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謝賢的兒子謝霆鋒在香港出生,因為父親的原因,謝霆鋒從出生開始便備受香港娛樂媒體關注。出生一周後,謝霆鋒便登上了雜誌封面。謝霆鋒出生前3個月,張栢芝出生在香港油麻地。謝霆鋒出生後2個月,陳冠希在加拿大出生。多年後,看似不相干的三個人卻被纏繞進同一個命運的漩渦,隨波逐流。
由於三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謝霆鋒進入演藝圈最早,在進入演藝圈之前,謝霆鋒曾有過一段加拿大生活的經歷,當時謝霆鋒的父母擔心他在香港的學習會受到影響,所以謝霆鋒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有趣的是這段時間謝霆鋒和陳冠希做了幾個月的同學,據說兩人當年是很談得來的朋友。後來兩人工作後,還曾經籤約同一公司。
1998年張栢芝從澳大利亞返回香港發展,這一年她被香港當紅影星周星馳看中,拍攝了她在銀幕上的處女作《喜劇之王》。當年她可能沒有想到,這部影片是她演藝生涯的巔峰。1999年陳冠希返回香港發展,在父親好友黎明的推薦下,他也成功進入演藝圈。而又一年後,謝霆鋒和王菲因為世紀牽手,傳出姐弟戀。
在2002年時,陳冠希參演了港片巔峰《無間道》,而這一年謝霆鋒卻因為「頂包案」而備受質疑,宣布暫時告別娛樂圈。這一年不僅謝霆鋒的事業亮起了紅燈,他和王菲的感情也亮起了紅燈。原因是在「頂包案」發生的當晚,謝霆鋒和張栢芝約會的消息,也因為「頂包案」的層層深入不脛而走。王菲深知這是一場她無法掌控的感情,所以在這之後,王菲選擇離開謝霆鋒。
後來王菲選擇和李亞鵬戀愛,不久謝霆鋒也宣布和張栢芝結婚。看似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隨著兩個家庭的建立而逐漸變得清晰,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2008年,香港娛樂圈因為陳冠希修電腦不謹慎,而爆出眾所周知的「爆炸」新聞。這次事件,讓本來就不太景氣的香港娛樂圈雪上加霜。同時給了剛剛進入好萊塢發展的陳冠希以致命的一擊,如果不是這次事件的影響,也許陳冠希會有一番不一樣的人生。
這個「爆炸」性的事件不僅波及了事件的幾位當事人,包括陳冠希和幾位當紅女明星,同時也給整個華人世界帶來了很大的震驚。更重要的是,香港娛樂圈集體忽然陷入爭議,為此,在事件發生幾個月後,陳冠希親自現身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陳冠希全程英文,向公眾和其餘當事人做了說明,並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現在看來,雖然當年陳冠希用誠摯的態度,向公眾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並宣布無限期退出香港娛樂圈。但是他依然沒有得到大眾的諒解,即使是在12年後,人們提到陳冠希,依然不會忘記那場2008年的風波。而陳冠希那次道歉,卻被淹沒在了紛繁嘈雜的世界裡。然而這次道歉,卻是打開當年陳冠希內心世界的重要的一個窗口。
這次道歉聲明中透露了陳冠希幾個重要的信息,首先他在自己犯了錯誤後並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回到了加拿大的家中,選擇和家人在一起。這個過程中,陳冠希除了要接受家人的安慰外,他還懂得自己的家人也需要得到他的安慰。當年的事件給陳冠希演藝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即便是在12年之後,這個事件依然沒有如陳冠希所願的「會過去,被忘記」。就在去年,陳冠希試圖通過婁燁的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付出,不料在上映之前,陳冠希的畫面被剪切的只剩了幾個側臉和背影,這個中辛酸,也只有陳冠希自己能夠充分體會。
從陳冠希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他當時所受到的壓力,在即將到來的而立之年,陳冠希堅持和熱愛了10多年的事業瞬間崩塌,這一切是當時陳冠希自己所要面對的處境。不僅如此,因為陳冠希是整個事件中唯一的男性,所以他也要擔當起對女孩們所帶來的傷害。雖然陳冠希一再強調事情不是自己有意的,但是他也沒有否認照片是自己親自拍攝的事實。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冠希對整個事件也表達了自己的擔當,同時他也將所有的錯承擔了過來。畢竟還有一個很隱含的因素,那便是照片的確是從陳冠希手中流出的。
除了表達對女孩們和家人們的歉意,對自己家人的歉意,陳冠希還表達了對社會大眾的歉意。作為一名公眾人物,陳冠希的行為做了不好的引導,他同時也希望社會大眾不要以他被榜樣,他更是直言:「我不是榜樣」。的確,這個事件最壞的影響,除了幾位當事人和香港娛樂圈以外,更重要的是波及到了整個社會公眾。這個極為私密的個人行為,其實潛藏著侵犯別人隱私的可能。因為只有一些信息被通過某種方式保存起來,它就有被暴露的可能,而一旦信息暴露,本來的隱私,也變成了對一些人無限的傷害,同時也給這個世界,給很多不明白這個世界的年輕人,做了一次極為不好的引導。
所以陳冠希說出了「我不是榜樣」的警語。雖然陳冠希在道歉聲明中反覆強調自己的無辜,反覆強調事情的偶然,反覆強調自己的深深歉意。然而這一切,都被輿論所淹沒,因為陳冠希再深刻的反思,也抵不上那次事件的爆炸性。當人性被充分展示的時候,人們才明白社會文明的無力,當這個事件爆出後,很多人陷入了迷失的狀態。因為他們看到了那些光鮮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這些,讓他們更加找到了墮落的理由。所以陳冠希的警語,非常關鍵,但是卻極度無力。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錯誤示範的痛心反省,因為在外人看來,那只是他為自己開脫的理由。
12年來,陳冠希一度淡出公眾的視野,他從事過很多行業,其中最成功的是他自己經營的潮牌。經歷了這次人生的大波折之後,陳冠希失去了他三十年奮鬥的一切。他再也不能登上正規的舞臺,再也沒有人找陳冠希拍電影,甚至是很多昔日的朋友,也對陳冠希敬而遠之。但是娛樂圈中,最讓陳冠希懷念的還是大銀幕,他希望自己還能登上大銀幕,向觀眾展示不一樣的自己。但是就像他創造的那個「爆炸」性的新聞一樣,一切都看似無辜,但是一切卻又無法忽略。而在所有的偶然中,陳冠希要去承受那份看似「無辜」的壓力。
在12年前的道歉聲明中,陳冠希渴望被原諒,在12年後的電影中,陳冠希渴望事情會過去,被忘記。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景,永遠註定要被淹沒在那場可以震撼許久的風波裡。而這場綿延了12年的風波,至今仍然影響著陳冠希的一切,並將繼續和陳冠希的人生如影隨形。人們為那場風波好奇,人們更應該從那場風波中看到屬於眾人,而非個體的醜陋。就好像陳冠希的道歉聲明被忽略一樣,人們仿佛忘記了我們文明的進程目的,仿佛就這樣一件令人好奇的事件,摧毀了我們的信仰,其實這個事件中,真正被打臉的不是陳冠希,而是那些看熱鬧而不能自拔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