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觀影團第四期如約而至。
我們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即將於9月6日上映的犯罪動作電影《冷血追擊》。
值得一提的是,黑匣觀影團的規模又又又又擴大了!!!
這一次,我們來到武漢、西安、瀋陽、大連、昆明、哈爾濱六座城市。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走出東三省,來到南方哦!
無論是新朋友,還是已經參加過我們觀影團的老朋友,熱情都很高漲啊,每個城市都有很多的影迷粉絲們前來關注這部《冷血追擊》。
而在放映之前,讀者們就早早在影院大廳排起了隊伍。
最初看到《冷血追擊》這個片名,再加上主演名單中連姆·尼森的名字,會以為這是一部和《颶風營救》《空中營救》和《通勤營救》相似的電影,講述的也是孤膽英雄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的故事。
但是看完影片才發現,《冷血追擊》絕對是一部出乎意料的作品!
沒錯,人送外號「地表最強老爸」的連姆·尼森這一次確實依舊飾演了一位父親的形象,而影片同樣是一部囊括了黑幫、復仇等元素的犯罪動作電影。
可是,《冷血追擊》中的連姆·尼森卻一改他在影迷心中堅不可摧、無所不能的英雄形象,而影片本身,也是對黑幫類型與題材的一次有趣的顛覆。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連姆·尼森最後一次主演動作電影了。為了給大家帶來一次完美的告別,地表最強老爸也真的是用心了。
《冷血追擊》講述了一個意外喪子的掃雪車司機,為了追查殺害兒子的真兇,以身試險,踏上危機重重的殲滅販毒團夥之路的故事。連姆·尼森飾演的,就是這個在滑雪小鎮的茫茫雪山中日復一日重複著單調工作與生活的掃雪車司機內爾森。
在這部電影中,他不再是身手強大、訓練有素的特工或警察,他只是一個對乏味的生活充滿厭倦也失去興趣的普通人。兒子的去世,像是撥動了他內心的開關,他從麻木到絕望,再到徹頭徹尾的憤怒。也就是這股怒火,讓他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完成復仇。
內爾森沒有想到的是,他一腳踏入的是怎樣一個未知而可怕的世界。隨著復仇道路越走越遠,他也越發地觸及到這個黑暗世界的核心,也製造了更大的麻煩,掀起了一場更血腥的鬥爭。
聽上去,內爾森擁有十足的勇氣與野心,可他也並非天生的殺手,在對付黑幫的過程中,也沒少走彎路。而作為普通人,他的殺人手法也是有些笨拙。沒有縝密的計劃,沒有精良的裝備,一切都始於一次偶然的臨時起意,而所有作案工具,也都是他日常工作用到的鐵絲網和掃雪車。
為了搞清楚黑幫的內部運作,他也特地跑去請教曾經在道上混過的兄弟。
別人問他,你從哪裡學到的殺人手法?他還認真地回答道,我從犯罪小說裡學的。
影片裡的連姆·尼森,有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軸勁。這也是他對以往硬漢形象最大的顛覆所在。
《冷血追擊》的故事格局並不大,但卻非常抓人。
整部電影看下來,第一感覺是影片的節奏,夠快。影片剛開始,就出現了重要的劇情變奏,這也拉開了復仇的序幕。
連姆·尼森飾演的尼爾森得知兒子慘死,決定向害死兒子的毒販展開反擊。
在電影前四十分鐘,這位剽悍老爸,就已經先後幹掉了3個毒販。
而緊接著,也牽扯出了小鎮背後兩大販毒集團的火拼與鬥爭。
有趣的是,影片中每死一個人,畫面就會默默黑屏,出現死去人的名字,還在名字上面,畫了一個簡單可愛的墓碑形象。
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影片的獨具特色的敘事節奏,這些用筆畫和字母構成的墓碑既是故事的註腳,也是吸引人繼續觀看下去的懸念。
而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前後死掉了不下20個人,拋卻終極大戰死掉的十幾位,影片前一個半小時,基本上每十分鐘就會出現一具屍體,這個節奏,也是非常緊湊了。
《冷血追擊》給人的第二感覺,是劇情的反轉,夠多。故事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無心插柳和陰差陽錯,而角色的命運也時時刻刻偏離出既定的軌道,駛向一個意料之外的全新方向。
簡單來說,影片下一秒的情節,你永遠猜不到。
比如,內爾森僱用了一名殺手解決毒販老大,結果殺手一個反水,在毒販面前把老爸給賣了。
本以為老爸的好運會就此終結,可是接下來發生的情節,卻完全不是按照你以為的那樣發展下去。
事實上,這起反水事件又牽扯出一起新的烏龍事件,毒販搞錯了對象,也殺錯了人,結果就是內爾森又躲過了一劫。
類似這樣的烏龍事件,在影片裡還有很多。事實上,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靠一個接著一個的烏龍塑造出來的。
這也賦予了影片,一種別樣的黑色幽默。
除了劇情的「跑偏」,《冷血追擊》的黑色幽默,還在於它的調侃功力,十分了得。
印象中的黑幫電影,是像好萊塢大片中的刺激火爆,或是韓國犯罪片中的血腥狠戾,抑或是港片中的叩問人性。
可是,《冷血追擊》這樣一部有關黑幫題材的作品,和以上三種都不沾邊,而是用一種喜劇方式,來解構觀念中的黑幫形象。
電影裡,黑幫老大也是個養生專業戶,不僅自己天天吃健康食品力爭長命百歲,還要求身邊的小弟也要注重身體。
所以想像一下這樣一個畫面,四五個彪形大漢聚集在一個房間裡,手裡都拿著一杯綠油油的果蔬汁——是不是很有反差的萌感?
