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2020-12-22 復性讀書會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4

【格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解讀】

首先在這裡給大家講解一下這裡的名詞。學在古代多指修身,指從往聖先賢的書上學習他們的修身方式,習指的是將學來的修身方式應用到生活中。那麼這句話的翻譯從延伸角度來看,就可以理解為光學習往聖先賢的修身方式而不去思考,那麼這個人就會迷惑,就悟不到其中的理;而只是每天去思考,卻沒有學習的方向、方法,最後修身時就只能身體疲累、精神疲倦卻無所獲。

「學而不思」會有兩個不好的結果。一個就是會產生教條、偏執的想法,就像讀到一句「否極泰來」,就非得等到不好的事情達到讓自己活不下去的地步,然後等著再達到頂峰,只注意到極和來,卻沒有關注這句話中的哲學思辨,這就是學而不思了。同樣是被蘋果砸中,一個人在罵蘋果砸的疼,另一個卻研究出了牛頓定律。一棵草劃破了人的手指,一個人在想著得把草都除了,另一個卻造出了鋸子。學而思就能在思辨中做到變化,在變化中促進發展。其二是正邪莫辨,易受蒙蔽。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屢遭劫難,就是由於社會大眾「學而不思」,盲目地吸收外來文化和學說,以至於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就比如國學為什麼被荒廢了這麼多年?有多少人盲目地追求韓範兒、日範兒,忘記了中國風?

至於「思而不學」的惡果就是容易讓人過分地相信自己而放棄了真理。我們確實想了很多,但是我們想的對嗎?我們確實是修身,我們修的正確嗎?就像我們的胃疼,就想可能是胃酸多了,應該吃鹼,因為能中和,結果吃了一大瓶燒鹼,人吃死了。這就是思而不學的惡果。今天那麼多人有「意必固我」的問題,多是因為常思那些不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卻不學聖賢之道,最後德行難以承載物質,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學而不思」是書呆子,「思而不學」是傲慢狂。一個苦費力氣而不思考的人會一無所獲,一個人如果傲慢到固步自封,就容易走上歧途。

作者:啟予弟子王翊名天譽

相關焦點

  • 《論語》第一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星空大勢:在這個二元混沌的世界,讓每個人覺醒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生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二、字音字形 論語( )  說( ) 慍( ) 三省( )傳( )不習乎 逾( ) 罔( ) 殆(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論語》取名:玉樹臨風、顧盼流轉的男寶、女寶名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 【修身格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176【格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譯文】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行動就不會有結果。但人出生之後,因為自己的生長環境,教育程度,走入社會接觸的環境都不一樣,才形成了獨特的自己。要想找回先天的智慧,就需要把後天的習染去掉。許多後天的習染已經變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有一部分是我們知道的,有一部分已經變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是沒有覺察的。人要找回先天美好的品德,這個過程需要人強大的意志力。有些人自暴自棄,放棄了尋找先天美好的品德。有些人在這個過程當中走著走著自願地放棄了。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疑惑。」理解: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第五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 每日論語 | 1.2 學而篇——其為人也孝弟
    夫子之學,既是仁學,故處心行事,無不是仁。《禮·大學》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後。君子務本,指修身也。
  • 《論語》十二則教案/原文賞析,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論語》是儒家當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都是收錄在《論語》當中。(如果題目中說《論語》就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是錯誤的。)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四書五經儒家經典當中有「四書」和「五經」指什麼?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呢?四書和五經全部都是一個集合名詞。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論語》名句賞析:百裡挑一的女孩名字,個個出自文學典故
    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中國人的名字很有文化內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論語》所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名字來源於論語文雅氣質的句子,二是起名遵循《論語》彰顯文化內涵的美學傳統。比如,陳毅,開國元帥,名字出自《論語》:「士不可不弘毅」。
  • 一起學《論語》4.22裡仁篇——古者言之不出
    一起學《論語》
  • 延期開學,希望初三學生在家進行複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13)思而不學則殆 殆:疑惑(14)人不堪其憂 堪:能忍受(15)飯疏食 疏食:粗糧(1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喜愛,愛好(這個意思用《〈論語〉十二章》中的句子表達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2019·郴州)「有過多少往事,仿佛還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仿佛還在眼前。」歲月如歌,初中三年美好時光轉瞬即逝,正如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700多字《朱子治家格言》4歲娃一口氣背完
    700多字《朱子治家格言》4歲娃一口氣背完    4歲的元元一口氣背完700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近日,瀘州市納溪區瀘天化小學操場,4歲男孩元元全文背誦了700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讓在場的數百名大人、孩子嘖嘖讚嘆。納溪區「親近經典、傳承文明」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近日舉行啟動儀式,將在全區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4歲娃每天背經典  4歲的元元在納溪區天山風景區的青山書院誦讀經典國學已經20多天了。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評析: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的,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思考卻不讀書(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而:連詞,錶轉折。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
  • 出自《論語》中德藝雙馨的好名字,個個都有滿滿的寓意!
    《論語》是中華文化經典,其關於學習、做人、思辨等人生命題的謹訓之言,是我們從小學到大的至理格言,所以,從中為孩子起名,不僅很有寓意,而且還能耳濡目染的謹醒孩子,修身養德的重要性。同時,《論語》也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因此,接下來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論語》中德藝雙馨的好名字。
  • 論語大全:豆蔻年華的小孩名,超級美豔動人
    《論語》具體指什麼意思呢,「論」通行的讀音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彙編。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君子能尊敬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讚美好人,又能憐憫能力差的人。2.
  • 一起學《論語》5.6公冶長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一起學《論語》
  • 聯合國南南合作日丨天天學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39禮嚴和通
    今日節日:聯合國南南合作日公元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射手座本年第51周剩1周·第354天剩12天·過年還有54天夏曆冬月初五日·庚子戊子丙申山下火·鼠年鼠月猴日衝虎煞南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見災殃·申不安床鬼祟入房·成可入學爭訟不強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39禮嚴和通
  • 疏「行寡尤,言寡悔」章---《論語義證草稿》34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云:「此處「學」字,猶言「問」。當孔子時,平民中優秀者,亦可進身貴族社會,而獲得俸祿,此種人稱曰士。當其服務則稱曰仕。子張問孔子如何求仕。」程樹德《論語集釋》引:劉開《論語補註》云:「餘嘗疑『子張學幹祿』之解為不可通。以為子張志務乎外。則誠不能免此。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注】《楊注》: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甲)年紀幼小的人;(乙)學生。這裡用的是第一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