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 瑞 \ 文 \ 化 播 \ 灑 \ 陽 \ 光
母親節(Mother's Day),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而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
母親節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在一月八日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英文:Rhea、Cybele,希臘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亞的母親,故稱眾神之母)致敬。到古羅馬時,這些活動的規模就變得更大,慶祝盛況往往持續達三天之久。當然,古時人們對女神的崇拜只不過是一種迷信,它同今天人們對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自從有人類以來,對母親的謳歌就從未停止過。古人對母親的情感,大部分都濃縮在詩詞中,今天是母親節,讓我們欣賞這些寫給母親的詩詞,感恩母親。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
唐·孟郊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賞析:中國古代早有代表母親的花——萱草,又叫忘憂草,象徵東方女性溫柔、含蓄、樸實、堅忍、犧牲奉獻的精神,在恬淡中散發出母愛的光輝。
「萱,令人忘憂草也。或從宣。」萱,古同「萱」字。古人認為以此草嫩苗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憂,所以又稱為忘憂草、忘憂物。
相傳隋末時,唐太宗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南北徵戰,他的母親因思念兒子而病倒。當時,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給李母服用,並在北堂種植萱草,以解其憂思。 後來,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記煩憂。孟郊詩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間含蓄的情感,令人為之動容。萱草遂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賞析:《凱風》的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運用詩經常見的反覆重疊表現手法。「凱風自南」詩句的重複,著重強調母愛就像南方吹來的和暖春風,把酸棗「嫩枝條」吹變成「粗枝條」,象徵著母親把子女由幼年撫養到壯年、長大成人。另也重複「有子七人」的詩句,意在突顯以養育子女之眾多來表現母親的長年辛勞程度。令人讀後印象深刻、心靈震撼,更加感悟應該如何做人。
送母回鄉
唐·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賞析:這是李商隱的詩,母親病了,李商隱要送母親回鄉求醫。對母親擔憂、不舍,傷感悲傷流淚。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這兩句的意思是:報答母愛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此都做不到,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在世還能追求其他的東西嗎?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賞析:在參加舉人鄉試時,黃景仁屢試不中,無奈之下不得不離開老母親,到外地謀生。這首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的,直至現在也是歌頌母愛作品中的不朽之作。「此時有子不如無。」,道出了子女內心的無奈和心酸!
慈烏夜啼
唐·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賞析:慈烏,是較小的一種烏鴉,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稱慈烏。譯一下這首長詩:
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溼衣襟,慈烏的啼哭聲仿佛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
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哀嘆這類的人,他們的心真是禽獸不如啊!慈烏啊慈烏!你真是鳥類中的曾參啊!
歲暮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 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 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嘆風塵。
賞析:這首詩細緻地描寫過年時遊子回家的場景,母親趕製棉衣,心疼兒子瘦了,連聲問兒苦不苦?兒子卻不敢述說在外漂泊的艱難。畫面尋常樸實、生動感人,舐犢之情躍然詩中。
西上辭母墳
唐·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賞析:這首詩寫得很哀婉,也很動人。詩人的母親已經去世了,黃昏裡他獨自站在母親的墳前,流著淚為母奠酒。一個「空」字道出了所有的無奈,母親已經去了。最後一句,用一個細節將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以後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叮囑了。
思母
宋·與恭
霜隕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賞析:與恭,一作允恭,宋代僧人,浙江上虞人。時有詩名,與時士趙孟頫相善。
與恭的愛母之情一點也不遜於世人,這首詩描寫母親去世後,霜打蘆花,詩人淚溼衣衫、悲慟欲絕;想起去年梅雨季節,老母倚門,盼己典當袈裟、負米歸來的情景,如今只留下滿腔懷念。這首詩樸素真實,直抒胸臆,深情敘述平凡往事,流露出的赤子之心、孺慕之情,令人感動、惋嘆不已。
墨萱圖
元·王冕
《墨萱圖》其一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墨萱圖其二
