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日報報導 面向新時代,攜手關愛下一代成長。昨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在廈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70多位專家學者、慈善組織代表和部分省市關工委代表,以「增進心靈契合基礎,推進家園共育協作」為主題,共商海峽兩岸關心下一代工作大計。 中國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劉雅芝出席論壇,並宣讀了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的講話。講話指出,關心下一代工作是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一件大事。促進海峽兩岸下一代心靈契合,增進海峽兩岸下一代對祖國統一的認同,是兩岸社會的歷史責任。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在變化,兩岸攜手關愛下一代事業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福建省關工委主任劉群英、廈門市副市長國桂榮、臺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代表也出席論壇並致辭。兩岸教育專家、社會知名人士、關愛機構代表,以及臺胞青年代表等,圍繞「傳承優秀家文化,攜手培育下一代」進行演講交流。大家表示,關心下一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要開展兩岸青少年交流互訪,增進心靈契合,促進兩岸關愛下一代融合發展。
【特寫】
兩岸嘉賓共話心聲
探索融合發展新路
疫情沒有阻隔兩岸同胞的相聚,淺淺的海峽隔不斷濃濃的鄉情。昨日,在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上,兩岸嘉賓雖然戴著口罩參會,但難掩興奮喜悅的心情,大家暢所欲言,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廈門和金門都有『前埔』,漳州平和與桃園都有『大溪鎮』。先民們將自己在大陸祖籍地的府縣鄉村的地名,作為臺灣新聚居地的名稱,以此寄託自己的思念和鄉愁……」從兩岸200多處同名村鎮講起,兩岸家教協作聯盟成員單位、廈門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會長趙繼容發表了以「傳承家文化,共育下一代」為主題的演講。
「家文化具有堅固性、情感性、開放性的特點。」趙繼容說,孔氏家族傳承2500多年,雖歷經朝代更迭,但有家訓教導、紀律約束,仍保持長幼有序。如今,家族成員遍布全球,總人數接近400萬人,體現了家文化的堅固性。而讓全家族成員居住在一起、相互照應的福建土樓,也體現了家文化的情感性。一個個家庭對個人的發展、對國家的前途命運都非常重要。因此,傳承優秀家文化意義深遠。
論壇上,大陸教育專家的發言,讓大家加深了對家文化的理解;臺胞青年的演講,則從年輕人的角度,解讀兩岸文化和教育理念。
「廈門是一座既溫馨又充滿活力的城市,親切熟悉的閩南鄉音、整潔美麗的城市風貌、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北京大學法學在讀博士、31歲的金門小夥黃慶餘介紹他在大陸求學生活的收穫,分享對「家庭教育與個人發展」的感悟。
黃慶餘說,2008年,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來到大陸求學,如今已有12年了。廈門成為他登陸逐夢的第一站。在廈門大學的4年,黃慶餘修讀了國際貿易和法學雙學位,並堅定了自己未來的專業路線。2012年,黃慶餘來到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就讀法學碩士。如今,他在北京大學繼續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談起家庭教育理念,黃慶餘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父母很開明,他們的教育方式就是把握底線,不過多幹涉,尊重我的個人選擇。」未來,黃慶餘想在大陸做一名高校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加歌記拜捷桃』(吃水果拜樹頭)是閩南話『飲水思源』的說法,我希望能將多年學習、取之於社會的學識用之於社會。」
兩岸一家親,在交流中加深相互的了解,在互動中增進彼此的友誼。論壇結束後,兩岸嘉賓沒有馬上離去,大家拿出手機,互加微信,合影留念,記錄相聚的美好時光,感悟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