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徐程1月11日報導:下個月13日晚上,作為2017世界廣播日的主題系列活動,《星期廣播音樂會》新春專場演出將在上海大劇院奏響,這桌中西結合的「音樂大餐」,將中國民樂與管弦樂來了一次美妙而獨特的結合。屆時,海內外100多位嘉賓將與上海市民共享一頓中國風味的「音樂年夜飯」,而且票價非常親民。這場演出更將成為中國大陸首場面向全歐洲進行音視頻直播的古典音樂會。
圖片說明:星期廣播音樂會會世界廣播日特別節目《新春音樂會》將由著名指揮家陳燮陽執棒。
據了解,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每年2月13日定為「世界廣播日」(World Radio Day)。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民眾會組織各類紀念慶祝活動,為使廣播成為更好的信息傳遞者和文化聯結者而共同努力。近年來,中國廣播媒體越來越多地在世界舞臺上發聲,中國廣播人的創新與活躍給世界各地的廣播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2月13日,世界廣播日主題活動將在中國上海舉辦,這也是該項盛會首次在亞洲地區舉辦。
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本次新春音樂會上,旅法捷克作曲家克裡斯託夫·馬拉特卡創作的嗩吶與樂隊《上海》將時隔十年再次在上海大劇院奏響。他通過對中國樂器和民間音樂元素的精心研究,把西方現代的作曲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相結合從一個外國音樂家的視角來展示他眼中的中國,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胡晨韻將擔綱本首作品的嗩吶獨奏。
圖片說明:星期廣播音樂會會世界廣播日特別節目《新春音樂會》將上海愛樂樂團演奏,為迎合新春的氛圍還精心挑選管弦樂曲《春節序曲》。
至於為何特地選這部作品,經典947頻率總監沈舒強告訴記者,2006年,該頻率承接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系列項目,其中一項活動叫「外國作曲家寫上海」。當年,上海廣播和法國廣播電臺發起合作項目,邀請了8位法國作曲家到中國採風。在十天時間裡,他們逛遍了上海地標:上東方明珠感受高端大氣,去城隍廟和市井人家接接地氣,遊朱家角在小橋流水裡感受絲竹雅韻,到上海民族樂團聆聽中國音樂家的精彩演繹。他們還前往上海民族樂器廠,親眼見證一把二胡從無到有的過程,一把嗩吶的「機關算盡」。著名民歌專家、上海音樂學院的黃白老師,還專門為他們介紹中國的民歌和傳統文化。
隨後,這八位作曲家根據各自的獨特體驗,創作了八部以中國民歌為素材用西方管弦樂結合中國民族樂器的作品。翌年,這八部作品登陸上海大劇院,現場接受一千多名聽眾的評選,當場亮分。最終,旅法捷克作曲家克裡斯託夫·馬拉特卡(Krystof Maratka)創作的以嗩吶與管弦樂隊的作品《上海》榮膺第一。一直到2010年世博會,共有24位外國作曲家參加了「呈現中國——外國作曲家寫中國」的活動,也留下了多部常演常新之作。
中國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提到中國交響樂作品,少不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跟外國人解釋「梁祝」也很容易,只要一句話:「這是中國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真正要演繹好,把這部作品的神韻傳遞出來,可並非易事。
本次擔綱《梁祝》演奏的是小提琴家王之炅。作為年輕一代音樂家中的佼佼者,王之炅曾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也是《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教授,是她的嫡傳弟子。之後跟隨小提琴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前首席高利亞·巴列夏學習。自1998年開始屢次贏得國內外大賽桂冠,包括:1998年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同年在中國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以少年組的年齡跨組成為青年組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第一名得主,並同時獲得「最佳中國作品演奏獎」。
圖片說明:王之炅已經在大大小小的國內外舞臺上演繹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下200次,她的演繹得到了她的老師俞麗拿的真傳。
近年來,王之炅已經在大大小小的國內外舞臺上演繹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下200次。她的演繹得到了她的老師俞麗拿的真傳,多位音樂評論家認為,她的演繹很好地繼承了《梁祝》的精神內涵,作為年輕一代演奏家賦予了這首作品不一般的感染力。可以這麼說,只要聽過王之炅版的《梁祝》,聽眾就會對這部經典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所為有所不為——星期廣播音樂會35周年
第一個請海外明星來上海演出,第一個創立「音樂+講解」的演出形式,第一個舉辦戶外草地交響音樂會,……在普及古典音樂的道路上,《星期廣播音樂會》從來都是敢於「為人所不為」。
成立於1982年的《星期廣播音樂會》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市民普及音樂會。由於古典音樂門檻高、受眾窄,為了讓更多市民走進古典音樂,星廣會首創「音樂+講解」的形式,在演出現場增設主持人,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古典音樂。同時,為了讓更多愛樂者走進音樂殿堂,「星廣會」從2004 年恢復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以來,票價始終定在30 元、40 元、50 元,多年來從不上漲。「低票價、普及型、高品質」,35年,不動搖。
2012年,在《星期廣播音樂會》成立30周年之際,經典947再開先河,策劃打造了上海首場大型戶外古典音樂會——辰山草地音樂會,第一次把音樂會從室內音樂廳搬到戶外,5000多位現場觀眾在藍天綠地上欣賞經典美聲。音樂會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逐漸從一天的音樂會擴展成兩天的音樂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
在近幾年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星期廣播音樂會》這個古典音樂品牌並沒有停止與時俱進的腳步。微信公眾號「星期廣播音樂會」運營至今,成功打造成古典樂愛好者交流互動的平臺,形成了多檔獨具特色的品牌專題:比如,「本周專題」幫助聽眾在聆聽音樂會之前了解相關背景知識;「音樂會日曆」羅列近期演出資訊,並附有手機購票連結;「現場直擊」版塊則是上海唯一一個推出每場音樂會圖文報導與音樂會高清視頻回看功能的音樂演出主辦機構,讓錯過演出的觀眾也得以直擊精彩盛況。更推出獨家TV產品「看遍系列小視頻」,5分鐘帶你看懂小提琴、長笛、指揮等等。此外,「群訪實錄」版塊已先後邀請龔琳娜、華人指揮巨匠湯沐海、彩虹合唱團指揮金承志等近20位人氣藝術家參與群訪,與上百位樂迷在線互動,讓聽眾與藝術家「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