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不知道這是第幾部我看過的關於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沒有過分誇大和渲染,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意想不到的生活,卻能戳中觀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這部電影中兩位兄弟的飾演者申河均和李光洙偶吧都是我十分喜歡的演員,雖然電影的定義是「喜劇」,但是可以體會更多的是歡喜背後的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 生 的 苦
故事的大背景定位在一所「責任之家」的福利院,這裡的孩子都是「殘障人士」,申河均所飾演的姜世河,是個肢體殘疾一級患者。因為頸椎脊柱癱瘓,不僅脖子以下完全不能動彈,甚至連一點痛覺都感受不到。在母親去世之後,便被親人當作累贅一樣扔在了福利院。光洙飾演的東久是一個天生智力障礙的孩子,智商停留在五歲,不認識字也不會寫,記憶力很差,說起話來整個臉部神經都會跟著費勁,但是特別喜歡遊泳。東久小時候被自己的母親扔在了遊泳館,所以之後也產生了心理障礙。
在「責任之家」生活的日子並不是一帆風順,隨著院長的去世,所有的責任都壓在了智力正常的姜世河的肩膀上,雖然為了養活孩子們做了一些「投機取巧」的事,但最後還是向政策和經濟壓力屈服。
姜世河和東久雖然各有不足,但絕對是一對默契十足地兄弟倆,憑藉著哥哥的智慧和弟弟的遊泳才能,以及周圍人的幫助,終於摸索出了一條可以掙錢皆大歡喜的謀生路。可就在兄弟倆準備開始新的生活之後,東久的親生母親找來了。(我好像劇透的有點多了,就到此為止了哈)
兩兄弟就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互相依賴,彼此攙扶著生存,在人生小事上向人們展示最純真的辛酸苦辣。有人說,「申河均只用脖子以上的部位,就擊敗了百分之八十的男演員」,姜世河雖然是個全身癱瘓的角色,但是飾演者卻在語言、神情以及隨著劇情推進的各種細節與內心戲上將這個人物形象刻畫的完美;東久雖然是個智力不全的人,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兄弟情深設定和相依為命的執著才更加能夠觸動淚腺。(不要再說光洙本色出演了哦~偶吧不是傻瓜!)光洙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或緊張或憤怒時呈現的古怪神態和行為,令人心疼;那些反覆確認哥哥離不開自己的不安和最後發現自己的做錯了選擇後的懊悔,令人心痛。
「如果我不推輪椅,哥無法去任何地方。」東久做了錯的選擇,他執念要回到哥哥身邊去,那離家出走的路是和哥哥一起走過的路,路的終點是最初的那所「責任之家」。
在所謂的常人眼裡,世河、東久這樣的人因為殘疾,會被人同情,被人區別對待……他們似乎永遠都會被歸為弱者,沒辦法變強,然後廖廖一生。可是,哪有天生弱者?
即便是弱小的人,當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時,一樣可以逐漸變得強大。我們都是受到傷害的懦弱的存在,經常會讓他人感到失望,並且自我絕望。這時,有人接受過錯並理解你的話,我們就會重新振作起來並好好活下去。
東久沒有離家出走,東久只是回家了。
人 生 的 甜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的時候,完全是被演員的神情以及光洙的天生自帶笑點所吸引,所以這部電影被定位成「喜劇」一點也不為過。
在看了很多部國產喜劇之後,我一直認為,那些不尷尬的反而通過情節設定和演員的展現力而達到的笑點才是喜劇的成功,比如沈騰老師,可以說,這部電影在這點上也做得很成功。
正如前文所說,電影感人的部分是那些可以真正戳中人心的平凡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笑點也在此。就像影片開頭世河被送到「責任之家」時,院長對哥哥說的一番話:「人啊,只要一出生,就有堅持活下去的責任。」
正是好好活著,你才能發現這個世界不一樣的色彩,再難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充實而快樂。哥哥和弟弟的相遇就像是上天安排好的劇本,相互需要,彼此依賴,所有的情節故事都能讓你開懷大笑之後回味無窮,「是啊,這就是現實」。
例如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遊戲:猜罐頭。(通過開罐頭的聲音猜打開的是什麼罐頭)孩子們開心的背後是無盡的辛酸, 因為這個遊戲說明了,這群或多或少有些殘疾的青年們,他們平時吃得最多的事物,大概就是這些各式各樣的罐頭。再比如東久和世河睡覺的時候,每天都會上一個半夜的鬧鐘,鬧鐘一響,他就會爬起來幫世河翻身拍背。這個細節貫穿了後面的劇情:兩人分開的時候,世河這邊鬧鐘響了沒人發現,東久那邊沒有鬧鐘卻自己醒來。
世河和東久,密不可分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靠的不僅是習慣和依賴,而是愛與陪伴。
這是弱小的人物的平凡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的生活下無盡的幸福。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看到過的一部電影:文章和李連杰主演的《海洋天堂》,講述的是身患疾病的父親和智力不全但十分熱愛遊泳的兒子的故事。劇情很像,只不過一個講的是兄弟情,另一個講的是父子情。
兩部電影在我心底比較一番之後,我決定將「更好」頒給《我的特級兄弟》,有人說,光洙演「傻子」可以靠本色出演,畢竟是在韓綜裡被綜藝之神眷顧的孩子,所以我在此向大家更多多的安利光洙偶吧的其他作品,《偵探2》、電視劇《Live》(這個我愛了,當初好像忘記寫劇評了,如果可以後期我會補上)、《心裡的聲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