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936年2月27日,隨著敵人六個縱隊,近二十餘萬之眾對根據地中心——畢節形成的圍堵之勢,紅二、六軍團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撤離川滇黔邊根據地。緊隨其後,敵萬耀煌、郝夢林、樊嵩甫縱隊先後進佔畢節,根據地淪陷。
"石要過刀,林要過火″。"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漏過一個共匪"。黔西北大地腥風血雨。被殺害的紅軍傷員和掉隊戰士、遊擊隊戰士的頭顱,掛滿了城牆頭……
因客觀原因而未隨主力紅軍轉移,留在了根據地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第一支隊,責無旁貸地扛起了武裝鬥爭的大旗,在堅持根據地的戰鬥中,予敵以沉重打擊。不但極大地鼓舞了黔西北民眾的士氣,而且還有機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延續了根據地武裝鬥爭的紅色篇章,為革命老區的界定,提供了認定依據。
堅持根據地武裝鬥爭最為持久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經歷的戰鬥殘酷艱難;部隊名稱、序列也幾經複雜變更。
這段浴血鬥爭史,是畢節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一、貴州抗日救國軍的誕生
貴州抗日救國軍的誕生,是中共貴州地下黨積極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武裝鬥爭的結晶。
1934年9月,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貴陽的中共畢節第一個黨支部,在組織力量不斷發展,工作逐步展開的同時,成立了以中共貴州地下黨為中心的貴州省革命工作委員會,亦稱「九人工委」。按工委組織分工,鄧止戈、黃大陸負責"兵運"工作,林青等到外地尋找上級黨組織,秦天真留在貴陽負責聯絡和組織學運、讀書會等群眾團體工作。
當時,就職於黔軍第一師的中共地下黨員、少將參謀長黃大陸,以需求人才充實一師為由,向師長何知重提出要求,讓鄧止戈到該師任參謀,繆正元到師電臺室工作。這樣,就形成了地下黨在黔軍一師中的戰鬥堡壘,為在部隊中下層軍官中開展了"策反"為中心的"兵運"工作提供了條件。
中央紅軍到達遵義,黨中央以原貴州地下黨的主要成員為中心,批准建立了中共貴州省工委。
"遵義會議"期間,黨中央派潘漢年(化名楊濤)從遵義來到貴陽,指示貴州省工委:應努力開展武裝鬥爭,在畢節建立一塊背靠雲南,面向遵義、重慶的根據地。此外,儘快搞到敵人的電臺密碼、作戰地圖、飛機地空識別標誌圖等重要情報提供黨中央。接受黨中央任務後,秦天真立即從貴陽趕到六枝巖腳,向黃大陸、鄧止戈、繆正元傳達了中央的指示。黃大陸等三人利用工作之便,將地圖、地空識別標誌圖、電臺密碼等秘密搜集到手,交給了秦天真帶回貴陽,再由潘漢年轉交黨中央,為中央紅軍轉戰黔北作出了特殊貢獻。
在執行黨中央"開展武裝鬥爭,在畢節建立背靠雲南,面向遵義、重慶的根據地"的指示上,按省工委委員分工,鄧止戈到畢節開展工作。鄧止戈到畢節後,不但很快發展黨員,建立了第二個畢節黨支部,還順利地聯繫上了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地下武裝,並逐步實施了對這三支武裝的領導和指揮。
席大明、周質夫系赫章哲莊壩、畢節海子街人氏。原均帶著自己的隊伍加入黔軍,曾分別任少校營長、上校參謀。黃大陸、鄧止戈在策反黔軍中、下層軍官時,曾經有意識地做席大明、周質夫的工作,使他倆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接受了革命思想,為他們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軍乘"追剿"中央紅軍控制貴州後,為削弱貴州勢力而對黔軍進整編。席大明、周質夫及其隊伍屬編餘人員,命返回原籍。黃大陸、鄧止戈在分別時囑咐他倆,回故鄉團結好隊伍,打土豪救濟民眾,與國民黨當局作鬥爭。並贈送席大明兩枝德造快慢機手槍,二百發子彈作紀念。
阮俊臣部隊,則屬中央紅軍川南遊擊縱隊派遣到雲貴川邊區活動的隊伍,鄧止戈在與縱隊的聯繫中,接上了與阮俊巨部隊的關係。
這樣,在組建武裝力量,開展武裝鬥爭中,中共貴州省工委順理成章地掌握了這三支人數分別上千、合計達三千餘人的隊伍。為迎接紅二、六軍團順利進佔黔大畢奠定了基礎。
