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2020-12-24 我聞佛心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

《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關於改變命運,趨吉避兇,在《了凡四訓》中講得非常透徹,了凡先生開始不相信因果報應,後來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每件事全部應驗。孔先生還算到,說他命中沒有子女,於是了凡先生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後來因緣和合,了凡先生遇到佛教高僧: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運可以改變。他便按照雲谷禪師的教導,堅持每天行善積德,最終改變了命運,命中沒有兒子,結果有了;自己還是短命之人,也長壽了。這就是每天行善積德,積沙成塔,天必降之福的道理。

因果的道理很深,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要知道人生無常,佛說:想要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就要牢記以下四句話,將會受用一生。

第一句、無論你遇見誰,都是該出現的人。

沒有人是因為偶然才進入自己的生命中,生命中該遇到的人,都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相遇,都會教會我們些什麼。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也都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都會經歷一些該經歷的事。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內心真正的快樂,物質世界是給予不了的,這個過程就是修行。

第二句、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是必定發生的事。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經歷的每一種情境,都是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常理。佛教有句話講:前世因,今生果,時機不到,因緣不生,即是有緣,也無分。當因緣聚會,該發生的事,自然水到渠成,而且一定會那樣發生,而不是向人們常說的,如果那樣,就不會這樣了。

第三句、不管事情開始於何時,都是對的時間。

因緣果報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世間上,你可以什麼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緣果報。不管任何事情開始於何時,都有他的因果,都會在對的時間開始,不早也不晚。不管我們有沒有準備好,事情就在那裡,在對的時間開始。

第四句、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人生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想要得的,得不到;想到丟的,丟不掉,煩惱的根源就是如此簡單。按照佛教的觀點,就是放不下。其實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就不會回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放下並持續前進。

