」無法集體回歸、節目加入新成員之時,公眾或許能夠得知,這檔「國民綜藝」迎來了重建期。在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第五季第一期播出(5月12日晚21點)後的24小時內,#極限挑戰新導演##極限挑戰抄襲##極限挑戰收視率#等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節目豆瓣口碑解禁5.3分,創下史上新低。
  • 收視暴跌的《極限挑戰寶藏行》不僅僅是因為虞書欣
    《極限挑戰寶藏行三區三州公益季》已經播出到了第七期。這檔以雞條精神為基礎,以公益為核心的節目,一經播出就好評如潮,豆瓣評分也一度升到了8.5分,只是從第六期開始節目似乎劃開了分界線,口碑收視一度下降,如同以前的雞條和現在的雞條一般,高開低走似乎成為了雞條的傳統。
  • 第六季《極限挑戰》收官,評分口碑雙雙走低,是因為這個原因
    上周,第六季《極限挑戰》迎來收官。在本季最後一期,節目組邀請了女團「the9」全部成員,來助力兄弟團爭奪最強王者。或許是因為女團粉絲的熱情打call,低迷了一整季的節目收視率,居然在最後一期創造了新高。
  • 收視12連冠!《極限挑戰6》收官暨開機,寶藏行繼續前行
    今夏隨著《極限挑戰6》的落幕,這檔陪伴了大家度過酷熱夏日的熱門綜藝也終於要和大家告別。回望這一季,一方面節目模式依舊保持了硬核、燒腦、搞笑等讓人「欲罷不能」的特有風格,另一方面節目宗旨充滿勵志、拼搏、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感讓國民度持續爆棚,不愧是被多家業界媒體點讚認證的口碑綜藝!
  • 口碑陷入爭議的《極限挑戰》,終於迎來了反轉爆發?
    國內戶外類型的綜藝節目中最被觀眾看好的應該就是《奔跑吧》和《極限挑戰》,曾經每一季的開播都是火爆,受到大量觀眾的歡迎。不過從新一期的節目來看,《極限挑戰》的口碑似乎有所反轉,終於有了更多的看點,除了在劇情方面也就是鄧倫和宋小寶了。
  • 《極限挑戰寶藏行》屢奪周日綜藝收視冠軍
    剛看完《極限挑戰寶藏行》收官這一期,真的被極挑團勇攀珠峰大本營的精神震撼到了,沒想到節目嘉賓和攝製人員會克服高反,登上珠峰大本營進行錄製,這在中國綜藝節目中也尚屬首次。回顧這一段非凡的尋寶之旅,從新疆、雲南、甘肅到西藏,前後共有15位嘉賓參與這一趟尋寶之旅,感謝他們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三區三州的珍貴「寶藏」。
  • 《極速前進》口碑「急速」下滑,第四季是綜藝節目分水嶺?
    然而播出兩期後批評和質疑聲隨之即來,豆瓣評分6.3,相比起第一季的8.7,口碑可謂是「急速」下滑。被稱為「最真」的全球競速真人秀也面臨疲軟現狀,第四季真的是綜藝節目的分水嶺嗎?浙江衛視的歡樂風格,以《奔跑吧》、《中國新歌聲》等現象級綜藝為代表,東方衛視的喜劇風格,以高人氣的《極限挑戰》、《歡樂喜劇人》來體現,江蘇衛視的情感科技風格以《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為例,這些綜藝節目也捍衛著一線衛視的平臺地位和影響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 《極限挑戰》新一季即將開播,除了創新,「綜N代」如何重整旗鼓
    作為曾經的「國民級綜藝」,第一二季的《極限挑戰》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極限五兄弟」組成的CP由此擁有相當高的國民知名度和觀眾好感度,節目無論在收視還是口碑上都達到了巔峰水平。不過由於主客觀的原因,到了第三季,《極限挑戰》明顯表現出了一種疲軟態勢。在收視上,並未取得亮眼的佳績,口碑也出現了不小的下滑。前兩季豆瓣評分都在9分之上,第三季卻只有8.3分。現在,第四季將要回歸。
  • 收視四網第一,豆瓣8.5,《極限挑戰寶藏行》收視口碑立住了
    最近剛上線的綜藝《極限挑戰寶藏行》兩期都看了,不可否認的是,這檔綜藝的公益主題真的很有意義,在做節目的同時進行三州三區的推廣,幫助當地的農牧民脫貧致富真的很不錯。雞條老成員雷佳音、郭京飛、王迅,和新嘉賓楊超越、秦昊、魏大勳從新疆喀什出發,踏上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體驗當地的民族風情,還加入了公益扶貧的主題,傳遞正能量,兼具了時代意義和趣味性,也難怪一開播豆瓣就打出8.5的高分,首期收視率破2,實時收視率破3,收視斬獲四網第一
  • 《極限挑戰》:張藝興官宣正式退出!收視率史上暴跌再無回升?
    他的離開對《極限挑戰》的收視率和評分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張藝興的退出會使節目的收視率無回升這回是嗎?原因何在?而且還有網友調侃在第三季張藝興成了「團霸」,他並不願意做一隻乖乖的小綿羊,不喜歡有著不變的形象也令網友稱讚。
  • 一周美劇收視:《美國達人》下滑 《困獸》穩定
    周四夜繼續由真人秀節目挑大梁,六檔節目中佔據五席,總體收視略有上升。ABC電視網的競技真人秀《機器人大戰》(BattleBots)收視率回升0.1(0.8,324萬);綜藝節目《金曲嘹亮》(Greatest Hits)收視再度下跌0.1(0.6,241萬),打破歷史最低收視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