1936年2月1日,紅二、六軍團挺進黔西後,立即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黔大畢根據地建設。為了更好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實施團結廣大工農民眾、一切愛國志士加入抗日隊伍,不分政治派別、不論成分,一致聯合起來組建抗日救國軍的方針;為在根據地更好地擴大抗日反蔣的影響,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性,中共川滇黔省委並設有立即將這三支裝備齊全,富有戰鬥力的隊伍編入紅軍,充實戰鬥力量,而是由任弼時命名,將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隊伍組建為貴州抗日救國軍,任命原辛亥革命時期貴州軍政府總理周素園先生為司令,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影響,樹立起不分階層和成份,"成立抗日反蔣聯軍"的載體。
二、貴州抗日救國軍的歷史走向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四日,貴州抗日救國軍成立大會在小校場召開。標誌由任弼時命名、王震授旗、夏曦宣布主官任命的抗日武裝莊嚴誕生。這支誕生於烏蒙高原、全國全面抗戰前、由黔西北兒女組成、我黨領導下第一支公開打出抗日救國旗幟的紅色武裝。她不但鮮明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而且是其後堅持根據地鬥爭的主要力量。
其建制序列是——
司令:周素園
參謀長:鄧止戈
第一支隊
支隊長:席大明
政委:李光清(六軍團民運部部長)
第二支隊
支隊長:周質夫
政委:廖明(六軍團十八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第三支隊
支隊長:阮俊臣
政委:歐陽崇庭(原瑞金蘇區供銷合作總社社長、六軍團後勤部政治處主任)。
當時,主力紅二、六軍團屬根據地野戰部隊,而作為根據地地方軍隊的貴州抗日救國軍,其主要任務是:承擔配合主力軍團作戰、動員貧苦青年參軍擴紅、打土豪收繳浮財、保障主力後勤供應、維護根據地治安等任務。各支隊按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命令,投入了根據地創建之中。
席大明支隊接受了宣傳黨和紅軍、動員被迫上山的綠林武裝和貧苦農民參加紅軍,打土豪救濟貧苦民眾、籌集主力糧餉任務之後,一千多名戰士踏上了西去滇黔邊境的徵途。
紅二、六軍團撤離畢節後,席大明因是家族出錢建立起來的隊伍,族人懇求留下保衛家族人員不受迫害;又鑑於席大明哥哥、弟弟相繼在戰鬥中犧牲,還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母親,王震政委批准席大明支隊留守根據地。主力紅軍轉移後,席大明指揮隊伍在哲莊壩、財神塘、野馬川、七星關、楊家灣一帶的崇山長峻岭中,不斷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有效地配合了紅二、六軍團的烏蒙山迴旋戰和轉移。後來,在楊家灣小箐埡口與國民黨99師、暫編五旅的激戰中嚴重失利,部隊僅剩三十來人,轉移到馬場;席大明因負傷行動不便,隱藏在楊家灣顧家院子療傷,因人告密而遭九十九師前往抓捕,激戰後不幸被捕。1936年11月16日,受盡酷刑後始終堅貞不屈,被偽專署殺害於畢節大校場,時年33歲。1985年追認為烈士。
周質夫第二支隊,留守畢節,配合紅軍打土豪、收繳保警隊、保安團零散槍枝、負責前線主力糧草和傷員運送,保護紅軍宣傳隊深入鄉村,開展宣傳。使全縣鄉、村遊擊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組建成立。紅二、六軍團撤離畢節時,周素園、鄧止戈、周質夫率二支隊隨主力轉移。經過艱苦的烏蒙山迴旋戰後,在宣威邊境倘塘,整體改編為六軍團十八師五十二團,賀立保任團長,鄧止戈任參謀長。不但充實了紅軍一個整編團,而且創下了長徵時期地方部隊整體改編為紅軍的第一先例。
阮俊巨第三支隊,接受了蕭克軍團長命令,前往川滇黔邊區,尋找中央紅軍留下的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前來畢節會師,共創根據地的任務。當他們踏進川滇黔茫茫大山,四處尋找縱隊之際,因軍情緊急,紅二、六軍團在2月27日清晨撤離畢節。受當時通信條件限制,紅二、六軍團無法聯繫上第三支隊。這支被賀龍總指揮誇為"富有戰鬥力的部隊",因特殊原因而留在了根據地。根據地武裝鬥爭的旗幟,則由第三支隊責無旁貸地扛了起來。
三、主動出擊 捷報頻傳
畢節專署有支緝查隊,系國民黨軍統特務組織。國民黨萬耀煌縱隊進佔畢節後,緝查隊與萬耀煌縱隊留守處"軍緝隊"狼狽為奸,大量捕殺掉隊紅軍戰士和留下的傷員,革命志士、地方遊擊隊戰士。一時間,黔大畢城鄉腥風血雨。大方縣擁紅委員會主任彭新民、抗日救國團團長葉鋼,相繼慘遭殺害;沙窩、甘棠等地遊擊隊戰士不但遭槍殺,而且房屋被燒毀,畢節縣挑水夫縣長朱紹清,被追捕中身中槍傷下落不明;土豪劣坤則私設監獄,酷刑審問,瘋狂迫害分過他們家產的民眾,追退財物……畢節東、南門城牆頭上,掛滿了鮮血淋淋的人頭,白色恐怖籠罩縣城城鄉。根據地民眾殷切期盼紅軍回來,為民撐腰除害。
紅軍來了!名稱上是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紅軍隊伍來了!