反差的萌感還不僅於此,影片裡類似的橋段比比皆是:
黑幫也要講職業操守,每個混社會的都得個叫得響的綽號,冷酷的大佬也有被前妻致命一擊、夾緊雙腿動彈不得的慫貨時刻。
而本以為這位冷血大Boss會在最後時刻說出一句溫暖走心的肺腑之言,在觀眾面前拉拉好感,沒想到一張口卻是一句對前妻的咒罵——
果然,有始有終,「壞」得徹底啊!
《冷血追擊》的導演是來自挪威的電影人漢斯·皮特·莫朗,而從這部影片裡,也不難感受到屬於北歐電影,令人熟悉的冷冷的喜感。
但電影不按常理出牌的敘事,以及處處抖落的黑色幽默,卻更讓人聯想到科恩兄弟的作品。特別是那部《冰血暴》,因為兩部電影,都發生在冰天雪地寒冷徹骨的白雪小鎮裡。
《冰血暴》的故事中同樣出現了環環相扣的偶然與巧合,一個愚蠢的丈夫為了騙老丈人的錢創業,僱人假裝綁架妻子騙贖金,可是隨著多方勢力的涉入,局勢越發走向時空,一出妙計也釀成了真實的血案。
和這部電影一樣,《冷血追擊》在科恩兄弟式的詼諧與幽默中,透著一種冷眼旁觀的細微嘲諷與戲謔。
就像一個狡黠的頑童,提前布置好接連的迷局與困局,默默地在一旁觀察角色在這之中冒著傻氣,進行著毫無意義的鬥爭與內訌。
而電影中黑幫老大那位還在上小學的兒子,似乎就是一位被安插在故事裡,擁有這種上帝視角的角色,他明明什麼都懂,卻始終面帶微笑安靜地看著這群大人犯傻。
從宏觀來看,《冷血追擊》整部電影或許都是對連姆·尼森以往的「營救」系列,以及過往黑幫電影的一次戲謔。而從微觀來看,影片的戲謔甚至滲透到一些看似與主線無關的具體細節中。
比如,大戰之後鏡頭中是一個在雪山中背著滑翔傘翱翔的印第安人,搭配著悠揚舒適的背景音樂,是影片中讓人鼻子微微一酸、眼角微微溼潤的一刻。
你以為這是導演故意埋下的哲理與詩意瞬間?
錯!詩意了沒幾秒,印第安人就連人帶傘撞上了掃雪機,被卷到車輪下碾成了渣渣。
還有電影裡埃米·洛森飾演的小鎮女警察,一心想要破個大案子,好不容易碰到兩撥黑幫火拼的刺激大案,也下了不少功夫追查案件線索,可最終呢?
她面對的是火拼之後成堆的屍體,以及那個還沒有容她跟上腳步,就已經戛然而止、無疾而終的破碎夢想。
影片這種近乎於惡作劇的戲謔背後,藏的是悲情與無奈,虛無與迷茫。
就像影片結局,大戰過後兩個疲憊年邁的老人坐在掃雪車裡,無處可去,無家可歸。
而這片雪地無論曾經被染上多少血紅,總會被新的白色覆蓋,而槍聲的響亮也最終會歸於平靜。
《冷血追擊》在類型的外殼下,擁有許多值得解讀的空間,也有許多無法用語言表述的驚喜與精彩。
可以肯定的是,它絕對不是那種千篇一律的無腦動作片,相反,它具有著更加與眾不同、耐人尋味的有趣特質。
而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我們走進影院享受它的原因。
所以,9月6日,千萬不要錯過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