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9日電 近日,《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歐時大參」發布一篇題為「從月入5位數到零收入……疫情肆虐,法國華人地接導遊面臨最大生存危機」的文章,講述在法國從事旅遊業的華人夕文、方芳、熊磊當下的生活和事業狀態。
文章摘編如下:
坐在商店裡的夕文指尖在微信不同聊天界面間不停地滑動,2019年夏天,他是導遊圈的「老江湖」,身後的團員任他拿捏;今年夏天,他是代購圈的「小菜鳥」,面前的客人將他差遣。
受疫情影響的旅遊業沒有按照他最初預估「4月、5月可以恢復」的方向前進,也沒有按照之後「期待8月可以有團來」的設想演變,卻正在向「至少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的深淵自由落體。
作為世界第一旅遊目的地國,法國旅遊業從2015年到2018年,始終處於小幅波動之中,這種波動量化到導遊們的身上,表現為「2018人最多,但2010-2015錢最多」。
安穩的2019年,夕文給自己定的目標很清晰:「買房搬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環境」,在工作中看到好方向的方芳曾展望過「轉過年來肯定會比這一年更好」,從6月回法國就一直忙碌的熊磊籌劃著「從帶團到操作團」的轉型計劃,每個人對2020都懷揣著美好的期待,誰也不會想到那時的安穩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2020年,疫情將他們的美好願景帶走,嚴重影響法國旅遊業。
被腰斬的收入
疫情局勢的冷暖溫熱著各行各業的飯碗,對於最靠國內客源吃飯的地接導遊們來說,高熱不退的疫情讓他們的飯碗冷到了冰點。
往年夏季是地接導遊們最忙碌也最創收的時期,月入五位數並非奢望,但在今年收入真的為零。方芳說,算上包括房租、吃喝、車輛保險在內的固定支出,甚至出現負數的情況。過去四個月如果不是法國政府提供的資金到帳,很多導遊們的經濟壓力將十分巨大。
「現在投了幾個小項目,回報還不錯」,熊磊口中的小項目包括美甲店、入股餐館等,但在這個的時候,每一筆投入都如履薄冰,「回報有上限,虧損無下限」的餐館,就是他沒敢多投的領域。
根據熊磊的計算,如今的月入只有往年旅遊淡季時的三分之二,但得益於妻子的收入,家中還不覺得吃力。
不容易的轉行
2月1日送走最後一個旅行團後,熊磊就立刻開始了轉行。
2月初到3月初送外賣,後因為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放棄,3月中旬巴黎封城防疫政策開始,他又成為了當時華人送菜大軍裡的一員,但「不掌握上遊資源」的先天不足,「而且要專業配車,還要專業包裝」的高門檻,送菜團隊也在一段時間後解散。
轉行去做與導遊業有交集的代購業熊磊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是很多顧慮讓他最終敲了退堂鼓,最後,他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老本行,嘗試開發法國本地的短途團。
熊磊的顧慮也曾縈繞著夕文的腦海,1月到6月一直在吃老本的他最終闖過心理關轉行幹起了代購。
「跟老代購比,可能我拍一家店,人家逛三家店。做代購收入只有帶團收入的20%,因為有老婆幫忙,相對來說好一點,如果是我自己,20%都沒有。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間都是在工作,報價查資料。為了降低成本,收不到單不出門。」他說。
仍在觀望的方芳對轉行艱難的描述簡單明了:「轉代購,巴黎本來就是代購最多的地方,作為一個轉行過去的人,有貨源沒客源這會很困難;轉其他,法國的失業率又上升,招一個外國人公司負擔的稅要增加,肯定不會招外國人;現在開個店,但也沒什麼人啊,純砸錢。」
看不清的未來
無論是熊磊,還是方芳,或者夕文,乃至每一個導遊都知道他們曾經安身立命的行業依託著天南地北的人們對法國的永恆嚮往,遲早有一天會恢復如初,但就像他們每個人不停強調和期盼的疫苗一樣,誰也不知道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畢竟旅遊圖得是開心,只要歐洲還有一例,國內遊客都會不放心。
熊磊說:「幾百年的沉澱,不是一場疫情可以摧毀的,現在做的所有東西,都是為旅遊復甦做的準備。」
方芳說:「要等到恢復的時候,首先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了,才能做回原來的工作,最終不行還是要短期改行,去受影響較少的行業打個工。」
夕文說:「代購幹好了,可能不回去做導遊,但前提是代購可以做得和旅遊差不多,現在沒日沒夜,太吃力。」
三個人仿佛一座看不見的三岔口,輻射向同一個看不清的未來。(馬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