3月上旬,當第三支隊司令員阮俊巨、政委歐陽崇庭從內線獲知,專署緝查隊隊長張雲龍,要在砂石牌坊"三省酒店"宴請萬縱隊"軍緝隊"的情報後,覺得應抓住這一機會,殲滅這幫軍地特務,為死難烈士報仇。支隊經策劃,派出手槍隊隊長孫紹青、指導員姚顯廷等三人便裝進城,在內線緝查隊副隊長孫炳奎的接應下,在大橫街澡堂內換上軍裝,扮裝為國民黨軍官,在"三省酒店"二樓雅間——張雲龍宴請"軍緝隊"的隔壁訂座,乘張雲龍等軍地特務酒酣耳熱之際,闖進去扣響了快慢機手機,雅間內瞬間血霧和子彈橫飛,除張雲龍肩部受傷倒地僥倖逃脫外,"軍緝隊"中校隊長等校尉軍官八人,全布斃命。在鬧市區中心,在軍警密布的縣城,在民眾的圍觀下,當屍體一具又一具地從酒樓中抬出時,紅軍回來了的消息,瞬間傳遍了全城。
襲擊得手後,孫紹青三人從容脫身。先從酒樓出來進了澡堂,在澡堂換上便衣,再由孫炳奎帶出城外。"紅軍回來了","賀龍回來了"的傳聞,在民眾間迅速傳播,極大地振奮了民心,鼓舞了貧苦民眾。
1936年3月中旬,當紅二、六軍團進入烏蒙山區以薩溝一線時,萬耀煌縱隊99師,奉命從畢節北向出發,經八寨坪、金銀山、轉對坡、入黑樹樁,進鎮雄東南,配合對紅二、六軍團的追剿。第三支隊又從內線獲得情報。經支隊司令部研究,決定在金銀山設伏,出其不意地攻擊敵99師。
戰鬥命令下達後,支隊指戰員群情激奮,決心打好堅守根據地的第一仗,除振奮根據地百姓信心外,還應該狠狠地煞一下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當天夜裡,支隊從黃塘營地急驅六十來裡崎嶇不平的山道,午夜後到達金銀山主峰屯上梁子,修築工事,靜候敵人。
上午十時,當99師前鋒14團到達屯腳山道上時,戰鬥突然打響,密集的槍彈暴雨般傾洩在敵人頭上。支隊以有利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對敵人發起第一波伏擊後,又抗擊了敵人密集炮火攻擊下的多次進攻,戰鬥從上午延續到黃昏,近一天的戰鬥,擊斃敵副團長以下官兵一百二十多人,繳獲了大批槍枝彈藥後,乘暮色從容撤離戰場。
夜裡,又趁敵認為支隊逃離甚遠之心理,再殺回馬槍,組織突擊隊,奔襲擊了99師設在八寨坪的糧食和軍火倉庫。在給敵人造成慘重損失的同時,還順利運回數十箱步槍、機槍、子彈、手榴彈、藥品等充實自己。
戰鬥並沒有結束。第三支隊在金銀山伏擊戰後不久,又偵悉一個重要情報:萬耀煌縱隊留守處,委託四川楊森處採購了一批軍需物資,計二百多擔。由於難以組織沒有這麼多馱馬運輸,故改用徵集民夫,挑著擔子運送畢節。為保證運輸安全,楊森部派出一個連武裝押送;沿途保商隊和地主民團分段協助保護。這批軍需剛於3月18日早上從清水鋪起程,晚上夜宿孫家鋪,第二天清晨再起程達畢節。
孫家鋪是畢節去四川的第一個驛站,又是四川到畢節的最後一站。由於商旅往返均需在這裡投宿,故孫家鋪街上人戶密集,石板街上商鋪毗鄰,素有"小京州"之稱。如果在街上發動夜襲,勢必會傷及無辜或引起火災。支隊為了不給百姓和商人造成損失,選擇了在出街後的驛道梯路上伏擊運輸隊。開槍後由神槍隊並專打押送軍隊,讓民夫逃離後全面進攻。
第二天早上,當浩浩蕩蕩的一長串隊伍開始爬山時,支隊的槍口對準押送隊伍開火了。槍響後,民夫們乘押送隊伍驚亂之際,紛紛丟下擔子逃命;一個連的軍隊和保路隊,成了靶子和目標。在支隊猛烈進攻下,一小時不到順利結束了戰鬥。這二百多擔軍需品,浩浩蕩蕩地運回了黃塘營地,不但充實了支隊。而且因等待第二次後勤補充,阻滯了萬縱隊到達鎮雄的時間,為紅二軍團在哲莊壩痛擊萬縱隊創造了條件。
