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時報
原標題:不同新冠疫苗儲存溫度不同,我國疫苗更具普世性
《柳葉刀-感染病學》(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中國的候選疫苗克爾來福(CoronaVac)具備安全性,且可儲存在2~8°C的標準冰箱中。
此前,美國的莫德納和輝瑞研發的新冠疫苗則需要進行深度冷藏。莫德納的冠狀病毒候選疫苗要求的儲存溫度為-20°C;輝瑞研發的疫苗在超低溫冷凍箱中,可以保存六個月,在加有乾冰的特製保溫運輸箱中,可以保存15天,而在醫院的2-8°C冰箱中,只能保存5天。
同為新冠疫苗,儲存條件差別為何如此之大?
疫苗的生產技術不同,儲存條件不同
原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疫苗醫師陶黎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輝瑞、莫德納研發的疫苗屬於mRNA疫苗,它本質上是一段基因,人體細胞根據這段基因進行病毒S蛋白的生產,通過S蛋白誘發人體免疫。「mRNA疫苗在常溫下的穩定性較弱,所以需要超低溫的儲存條件來維持它的穩定性。如果達不到溫度的要求,疫苗裡的一些有效成分就會降解。」
中國的滅活疫苗主要成分是死去的病毒,比較穩定,所以儲存溫度就是常規的2~8°C。對於滅活疫苗來說,2~8°C是一個業界常規。如狂犬病疫苗、手足口疫苗、A肝疫苗等,它們的儲存溫度也是2~8°C。
「像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重慶智飛在做的重組蛋白疫苗,它們的儲存溫度也是2~8°C。」
不同疫苗,各有千秋
目前來看,滅活疫苗是我們國家的「主力軍」。國藥集團武漢生物所、北京生物所的兩款疫苗,《柳葉刀-感染病學》中提到的科興生物研發的疫苗,都屬於滅活疫苗。
陶黎納表示,滅活疫苗屬於傳統技術,保險係數很高。「當初我們國家在選擇5條技術路線的時候,把滅活疫苗這種傳統技術也放在其中,主要的考量因素就是滅活疫苗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較強的技術支撐。我們的工藝很成熟,比較有把握。」
但工藝成熟、有基礎的技術支撐並不意味著滅活疫苗的生產沒有難度。「滅活疫苗需要培養病毒,在生產過程中要防止活病毒的洩露,疫苗車間的認證等級和生物安全等級很高,需要嚴苛的生產把控。」
陶黎納認為,mRNA疫苗已經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疫苗,它更像是建築施工的圖紙,計算機的原始碼,它把人體細胞當作「疫苗生產工廠」,人體細胞根據基因進行病毒抗體的生產。
「重組S蛋白疫苗、滅活疫苗都需要體外生產,需要在大型的疫苗車間進行病毒培養,投入較大、效率也沒有mRNA疫苗那麼高。但問題是,目前mRNA疫苗還未大範圍地普及,理論量產和實際量產之間是否存在較大的差別?相關的疫苗檢測標準該如何制定?宏觀層面上長期的安全性如何保證?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認為中國的新冠疫苗更具有普世性」
中國科學團隊研發的,能夠在2~8℃的條件下儲存運輸的新冠疫苗意味著什麼?
陶黎納認為,中國疫苗研發的技術路線不會增加額外的制度性成本,不會對現有的疫苗冷鏈管理制度進行修改。
「要使用輝瑞、莫德納的疫苗不可避免地要採購新的硬體設施去適配超低溫儲存條件的需求。此外,疫苗在儲存、運輸方面的管理規範都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但這樣的修改是否合適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實踐的檢驗,但現在我們等不起。」
陶黎納表示,中國的疫苗更加適配當下的硬體環境和制度環境,不會對現有的體系增加過多負擔。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的疫苗能夠藉助現有的全球疫苗冷鏈體系進行儲存和運輸。
「中國研發的疫苗,可以到達鄉村基層,可以到達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大家不需要購買超低溫冰箱,不需要準備超低溫冷鏈運輸車輛。我們的疫苗全球性供給更具合理性,我認為中國的疫苗是普世的。」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