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50歲生日在旅途中悄悄度過》
【扶貧故事】《50歲生日在旅途中悄悄度過》.mp3
05:25來自中國科協
【女聲】:
1991至1992年間,中國科協原聲像中心幹部孫家傑參加了中國科協第六屆山西呂梁科技扶貧團,並擔任副團長。
呂梁地區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英雄的呂梁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由於種種原因,到上世紀的80年代,全地區除了以生產汾酒、竹葉青酒聞名的汾陽,礦產資源豐富的孝義以及交城、文水、交口這東部五縣外,其餘各縣均十分貧困,曾有「討飯縣」之稱的臨縣尤甚。當時呂梁地區除孝義有火車站,其餘各縣均不通火車。1985年起,中國科協決定在呂梁定點科技扶貧, 35年接續努力,成績斐然。
【男聲】:
時隔近30年,孫家傑說,中國科協第六屆科技扶貧團並沒有給呂梁帶去多少經費,主要是協助呂梁地區科協和扶貧辦以及各縣的科協,努力在政策支持、項目開發等方面提出參考意見及建議,推動優勢項目的發展。記憶深處,有幾件事讓孫家傑印象深刻。
呂梁盛產紅棗,各縣均有生產,尤以臨縣為優。在當時,臨縣食品廠成為呂梁地區的優勢企業,生產的大紅棗、鮮酒棗、馬牙棗等都已形成規模,還在開發新產品棗泥和豆沙等。扶貧團幫促他們同呂梁食品研究所加強聯繫和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新工藝,帶動銷售提升和整個地區紅棗產業的發展。
除了紅棗,呂梁地區還主產馬鈴薯,這是呂梁人民的主要食物。由於容易感染病毒,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都受到影響。當時孫家傑正編導、錄製了介紹利用「莖尖培養」技術使馬鈴薯脫毒的科普錄像帶《試管馬鈴薯》,得知嵐縣科協正在推廣「脫毒馬鈴薯」項目後,孫家傑特地到北京請來了該片科學顧問、編劇、中科院遺傳研究所專家陶自榮先生,幫助指導嵐縣科協開展脫毒馬鈴薯的試驗、培訓,促進了嵐縣的馬鈴薯生產。
【女聲】:
參加呂梁扶貧時,孫家傑正好50歲。他的50歲生日是在陪伴中科院專家陶自榮先生赴呂梁嵐縣旅途中悄悄度過,這個生日過得很有意義。
通過參加扶貧實踐,他對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立黨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了更深切的認識。1992年7月6日,聲像中心黨支部大會討論通過了他的入黨申請,批准他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完成了他長達30年的夙願。
【男聲】:
孫家傑說,他的記憶、回顧僅是一鱗半爪,或許不能全面反映扶貧團的總體情況。第六屆山西呂梁科技扶貧團還屬於探索實踐、積累經驗階段,雖然扶貧團成員都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都是在面上的,不夠深入。後來,在接續的工作中,中國科協也派出優秀黨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啃硬骨頭,幫助當地脫真貧、真脫貧,黨的十九大代表房瑞標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作為科協定點呂梁扶貧的實踐者和見證者,從早期就參加,而後又多次派駐呂梁的翟曉斌同志,更是功不可沒。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呂梁發生了巨大變化,孫家傑十分欣慰,他說:「2020年,即將實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站在這個歷史交匯的時間節點,我們滿懷豪情。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一定要實現,一定能夠實現。」
【誦讀】:李鶴年 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