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在以上階段的戰鬥,屬主動出擊階段,不但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而且鼓舞了根據地民眾的士氣。從更深意義上看:他們雖然主觀上與紅軍主力失去聯繫,不清楚主力戰略布署和意圖,但客觀上,這些戰鬥卻有力地配合了紅軍主力正在進行的烏蒙山迴旋戰。對阻滯敵人行動,擾亂敵人作戰計劃,破壞敵後勤供應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策反起義 震撼敵營
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在城中鬧市區巧襲國民黨軍、地特務,金銀山伏擊99師、燒毀軍火庫、孫家鋪截獲萬耀煌縱隊軍需物資等一系列漂亮戰鬥,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威震了敵膽,畢節偽專署和土豪劣紳整日驚慌失措,惶恐不安。
偽專員馬仁生急電告貴州省政府求救:"畢節發貴陽。省主席吳鈞鑑:查黔大畢三縣為吾黔西北重鎮,此次被匪盤鋸最久,遺留散匪及遊擊隊不下三千之眾,乘機劫發,在在堪虞。現(十三)、(二十三)、(九十九)各師均將陸續開拔,地方防務空虛,倘有失誤,關係非輕。務懇迅由萬軍長最少留兵一旅,雲資震懾。臨由迫切待命之至。護理專員馬仁生。漾戍印。"
不斷告急的電文,迫使感到省政府畢節"敵情"之緊迫,蔣介石貴陽行營主任顧祝同也不敢掉以輕心。但畢節萬耀煌、郝夢齡、樊蒿甫縱隊承擔著"追剿"賀蕭部隊的作戰任務,不能輕易抽調部隊留守地方。最後只得將行營承擔警衛和機動的三個團,組成暫編五旅,由行營參謀長柳際明任旅長,於四月九日殺氣騰騰地奔赴畢節,開展對第三支隊的圍剿。按部隊行動梯次,二團作為五旅先頭部隊,首先抵達畢節縣城。
"不戰而屈七之兵",兵法云為上。第三支隊對敵鬥爭的策略性,高操地在與敵二團的鬥爭中體現了出來。面對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嫡系部隊,支隊長阮俊臣、政委歐陽崇庭利用城裡地下人員的特殊關係,便裝潛入縣城,與二團三營中尉連長陶樹清見了面。這位年青而富有正義感的連長,早就對內戰和國民黨的腐敗不滿且憤怒,傾向於共產黨的主張。幾次秘密接觸中經阮俊臣、歐陽崇庭耐心的宣傳、動員後,啟發了陶樹清的覺悟,激發了他對革命的嚮往,表示了參加紅軍的強烈願望。支隊領導審時度勢,認為爭取陶樹清個人或少數參加革命故然是好事,但要爭取,不如就配合陶樹清在三營內,做同僚廣泛動員工作,視條件再選擇恰當時機,推動三營起義,參加第三支隊。
1936年5月10日,乘暫編五旅旅長、團長赴貴陽開會之機,鑑於三營內部連排長軍官的策反動員巳經成熟,於是決定在夜裡宣布起義。午夜,畢節縣城黑神廟(今區糧食局內)三營駐地,陶樹清在支隊便衣隊的配合下,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槍聲。在擊斃阻礙起義的反動營長和一個連長後,三營全體官兵緊急集合,在陶樹清率領下,攜帶全部裝備,其中有迫擊炮四門,重機槍六挺,悄然離開黑神,從朱昌、陰底、迂迴轉道楊家灣,在拱攏坪與三支隊主力會師。起義三營編為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第四大隊,陶樹清任大隊長,紅軍營長姚顯廷同志任教導員。起義三營人員和精良裝備的加入,壯大了支隊有生力量,增強了戰鬥力。
末曾交鋒,正式戰鬥尚未打響,支隊就率先給了暫編五旅漂亮的一記"黑虎掏心"。
