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卷捲毛 看電影雜誌
「你是我開這臺車載的第一個女生哦」「我...不算吧。」
如果你是個胖子或曾是個胖子,一定可以和電影[大餓]共鳴。
因為它講了一個客氣點叫珠圓玉潤、不客氣點叫大碼肥女的減肥人生。
「大餓」,並不僅僅是因為節食而導致心理上的飢餓感,更是想要被人接納、想要獲得認同的一種極度渴望。
[大餓]是臺灣導演謝沛如的首部長片。因為她整個青春期都與肥胖為伴,從所曾受的肥胖羞辱經驗出發,也就有了這部電影。
[大餓]在去年的臺北電影節展露頭角,是最佳新演員和觀眾票選獎兩項大獎獲得者
「你傻了吧,誰會看上你這種死胖子!
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嗎?
改變世界太難了,不如改變自己快一點吧。」
大碼身材帶來的,並不只是偏見和羞辱,還有隨之而來的自怨自卑。電影中這類扎心的金句簡直多不勝數。
可卻是大碼女孩遭遇的日常。
▼
「每個人都想知道,維持美好身材的秘密。其實,美麗沒有什麼捷徑,對於幸福的饑渴是我前進的動力。
在艾克森,我們結合有效的飲食控制及運動管理,我知道,我的幸福要由我自己爭取。讓我們朝向更美好的自己。」
伴隨著對一個在街頭跑步姑娘回頭微笑側臉的定格,[大餓]電影開始。
這是一家減肥機構的商業廣告,鋪天蓋地。
姜映娟30歲,105.6公斤。一身冬暖夏涼的五花膘,走起路來都在打晃。搞得生活處處都和她的巨大體型過不去。
在超市把布丁買光光,遭受後面顧客的白眼,減肥機構硬是要給她塞廣告;在母親經營的育兒機構擔任煮飯阿姨,小孩子們要調侃叫她「大恐龍」老師。
定製育兒機構菜單,連母親都語含質疑「你把自己吃成這個樣子,請問哪位家長敢把菜單交給你啊?」
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個座吧,得像個棕熊一樣緩慢而沉重地挪動,肥大的身軀把人擠到,飽遭眼白和吐槽「小姐,你還是坐著吧!」
過個生日,不僅被母親放鴿子,還要被念叨「少吃一點啦,越吃越胖」;把渾身肉屯在街邊長椅上吃個東西,被狗都嫌棄。
幫周邊打籃球的小破孩們撿個球,居然慘遭調戲「是你的老婆,你的老婆」。阿娟實在聽不下去,怒而奮起,又要被群起而罵「死肥婆」!
媽的,人生實在太艱難了。胖子沒有人權!
文明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但胖人顯然不在此列。肥胖羞辱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大餓]裡,胖姑娘阿娟遭受的周邊歧視,並不激烈,但幾乎無處不在。阿娟廚藝精湛,性格可愛,心地善良,卻全都敵不過一個「胖」字。
「胖」定格了她的人生。
壓力
如果說,對於來自陌生人的身材歧視,只要心理足夠強大,還可以只用四個字就打發全部:關你屁事!
那如果壓力是來自生命中摯愛的人呢,[大餓]中就更直接展現了來自親密關係中的無形壓力。
阿娟是被推著走上減肥不歸路的。在被母親放鴿子的生日第二天,她收到了來自母親的禮物:電影一開始的廣告,艾克森的減肥課程。
害怕阿娟不答應,自覺為女兒操碎了心的老母親還提出了誘惑性交易:只要你去上減肥課,育兒機構的菜單就交給你設計!
在一眾巴巴望著減肥教練、眼裡都冒出對減重渴望之光的大碼學員中,神情呆滯、無欲無求的阿娟看起來很是另類。
當被問道你什麼要減肥,在「為了變好」「為了找個好工作」的理由中,突然來了個「我媽叫我來的」,引起了學員們哄堂大笑。
後來,當阿娟真正某一刻下定決心想要減肥,源自和「陽光快遞」小哥吳浩仁的相識。
他總是笑著,送完快遞,對你豎起大拇指,送出一個標準嘴角彎彎、眼睛迷人的百分百笑容,語聲清脆「感謝使用陽光快遞」。在某一次送快遞中,他偶然撞見了阿娟被鄰裡大爺強抱調戲的一幕。
沒有人相信她。鄰裡臭嘴裡喊「你傻了吧,誰會看上你這種死胖子」。是快遞小哥為她做了證,鄰居很快搬走,而兩人也因此事熟識起來。
熟悉之後才知曉,有著標準甚至是偏瘦身材的小哥,很早以前也是個胖子。
「我以前同事都叫我「水肥豬」,做什麼事都不方便,那時候還被欺負,超痛苦。後來就下定決心減肥。」
兩人一起細數曾被起過的外號,「大恐龍」「豬飼料」「黑豬」「廚餘桶」......雖然一邊數一邊大笑,但滑稽可笑之餘又多少有些哀傷自憐,很是讓人心疼。
阿娟被小哥吸引,同病相憐的兩人,也很快發展出了一段曖昧的友誼。
一起約會看電影,雖然座位靠近過道的阿娟被人經過,又是一場兵荒馬亂,還被鄰座悄悄吐槽「擠死了,她怎麼不減肥」。
一起互相鼓勁,在夜色裡,小哥坦誠「我以前也覺得胖胖的自己很可愛啊,但改變世界真的太難了,不如改變自己快一點。」
阿娟開始更努力地做運動,也更努力地節食。
一段時間過去,她的努力卻毫無效果。
也是在這時,阿娟被減肥機構安利了所謂的「胃繞道手術」,據說可以縮小人的胃,從而減少食量,甚至讓人不再有飢餓感。
從一個不在乎別人冷嘲熱諷的大碼女孩,到一個不惜嘗試手術甚至因此失去味覺的可憐人,她不斷被身邊人的壓力推著往前走。