萱草生北堂,顏色鮮且好。
對之有餘飲,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順心,豈在榮與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歲華老。
遊子未能歸,感慨心如搗。
賞析:在萱草花(母親花)盛開的季節,母親倚門翹首盼兒歸、卻杳無音訊;而慧鳥的鳴叫,勾起遊子疏於奉養的愧疚。兩首通過睹物思人、借物言情,將母子間的思念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賞析:寥寥數語,刻畫出月圓之夜母親聽到杜鵑啼叫、深深牽掛千裡之外兒子的動人情景。
今天是母親節,是專屬於母親的節日。母愛,是世間最純潔最無私的愛,母親眼裡我們無論年紀多大,也永遠都是孩子。母親為兒女操勞了一生,竭盡所能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我們,含辛茹苦卻從不抱怨。在這一天,不用別人說,我們內心也會湧動起對母親的愛和感激。
讀讀下面這10位名家筆下,關於母親的最打動人甚至讓人不能自已的文字吧,那裡面其實是所有中國母親的珍貴品格,每一個都值得我們深深感恩。讀完了,你或許就更能明白母親對我們到底是怎樣一種愛;那些平常我們不在意的小事,又是多麼讓人感動,多麼值得感激,多麼應該珍惜。
希望你能從此更懂你的母親,更愛你的母親。祝福天下的母親。
——豐子愷《我的母親》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
感悟:這一幕,我們年少離家時,都經歷過吧。那背後,有著多少的愛、關懷和擔心……
陶淵明詩云:「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
感悟:誰又不是這樣成長的呢?等我們長大,懂了,母親也已老了。
——老舍《我的母親》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設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
感悟:他們用心為我們設計了一切,儘管未必是對的,適合我們的。可是那是他們最真誠的心意,所以,每一次不依順,便都是違逆。這的確是一種傷心,儘管或許不那麼濃,儘管可能只是藏在心裡。下一次,就算你堅持,也學會安慰吧。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感悟:往往懂時,都已晚了。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感悟:母親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往往自己不清楚。當知道時,也往往就會更痛。
——鄒韜奮《我的母親》
母親死的時候才廿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在臨終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淚叫著一個一個子女囑咐一番。她臨去最捨不得的就是她這一群的子女。
感悟:也許只有母親,才會在這樣的時刻,有著這樣的、這樣多的,不舍。
——胡適《我的母親》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感悟:是的,母親只是望我們變好,只望我們做一個好人。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感悟:除了父母,行走世間,誰又懶得管我們呢,誰又真心管我們呢。
——梁實秋《想我的母親》
我想一般人都會同意,凡是自己母親做的菜永遠都是最好吃的。
感悟:因為只有母親做的菜裡,加了愛的佐料,有著家的味道。
——宗璞《花朝節的紀念》
【宗璞:哲學大師馮友蘭之女。】
母親的愛護,許多細微曲折處是說不完、也無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這些細微曲折才形成一個家。這人家處處都是活的,每一寸牆壁,每一寸窗簾都是活的。
感悟:家的溫暖,往往都是母親在事無巨細地布置、營造和用心中,才有了和維持的。
——賈平凹《寫給母親》
人活著的時候,只是事情多,不計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來: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媽就三周年了。
感悟:這平淡的一句裡,有著多少壓抑著的疼。
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
感悟:媽永遠在想你。別哭。
從前我媽坐在右邊那個房間的床頭上,我一伏案寫作,她就不再走動,也不出聲,卻要一眼一眼看著我,看得時間久了,她要叫我一聲,然後說:世上的字你能寫完嗎,出去轉轉麼。
感悟:無論母親多麼知道我們做的事正當和應該,她們也永遠怕我們累著。
已經很長時間了,雖然再不為她的病而提心弔膽了,可我出遠門,再沒有人囉囉嗦嗦地叮嚀著這樣叮嚀著那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該送給誰去。
感悟:這是心中怎樣大的一個空缺,怎樣深的一種空落,又痛,又暖。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臨近,鄉下的風俗是要辦一場儀式的,我準備著香燭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墳上,現實告訴著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
感悟:「媽死了。」還有比這更傷心的話嗎?一句也沒有了。
——莫言《母親》
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地活著。他們的教育,儘管我當時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獲得了一種面臨重大事件時做出判斷的價值標準。
感悟:母親和其他親人小時候教你的,其實你自己都不知道,已經滲進了骨子裡。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這時就會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感悟:這是文章的全篇,一句話也沒法刪。文章很短,可是濃縮了多少母親的愛,與「我」對母親的懷念。只希望這些愛,不要總是這麼痛的;只希望,我們都能更早懂得珍惜我們的母親。
——席慕蓉《生日卡片》
在那一剎那裡,我才發現,原來,原來世間所有的母親都是這樣容易受騙和容易滿足的啊!