中央軍面子丟大了。蔣介石貴陽行營責令"一月內消滅盡叛軍",柳際明也在畢節各界代表會議上表態:"一定要在短期內活捉陶樹清,還畢節一個清天白日。"
殘酷的戰鬥開始了。第三支隊這一階段的根據地武裝鬥爭,主要是反"圍剿"的戰鬥。
黃塘營地位於川滇黔邊界,是第三支隊進退方便的營地。五月中旬,暫編五旅二個整編團、鎮雄獨立營,向黃塘進行圍攻。激戰十多天,鑑於敵人逐漸增加兵力,第三支隊主動撤離黃塘,爭取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保存實力。於是向納雍、織金方向轉移。五月端午節前夕,支隊乘甩開追兵之機,在納雍聯繫上了黔軍遣散回家的進步人士熊樸,聯合他五百餘人的武裝,計劃打下織金縣城休整和補充隊伍。但在攻打織金城時,由於暴雨導致織金河漲水,洪水衝毀了橋梁,渡河作戰一時難以集中兵力,再加上織金城牆的堅固,幾次強攻均未成功。相持中,安順獨立團緊急增援織金,支隊撤除了戰鬥。
這時,由於部隊運動在大方、畢節境內,暫編五旅調動方便,對支隊形成緊追不放之勢,戰鬥頻繁,一天要與敵戰鬥二、三次。為擺脫敵人追堵,支隊選擇了向滇黔邊轉移。
但是,滇黔邊局勢同樣艱難。
畢節暫編五旅電報聯絡了雲南安旅、鎮雄獨立營在前堵截,柳際明率兩個團尾追其後,支隊剛到達鎮雄尾嘴,便遭遇了一場惡戰。兩省重兵妄圖一舉全殲第三支隊於滇黔邊境。在一系列激列的戰鬥中,戰場轉移到青槓河。
到達青槓河當夜,支隊乘大雨如注之時,主動進攻,撕開敵人的前後夾擊之網後,實施突圍,轉移到花郎壩。在川黔邊戰鬥中,雖然給敵予重大殺傷,但支隊也傷亡了上百名戰士。不過,卻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五、激戰中的會師
中央紅軍在扎西(今威信)集結時,除貫徹"遵義會議"決議外,為了有利於戰鬥和行動,還針對部隊情況,進行了精減改編。為配合主力的作戰,以及當時擬在創建川滇黔邊區創建根據地的戰略,黨中央將精簡下來的部分同志,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遊擊縱隊(後改為川滇黔邊區特委、川滇黔邊區遊擊縱隊)。
特委和縱隊領導人是:徐策(紅三軍六師政委)、餘澤鴻(幹部團上幹隊政委)、戴元懷(八軍團民運部長)、夏才曦(原中共南京市委書記)等五人組成。其中,徐策任書記,戴元懷任組織部長,餘澤鴻任宣傳部長,由有五百多幹部、戰士組成的川南遊擊縱,縱隊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處。
經中央決定的縱隊主官是:司令員王逸濤(後叛變)、政治委員徐策、副司令員曾春鑑(紅三軍團六師參謀長)、宣傳部長餘澤鴻、組織部長戴元懷、參謀長劉幹臣(紅軍新編師師長)、供給處長楊德勝(紅軍總部第四局供給處處長)、地方工作團主任張梅鳳(紅軍幹部)、特派員龍厚生(原國家政治保衛局駐通訊學校特派員)、司令部指導員李桂英(女、中央衛生部擔架隊指導員)、司令部秘書闞世英(女、中央婦女部秘書)等等。
對這批從中央蘇區走出,身經百戰留在川南的政治、軍事精英,於當時正在建設中的黔大畢根據地,可以說是寶貴而難得的政治、軍事人才。所以,當軍團首長蕭克聽到阮俊巨匯報縱隊情況後,立即派出第三支隊,前往川滇黔邊區尋找和保護前來畢節,充實根據地建設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當時,縱隊歷經一年時間的艱苦轉戰,領導人犧牲,部隊僅剩一百多人,隱蔽轉移到川南大雪山一帶。第三支隊到達川滇黔邊黃梁梁子後,派出多支偵察隊伍打探縱隊消息、去向,因此而失去了隨紅二、六軍團轉戰的機會。不期在殘酷的戰鬥突圍後,終於得知縱隊在花郎壩的消息。支隊立即向花郎壩開進,擬與縱隊會師。
