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森蝶嗎?自從2013年參加《爸爸去哪兒》,很多人就喜歡上了這個「風一般的女子」。
一晃7年過去,那個小女孩森蝶(田雨橙)已經12歲了。
9月第一天,田亮在微博曬出一段女兒森碟的健身視頻,隨即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有網友稱讚:「看著她長大的,現在比我都高了!」,「這驚人的腿肉線條,真真真太美了啊。」
也有網友驚呼:「天啦,這還是當年那個愛哭鼻子的小姑娘嗎?」
確實,當年這個梳著羊角辮的可愛小姑娘,起初經常一連哭三四個小時,所有人都束手無策。
然而時光匆匆,現在再看森碟出現在大夥的視野,竟也生出了我家有女初長成的感慨。
孩子越長越優秀,和父母必然是有聯繫的。
特別是森碟這種「高顏值+真實力」的組合,更讓人感嘆優秀基因和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她的父母田亮和葉一茜,在2007年舉行了隆重婚禮。在度過了10年婚姻之後,為了給葉一茜製造驚喜,2017年,田亮在遊船上再次向妻子求婚,葉一茜在現場感動落淚,舉辦了第二次婚禮。
的確,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即便已經是老夫老妻,田亮也總會孜孜不倦地製造浪漫:
每年情人節都會給葉一茜送玫瑰花;
在建築上寫下「田亮愛葉一茜」,給老婆表白;
會帶著孩子們到處旅遊,享受一家四口的幸福;
在田亮的書《傻爸爸》中,說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森碟忽然鬧起情緒來,葉一茜就和她商量:&34;森碟說:&34;
葉一茜跟田亮對視了一眼:&34;
森碟特別開心:&34;
他們兩個就象徵性地親了一下,然後鄭重其事地對森碟說:&34;
田亮扭頭一看,發現森碟一個人在傻傻地樂,笑得特別美好。田亮問她:&34;
森碟抿著嘴,說:&34;
這似乎是一個從未聽過的、化解小孩情緒的做法。父母不僅是大樹,還是愛的澆灌者。
在溫暖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裡也會充滿愛,而且會更有安全感。
父母是什麼樣子,他們就可能會學成什麼樣子。
最近,還有網友爆料,森碟現身職業網球選手的俱樂部,已開啟職業網球之路。
在今年澳網賽中,森碟確實和澳洲傳奇巨星休伊特「切磋」了一下球技。
在田亮曬出的照片中,森碟手部肌肉發達,網友讚嘆:專業範十足。
可當有教練看中森碟,希望田亮能說服女兒,去參加跳水訓練時,這個昔日的跳水奧運冠軍爸爸卻一口回絕了。
原因正像田亮在某節日中說到的:必須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對於孩子的將來我會尊重她自己的選擇,現在會適當觀察她的興趣,然後有方向性地進行引導。」
因為森碟小的時候,田亮就帶她去練習跳水,教練也覺得她很有天賦。
可小森碟卻說:玩可以,訓練就算了。
田亮從這個時刻開始,知道女兒對跳水並不感冒,於是從不強求,還在節目中調侃:
「據我觀察,女兒有點怕水,估計是不能女承父業了。」
而妻子葉一茜,在家庭教育上,和田亮站在同一條線。
「注重規劃,從不強迫孩子學習。」
森蝶喜歡什麼,夫妻倆就讓她去嘗試什麼。
這幾年,光從媒體挖到的畫面,輪滑、鋼琴、小提琴、手工、畫畫、書法、烹飪……森碟是樣樣都沒少學。
正因為嘗試過了,所以森碟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生命是一場關乎自我的獨特體驗,父母不能、也不可能替孩子做一輩子的選擇。
父母那份尊重的愛,是孩子幸福的主要來源。引導而不強迫,溝通而不獨斷,孩子內心就會更加豐盈飽滿。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教育專家尹建莉說:
「僅有愛還不夠。愛的質量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細節處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質量地愛孩子。」
田亮一家也是二胎家庭,自從弟弟出生後,森蝶變得敏感,也常常被「老人」教育「要讓著弟弟」。
在家中,田亮和葉一茜很注重兩個孩子之間的公平性。當葉一茜抱弟弟的時候,田亮一定會抱森碟,因為誰沒有被父母抱,都可能是吃醋的一方。
那麼,太愛孩子,會不會有溺愛的傾向,從而教出自私的孩子呢?
對此,田亮夫婦也有應對方法:兩個人教育理念保持一致,該嚴厲時就不鬆懈。
「為了孩子安全,我會送森碟上學,但如果她忘帶書包的話,我不會替她去取,因為必須讓她通過親身實踐,牢記這次教訓。」
讓孩子正確成長的同時,父母也在學習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還有個比喻是,8歲時你沒教孩子繫鞋帶,20歲時他自己會了。但20歲明明已經應該打工賺錢養自己了,孩子卻只學會了繫鞋帶。」
父母一味地關懷照顧,並不見得是件好事。愛孩子並不能只給予他尊重和自由,更要有原則和底線,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並不是圍著他轉,從而習得處事的守則。
無條件卻有規則的愛,才是給予孩子最有質量的愛。
總結來說,田亮夫婦養出這樣的女兒,足有亮點值得讓每一位家長學習:
第一,儘量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夫妻相愛能給孩子安全感,是最好的啟蒙禮物;
第二,僅有愛還不夠,還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引導孩子挖掘自己的目標。
第三,適當為愛建立規則,思想獨立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此,家不僅會是孩子的避風港,還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