因為在一次意外中,阿娟偶然發現,在吃東西上並不節制的快遞小哥,一直保持身材的秘訣,竟然是吃完之後再將之催吐。
撞破積極陽光小哥背後的暗面,兩人有了短暫的疏離和尷尬。
阿娟一次去找小哥時,正碰上他和同事們聚會,被調侃「女朋友啊?你胃口很大哦」小哥卻一臉「我不認識她,只是普通客戶」的尷尬,這一幕深深刺痛了阿娟。
而回到家中,母親並未將阿娟的照片放入育兒機構的菜單傳單上。感情失敗,她唯一所擁有的事業也不被母親看得上,兩人吵起來,母親的理由總是冠冕堂皇:
「你怎麼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嗎?」
可能只是一個眼神和一句話,越是親密的人,越能利用無形而沉重的枷鎖,將大碼人生徹底推至深淵。
完美
減肥機構的廣告語說「讓我們朝向更美好的自己!」
每一次來到這裡,前臺小姐總是扯起一個30度角甜美微笑,然後拍拍阿娟的肩膀「你要努力哦,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完美的自己!」
「變得更好」「成為更完美的人」「走向美好生活」......減肥不再只是變瘦,消費社會的邏輯和商業話術將變瘦添加上太多虛無而夢幻的價值意義。
可是大概人都忘了,變瘦不一定就是變好啊?變好也不一定需要變瘦啊!
「完美」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虛假理想主義。
什麼是完美身材呢?它大概指向了一種標準體重。
最早要追溯到18世紀啟蒙運動時候吧,那時的法國博物學家布豐伯爵,首次通過量化的方式建立了標準體重觀念。
肥胖與消瘦,從此不再只是一個感官印象,而是建立在了一套數字標準之上。
有了標準體重,肥胖愈加被嚴苛對待。
18世紀中期的法國《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業的理性詞典》中,第一次出現了「肥胖症」條目,然而它並不是一種科學意義上的疾病,而是一種觀念病。
肥胖的女人和窮人,是一種「病」;大腹便便的富人,則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徵。
19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中產階級中開始流行更精細健康的美食,而肥胖愈加和不負責任、暴飲暴食的欲望掛上聯繫。
「意志力軟弱」「貪婪」「墮落」,胖子被貼上了更多糟糕的標籤。這些最終形成了當下人們對大碼人群的刻板印象。
而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現代時尚和廣告業更是直接塑造了「完美身材」的形象。
在電影裡,它大概就是艾克森代表的減肥機構。從電影一開始就出現的商業廣告,到被貼到機構牆壁上的傳單,比例美好、身材纖瘦、有著薄薄肌肉的模特形象無處不在。
「維多利亞的秘密」也曾用過「The Perfect Body」廣告語。他們所用的有著「完美身材」的模特,也的確讓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
這條廣告曾引發巨大爭議和抵制活動,有人憤怒寫到:
「使用「完美」這個詞,不僅冒犯了沒有模特「完美」身材的99%的女性人群,還非常的不負責任。他們在利用女性的不安全感,散布傷害性信息。」
「The Perfect Body」廣告和「反Perfect Body」廣告,宣稱「Every body is beautiful」
要知道,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對身體的認識和體驗,常常直接來自身邊圍繞的各種廣告、雜誌、電視、電影上的模特形象。
然而真相是,廣告業的「完美身材」,要比作為消費者的普通女性平均輕上23%。
現代廣告業在強化著身體法西斯主義。
所以,[大餓]的高潮裡,醉酒的阿娟破門闖進減肥機構,和想像中的減肥機構代言人、傳單上的「完美」模特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混合大戰。
一個說「我是為你好」,另一個喊「管你屁事!我去他媽更美好的自己!」
這一幕爽極。
然而第二日從醉酒幻覺中回到現實,阿娟仍是個並未減去肥的胖子,還是個失去味覺的胖子,並未被世界接納的胖子。
世界仍然隆隆向前,並沒有人真的在意胖子的悲傷。
參考資料:
[1]肥胖的歷史:從以胖為美,到胖是一種病,澎湃,2014.10.19
[2]當我們厭惡肥胖時,我們在厭惡什麼,知乎,2017.8.19
[3]這是一個對胖子充滿惡意的時代:去你的,完美的自我,知乎,2019.7.23
[4]《大餓》:所謂「貪吃的胖子」,是因吞嚥失落情緒而腫脹,放映週報,2019.11.15
原標題:《講述200斤大碼人生,這部電影說「去你媽的完美自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