行進到香壩時,遭遇暫編五旅副旅長皮光澤率隊而來的孫團,戰鬥突然打響。阮俊巨、歐陽崇庭指揮部隊搶佔有利地形,激戰中給敵予重創。皮光澤見部隊傷亡較大,撤離了戰場。
支隊到達花郎壩,終於與反覆尋找的縱隊會師了。6月9日,正當首長們討論合隊事宜時,皮光澤率兩個團再追了上來。支隊和縱隊聯合反擊敵人。雙方激戰了半天,均互有傷亡。夜裡,支隊和縱隊撤退到了威信院子場。
中央紅軍、紅二、六軍團留下的兩支孤單的隊伍,終於在川滇黔邊區集合為一個整體了。
經川南特委擴大會議決定,根據歐陽崇庭所傳達的紅二、六軍團關於"抗日反蔣","深入宣傳抗日救國"的相關指示,結合當前形勢,決定兩支隊伍合隊後,將稱號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抗日先遣隊"。
其組織序列是:
司令員:阮俊臣
副司令員:陶樹清
政委:劉復初
參謀長:曾春鑑
特派員:李春雲
第一支隊(原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
支隊長:闞世芳(原中央婦女部秘書)
政委:歐陽崇庭
第二支隊(陶樹清起義部隊)
支隊長:唐和中
政委:鄺善榮
第三支隊(原川南遊擊縱隊)
支隊長:龍厚生
政委:劉復初(兼)
新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指戰員們士氣大振,激情信增。在川滇黔邊區活動區域,四處張貼布告,書寫標語、口號,召集群眾大會,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廣泛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迎來了一個新的局面。
六、迎戰敵人三省"會剿"
"抗日先遣隊"在川滇黔邊區威信、鎮雄、敘永、興文、珙縣、畢節、黔西等縣域深入開展抗日宣傳、打土豪救濟貧苦民眾的活動,自然讓反動當局驚恐不安。
蔣介石此時正緊張策劃在四、重慶建設抗戰大後方的謀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在紛紛告急的電文面前,嚴令四川劉湘、雲南龍雲、貴州省政府和柳際明:"指派相當兵力,嚴行清剿,以除後患。"並"限七月內徹底肅清。"於是,敵人在六、七月份,秉承蔣介石的旨意,對"抗日先遣隊"發起了"三省會剿"。
四川方向:劉湘令瀘州教導帥田鍾毅旅進駐高縣、珙縣,範子英旅進駐敘永、長寧,李品三"三縣聯防"保安大隊進駐興文;貴州邊界:柳際明暫編五旅進駐畢節,並將兩個主力團進至威信大雪山一帶、一個團駐燕子口一帶機動;雲南方向:蔣介石任命龍云為"滇黔剿匪"總司令,龍雲令兩個團進駐威信、鎮雄;並調安恩溥旅回防昭通,加上駐昭通的安旅補充團、鎮雄獨立營,均歸前線總指揮柳際明統一調動,協同川黔各軍協力"清剿"。
從敵情來看,十幾個團的兵力,匯集於川滇黔邊區,布署於抗日先遣隊活動的區域,形成了嚴密的大包圍,並制定了"一方有戰,各地增援;各省邊區部隊,分數梯隊,劃區域嚴防、剿辦"的作戰方案。
與此同時,柳際明還進一步擬定"三省邊區民團聯防會剿計劃",呈重慶行營核定執行。繼而委任川邊孔陣雲、滇邊隴承堯、黔邊楊陰春為各邊區民團指揮,柳際明任總指揮,在三省交界處之林口設立"邊區民團聯合辦事處",在林口召開會議,布署"會剿"方案。另外,還成立了"模範隊"、"精選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反動武裝,"加崗設卡,防守要隘,偵探敵情,協軍清剿"。