在那一剎那裡,我不禁流下淚來。
感悟:是的,母親是最容易騙,最容易滿足的。但是前提,那個人是你,是她們的兒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又到了我們向母親表達感恩、敬意和愛的時候。可是對於我們的父母,僅僅有這一個節日就夠了嗎?僅僅表達感恩、趁這一天盡些孝道,就夠了嗎?
遠遠不夠。
有一個故事,任誰看了都會感動不已。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待他長大成人後,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這次為什麼哭了?於是就問他。伯俞回答:「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是啊,想到此,又有誰不會悲從中來呢?畢竟,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這個故事,也有現代版本,只不過是反面的。
一個老闆事業有成,不能經常回家看望父母。一次他回家,父親向他提出一個心願,想到首都北京去一趟,登上天安門城樓揮揮手,讓兒子用相機給他留個影。
兒子聽後告訴父親,這很簡單,不是多大的事兒,哪天有時間一定帶您去!然而三天五天過去了,三個月五個月過去了,三年五年過去了,一直到老人去世,也未能實現這個心願。
兒子捶胸頓足,悔恨不已,悲嘆無論多少錢,也再也買不回已經失去的東西。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要趁早。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聽到心裡去的,卻沒有幾個。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每天忙於學習,忙於工作,忙於應酬,似乎自己是一個身不由己的齒輪,不得不跟著社會這個大機器一起運轉。
我們總是會想,自己手頭還不寬裕,等再掙一些錢,就讓父母跟著自己過好日子;我們總是會想,自己現在住房太窄,等掙了錢,買了寬敞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邊;我們總是會想,自己目前的工作還不理想,等謀到好的職業,功成名就後,就和父母一起共享天倫……
但我們卻不知道,我們有著大把的時間可以創造未來、實現夢想;而我們的父母,卻沒有那麼多時間等著我們成功,等著分享我們的喜悅。
我們太顧著自己,忽略了父母那細密的牽掛和思念,忽略了父母的悵然與期盼。我們甚至連一個小小的願望都沒能幫他們實現。盡孝,要趁早。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往往不懂這個道理,當我們真正懂了的時候,卻早已變得不再年輕,甚至沒了機會。
是的,盡孝要趁早,不必等到你有了別墅洋房,不必等到你開上奔馳寶馬,不必等到你準備好了大魚大肉;只要你能趁他們有生之年,常回家看看,好好陪陪他們,一如他們呵護襁褓中的你成長成人,就足夠了。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也許是一處奢華的豪宅,也許是一戶逼仄的小居;也許是異地的一個電話,也許是身邊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頓家常便飯;也許是一件華貴的衣服,也許是一雙乾淨的布鞋……
在「孝」的天平上,它們都是等值的。父母的滿足,永遠來自你對他們的在意,你有這份心。
3歲,「媽媽,我愛你」
10歲,「隨便啦」
16歲,「媽,你好煩」
18歲,「我想離開這個家」
25歲,「媽,你當時是對的」
30歲,「媽,我想回家了」
50歲,「媽,我不想失去你」
70歲,「如果你還在,我願意放棄一切」
……
愛別等,孝別遲
趁有生之年,請待她好些
……
你總說:「等我有時間了,一定多陪陪他們!等我有錢了,我一定好好孝順他們……」可是你不知道,當你在等以後,就已經失去了永遠。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裡是這樣說的:「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我們父母健在的光陰。
母親節沙畫,獻給母親,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幸福平安,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