以上四句話,有沒有觸動你的心靈呢!願每位夥伴都能有所領悟,自己通過今生的努力積德行善,廣結善緣,增長福報,趨吉避兇,改變命運,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四句核心。一、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四句話也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其意思大概是說,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我們大多都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皆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等惡習所造成的。
  • 當你快熬不住了,一定要牢記這四句話
    人生路上,我們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路要走,這個時候,你可能一無所依,一無所靠,你只能靠自己慢慢熬。熬出來了,你會出眾;熬不住,你就會出局。我想,我們都想出眾,都不想出局,所以,人生路上,不管多苦、多累、多難,我們都要熬住。
  •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人生不順時,牢記這5條因果報應,助你避開災禍!
    當我們經常走背運時,一定要牢記這五條因果報應,可幫助你避開災禍。愛因斯坦說過非常著名的一句話:「無論如何,我都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愛因斯坦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這說明了他其實也是一個深信因果之人。在《掌控命運》的專欄中,前幾個章節一直在強調同一件事,那就是:「想要掌控命運,一定要從相信因果法則開始。」在本專欄的前幾章節中,已經提到過幾種改運的方法,以及快速積累福報的方法,為什麼這裡又要重提因果呢?因為我們要想改造好自己的命運,就一定要加深對因果的相信程度。
  • 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佛教講的這2個故事,讓人感到意外
    「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總結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貴德的信仰條約,同時也包括了佛教慈悲為懷的內涵,所以說它融儒釋道三家為一處。如是說,似乎善惡果報都由我們自己掌控。這世間真的有因果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無論是道家還儒家都曾一再地勸人們要多積陰德,多行善。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楞嚴經》上註解:「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這一生多劫難,多災禍,言語不慎,用詞不當是非常重要的禍根來源。關於口語危害,無論是世俗還是佛家,都有描述。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佛門教派中所說的口業,是人生中最容易積累的業障,在口業中也分有很多種小罪業,不同的罪業帶來的果報略有不同。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人生無常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瘟疫讓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家破人亡,可能,那些遭遇災難的人從未想到人生的結局會是這樣。 其實,人生無常,命運無常,有好多時候,我們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沒人知道,災難會在哪個時刻降臨,也沒人能預料,末日會在哪刻突然出現。
  • 深度解讀:《紅樓夢》裡所蘊涵的佛教因果
    對於《紅樓夢》來說,佛教文化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以「因果報應」觀作為小說的線索展開敘事;二是以「轉世」觀演繹故事情節;三是以「色空」觀詮釋生存真相。 以「因果報應」觀作為小說的線索展開敘事 因果,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上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因」為能生,「果」為所生,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
  • 佛教的「無常觀」
    佛經中有這麼一段話:高必墜,何必離,聚必散,生必死。因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這是宇宙人生亙古不變的必然規律。所以佛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希望我們能對這個變化,短暫不實的世間,生起真正的出離心。雖然如是,我們人類還是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用盡各種方法,追求壽命永享、天長地久。
  • 佛說:人生無常,成為一家人,有5種緣,看看你是哪種
    人生無常,得失有常,活在人世間,人人都說煩,人生一場,比的就是個心態。佛教的人生態度是少欲知足,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每個人今生的遇見,其實都是上天的安排,早已命中注定,各有各的因果。
  • 人生不說四句話
    人生不說四句話
  • 佛教:時運不濟時,記住3句話,自會感召吉祥如意
    一帆風順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人生總要有些坎坷和逆境,喜憂參半的生活才是最有滋味的。所以當自己時運不濟,厄運纏身的時候,要利用這個機會更好的歷練自己。人生本無常,世事難預料,活在當下,物來則順應。人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佛教以人生是「苦」來說明必須要修行,修行並不是讓你去出家當和尚,而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求得人生吉祥。
  • 佛教:生活不順時,想想這四句話,讓煩惱煙消雲散!
    人生難滿百,常懷千歲憂;若能真精進,逆來必順受。逆境現前時,不去違逆它,就是不逆因果;順受則是隨順因緣,隨緣消舊業。當生活不順時,想想這四句話,讓煩惱煙消雲散。第一句,越是不順,越要結善緣。有人說自己事事不順,生活中到處犯小人,因而對人處處提防,生怕吃虧。然而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越是不順時,越要與人為善,廣結善緣。
  • 讀《金剛經》,看人生無常
    《金剛經》四句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佛家的觀念裡,人間一切現象都生滅相,是個成住壞空的過程,緣合則有,緣散則滅,《楞嚴經》上則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既幻且短暫。
  • 原創 | 寂靜法師:如何有效趨吉避兇?只要做到這一點!
    我們來到人世,每一個人都會體會到人生有很多苦。佛教裡講苦有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等。大多數人能感受到生命中的苦有兩種,一個叫苦苦,一個叫壞苦。苦苦就是我們在生命中實實在在感受到的痛苦,如肚子餓、生病、家庭不和、親人離別、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等,這些苦就叫做苦苦。
  • 當你對婚姻失望透頂時,請把這四句話牢記在心,受用一生
    當你對婚姻失望透頂時,請把這四句話牢記在心,受用一生。01第一句:「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婚姻,其實,失望才是婚姻的常態」。有句話叫做,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因此也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婚姻。04第四句:「如果你對伴侶不滿,那麼請學會理解和包容」。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因此有句話這樣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和伴侶相處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給我們百分之百的滿意,而應當給予對方多一些的包容和理解,這樣生活才會變得更好。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佛教文學體裁之中,偈頌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偈是以四言、五言、七言等之韻文或詩歌體的形式來表達其內容。偈頌以四句為一首,故有「四句偈」之說法,這是因為印度梵文多以詩歌來傳播,梵文一句詩歌以三十二音節為主,譯為漢語之後,多分為四句之故。
  • 佛教: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嚴重!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因果是迷信的,其實因果並不迷信,因果只是萬物運行的一種規律,只是自然的現象,並沒有任何迷信的色彩。因果報應就是因緣和果報,因果就是前因和後果,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和後果,你若能仔細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世上沒有一件無因之果的事,也沒有一件無果之因的事。無論你當下正在經歷任何事情,你當下的經歷都是過去的行為,來帶的一個結果,如果沒有過去就不會有現在,更不會有將來。
  • 牢記四句話
    人們常說,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過於幼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的,無論哪種不幸的發生,對於活著的人來說,精神上將會遭受致命的打擊。內心所承受的崩潰,旁人是無法理解與感同身受的。痛苦,不僅僅是因為從此失去了人生最愛,更多,還是隨著人生最愛的離去,同時也帶走了我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