敵人重兵布防,隨時參戰,四處防範,時刻報警的"清剿"策略,確實給抗日先遣隊造成了行動的困境,作戰的艱難。部隊一行動,每每遭敵輪翻進攻。
1936年6月下旬,鑑於嚴峻的敵情狀況,在召開應敵方案會議時,陶樹清向特委提出三條行動建議,大意是:加強秘密活動,縮小目標,便於休整;對起義士兵不要歧視,要耐心教育和改造,加強團結;開闢新的遊擊區,擺脫敵人,減少傷亡,保存實力。這些建議,在當時的處境下,無疑是正確符合實際的。
但是,由於"左傾"路線的殘餘影響,特委對陶樹清提出的正確建議,不但設有採納,反而視為"動機不純"。特委經秘密議定,決定甩掉阮、陶一、二支隊單獨活動。七月四日,當部隊到達楊家灣放珠場區域宿營時,半夜,第三支隊(原縱隊)在特委的帶領下,丟開一、二支隊而悄然離去。
人為的分離,讓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百思不解,但敵情容不得指戰員們耽誤、洩氣。在轉戰中,第三支隊經鎮雄黑樹樁,進至畢節對坡大壩一帶,遭遇暫編五旅雷大龍團和鎮雄獨立營的"聯剿",戰鬥中給支隊造成一定傷亡。為跳出敵人包圍圈,支隊於七月上旬經七星關,轉移到敵人兵力較弱的小兔場方向。在這裡得到二十多天的休整。支隊開展了打土豪救濟群眾,打擊地方保安團隊、反動民團武裝,充實了槍枝彈藥和後勤。但相對安穩的時間是暫時的。隨著敵人兵力的臨近,支隊又於八月上旬轉移到鎮、威邊境。但是在納雍並未調動敵人兵力,到達滇邊,仍處於敵人三省重兵的圍追堵截之中。
為打擊緊追不捨的敵雷大龍團,支隊在威信野貓坳設伏,力爭狠狠給暫編五旅一個懲罰和教訓。戰鬥打響後,突然的襲擊,給雷團以重創。在擴大戰果時,雲南安恩溥旅獲雷大龍請求增援電告。安旅傾巢而出,火速奔赴野貓坳,從兩翼配合雷大龍團,以強大火力向支隊發起三面進攻。戰場形勢急轉直下,伏擊戰變成了反圍殲之戰。突圍,保存有生力量,成了支隊的緊急選擇。
支隊組織突擊隊,撕開敵人包圍,撤退至簸箕壩,還未得到喘息,敵六個團又追擊、包圍了上來。支隊司令部召開了緊急會議,鑑於敵人兵力眾多,決定分兵突圍。先由支隊主力阻擊敵人,掩護陶樹清率第四大隊向小溪方向撤離;支隊主力阻敵一小時後,再向郭家墳方向撤退。三天後突出包圍的隊伍,在大石盤匯合、歸建。
暫編五旅、安恩溥旅緊咬住第三支隊分兵突圍的兩支隊伍不放。柳際明又指揮其他部隊繼續投入圍追堵截。使兩支隊伍不但不能會合,反而被分格在兩個狹小的空間。支隊主力阻擊敵人,掩護第四大隊突圍後,轉移至滇黔邊境。柳際明調遣重兵,縮小包圍圈,佔領要隘封鎖進退之路。支隊動輒處於作戰狀態。九月四日在黃蓮壩,與敵重兵激戰中,僅近身肉博戰就發生十餘次。部隊主力在損失嚴重後,終於突破重圍,向水田寨方向轉移。途中,殲滅了敵後勤供應站,繳獲了大量物資和彈藥。對在戰鬥中嚴重損耗的支隊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遺憾的是,在突圍激戰中,歐陽崇庭與阮俊巨不幸分開了。他帶著身邊僅剩的四、五個戰士,一氣撤退到納雍邊境。
陶樹清率四大隊一路激戰,轉移至威信羅卜坳,但仍未能擺脫敵人員追擊。敵昭通補充團、鎮雄獨立營將四大隊包圍在郭家墳後,發起圍攻,四大隊浴血奮戰一天一夜,終於彈盡糧絕。在與敵拼命的肉搏戰中,陶樹清被蜂擁而上的敵人抓獲。殘暴的鎮雄獨立營營長隴承堯,因獨立營死傷眾多而惱羞成怒,竟然將刺刀刺穿陶樹清鎖骨,將鐵絲從中穿過,押送畢節。一九三六年十月初,陶樹清英勇就義於畢節,年僅二十三歲。
