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因為《這個殺手不太冷》,知道了法國國寶級導演呂克·貝松。
他是歐洲第一個敢於挑戰好萊塢模式的導演,並向人們證明,電影的商業與藝術並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互相融合。
在最為人熟知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這部本來講述殺手協助蘿莉復仇的驚險故事,卻被呂克·貝松拍出了一股子法式文藝片的浪漫。
他顛覆了人們對於殺手的認知,一個本該冷酷無情的殺手居然養起了盆栽。
而面對小女孩瑪蒂爾達時,他會溫柔地要求她不許抽菸說髒話,會笨拙地幫她去挑一件紅裙子,會逗她開心,讓人覺得心都快萌化了。
以至於殺手裡昂和小蘿莉之間的曠世戀情,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
不過,呂克·貝松雖然嘗試過許多類型,諸如愛情片《碧海藍天》,紀錄片《亞特蘭蒂斯》。
但他最為擅長的,或許仍是科幻電影。
1983年的處女作《最後決戰》就是一部典型的科幻片。這部毫無宣傳的電影在瑞士參加國際影展時,一舉拿下了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大獎。
在這部電影裡,呂克·貝松用黑白鏡頭,描繪了一個核戰爭後的末日世界。強者用陰謀與暴力去搶奪水和女人,弱者只能苦逼的在出租屋用充氣娃娃宣洩慾火。
不過,雖然鏡頭充滿了文藝片的感覺,但呂克·貝松卻給出一個完全符合商業片風格的戲劇性故事發展。
在末世裡懷揣理想的少年曆經波折,最終打敗了邪惡的暴力團夥,拯救了被囚禁的少女,然後過上了沒羞沒臊的日子。
而1997年的科幻片《第五元素》,則是呂克·貝松第一部能與好萊塢大片正面抗衡的力作。
這部電影始於呂克·貝松16歲時做的一個夢。
他在這部電影裡很好的貫徹了好萊塢大片「最後一刻脫險」的原則,主角幾乎時時處於危險邊緣,讓全片都處在一種緊張刺激的氛圍裡。
但同時,呂克·貝松也在電影裡保留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一面。他對色彩語言的運用讓片中那幕外星歌劇成為當之無愧的影史經典。
紅色的觀眾席與藍色的歌手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高亢的歌聲與鏡頭另一邊的打鬥遙相呼應。
這種新巴洛克式的電影風格,幾乎讓每個看過《第五元素》的觀眾,都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為這種藝術性與商業性的並駕齊驅,呂克·貝松才被人稱為法國「史匹柏」。
當然,為了更體現自己人民藝術家的身份,呂克·貝松曾表示,我這輩子只拍十部電影。
然後,他就開始狂打自己的臉。
上一部描繪人類潛能的內涵科幻片《超體》已經是他的第十四部作品,充滿哲學意味的《超體》,將科幻片的類型拔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馬上,他的第十五部作品,同樣是科幻題材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也要上映了。
影單貓覺得,呂克·貝松之所以這麼狂打自己的臉,可能就是為了等待時機,來籌備自己心目中的這部神作。
如果說《第五元素》的念頭始於16歲,那麼他拍《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的想法就更早了。10歲的時候,他就打算拍這部電影。
顫抖吧,10歲的時候影單貓還不會打醬油,人家都打算拍電影了。
但為什麼直到現在,呂克·貝松才把這部電影搬上大熒幕呢?
原因在於,這個故事的原著設定太宏大,影響太深遠,要把原著的故事完美呈現在銀幕上,不但需要足夠深厚的導演功底,更需要先進的電影技術配合。
《星際特工》開創了科幻漫畫的先河,在法國暢銷了整整五十年,地位不亞於中國的《西遊記》。
甚至《星球大戰》《銀翼殺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部漫畫的影響。
漫畫裡的男女搭檔在宇宙間闖蕩,遇見了上千種千奇百怪的外星人,經歷各種光怪陸離的冒險。此外,原著裡還有龐大壯觀的千星之城,令人熱血沸騰的星際大戰。
這讓90年代的電影技術根本無法原汁原味地呈現原著的精彩,所以呂克·貝松才不得不一直等啊等。
等到《阿凡達》帶來了電影技術革新後,呂克·貝松才終於確定,是時候拍攝《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了。
光是這部電影的製作費,就可以想像其特效鏡頭的宏大:
電影投資2.1億美元,每秒燒錢18萬人民幣,全球三大特效巨頭都被呂克·貝松拉攏來協助製作。特效鏡頭是《第五元素》的十多倍!
這可能是歐洲電影史上最大的一場投資,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的特效有多酷炫,可以在下面的預告片裡感受一下。
令喵激動的是,這部科幻大作即將於8月25日登陸中國院線。作為國產保護月後的第一部引進片,可能是八月份最值得期待的電影。
這位商業與藝術兼顧的法國國寶,這次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還挺讓影單貓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