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4
【格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解讀】
首先在這裡給大家講解一下這裡的名詞。學在古代多指修身,指從往聖先賢的書上學習他們的修身方式,習指的是將學來的修身方式應用到生活中。那麼這句話的翻譯從延伸角度來看,就可以理解為光學習往聖先賢的修身方式而不去思考,那麼這個人就會迷惑,就悟不到其中的理;而只是每天去思考,卻沒有學習的方向、方法,最後修身時就只能身體疲累、精神疲倦卻無所獲。
「學而不思」會有兩個不好的結果。一個就是會產生教條、偏執的想法,就像讀到一句「否極泰來」,就非得等到不好的事情達到讓自己活不下去的地步,然後等著再達到頂峰,只注意到極和來,卻沒有關注這句話中的哲學思辨,這就是學而不思了。同樣是被蘋果砸中,一個人在罵蘋果砸的疼,另一個卻研究出了牛頓定律。一棵草劃破了人的手指,一個人在想著得把草都除了,另一個卻造出了鋸子。學而思就能在思辨中做到變化,在變化中促進發展。其二是正邪莫辨,易受蒙蔽。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屢遭劫難,就是由於社會大眾「學而不思」,盲目地吸收外來文化和學說,以至於失去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就比如國學為什麼被荒廢了這麼多年?有多少人盲目地追求韓範兒、日範兒,忘記了中國風?
至於「思而不學」的惡果就是容易讓人過分地相信自己而放棄了真理。我們確實想了很多,但是我們想的對嗎?我們確實是修身,我們修的正確嗎?就像我們的胃疼,就想可能是胃酸多了,應該吃鹼,因為能中和,結果吃了一大瓶燒鹼,人吃死了。這就是思而不學的惡果。今天那麼多人有「意必固我」的問題,多是因為常思那些不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卻不學聖賢之道,最後德行難以承載物質,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學而不思」是書呆子,「思而不學」是傲慢狂。一個苦費力氣而不思考的人會一無所獲,一個人如果傲慢到固步自封,就容易走上歧途。
作者:啟予弟子王翊名天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