突圍後,第三支隊又在水田寨再次找到了川滇黔邊區特委、縱隊。阮俊巨流著淚向縱隊領導述說了一、二支隊被甩掉後的不幸遭遇。尖銳地指出:對起義部隊的歧視是錯誤的,對革命有害,對於孤單地奮戰在川滇黔邊區的部隊來說,這種行動造成的損失太大了。特委接受阮俊巨的批評,總結了沉痛的教訓。最後,特委任命阮俊巨為貴州遊擊支隊政委,前往畢節方向尋找趙文海,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貴州遊擊支隊,堅持戰鬥,開闢畢節邊區根據地,開展抗日救亡。
一九三七年一月,縱隊在戰鬥中力量消耗殆盡,特委領導相繼犧牲。誕生於"扎西會議"期間的特委與縱隊,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貴州遊擊支隊堅持川滇黔邊區的武裝鬥爭,前撲後繼地進行著。
七、貴州遊擊支隊走向抗日前線
一九三六年初,趙文海率隊遊擊隊在川南參加縱隊。經過培訓,趙文海經川南特委批准加入了共產黨。春末夏初,特委任命趙文海為貴州遊擊支隊隊長,帶領遊擊隊到黔邊活動。其任務是:(一)以貴州畢節為中心,在黔西北創建根據地;(二)宣傳黨的政策,保護群眾利益,把窮苦群眾組織起來鬧革命,逐步赤化農村;(三)保衛和發展地方黨組織,配合阮俊巨和趙文海帶領的兩支隊伍,在戰鬥中會師了。按特委命令,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改編為貴州遊擊支隊。合編後的兩支隊伍,力量達千餘人。
貴州遊擊支隊的組織序列為:
支隊黨委:
書記:阮俊臣、委員趙文海、文元貴(原紅二軍團營長)、陳洪湖(原紅二軍團政治部幹事)、路明宣。
司令員:趙文海
政委:阮俊臣
參謀長:康海平
第一大隊
大隊長:王國全、教導員:陳洪湖;
第二大隊
大隊長:路明宣、教導員:文元貴;
第三大隊
大隊長:詹紹武、教導員趙文海(兼)。
貴州遊擊支隊在趙文海,政委阮俊臣率領下,靈活機動、避實就虛地輾轉戰鬥於川滇黔邊區時,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兩黨達成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共識。川滇黔三省國民黨軍隊逐步開赴抗日戰場。貴州遊擊支隊與暫編五旅形成了相持狀況。
在暫編五旅即將改編奔赴抗日戰場前夕,柳際明主動與趙文海、院俊臣談判,鑑於國共兩黨已達成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形勢,希望雙方停止內戰,整訓合編,開赴抗日前線。
支隊黨委經過認真研究,創造性地遵循了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停止內戰、攙救民族危亡的政策,挑選八百名精壯戰士,配備支隊僅有的最好裝備,組成獨立團,由路明宣任團長,編入新編九九師序列,奔赴抗日前線,在武漢保衛戰中全部壯烈犧牲。悲壯地完成了抗日救國軍所蘊含的崇高使命。
八、不絕的回聲
黃蓮壩突圍戰中,歐陽崇庭到達納雍地域,與阮俊臣失去聯繫。但革命者始終有一根紅線聯繫著。九軍團轉戰納雍時,出席"遵義會議"的代表,軍團黨委委員尹自勇,在梯子巖戰鬥中因掩護主力突圍而掉隊。尹自勇、歐陽崇庭倆人,在組織苗族武裝"齊心會",開展反國民黨苛捐雜稅、反高額地租、反亂抓壯丁、反迫害少數民族的鬥爭中,倆人相遇了。他們把"齊心會"組織改造成了革命武裝,正深入進行抗日救國的偉人使命時,國民黨反動派在一九四一年掀起了"反共高潮",倆人先後被國民黨特務抓捕,殺害在水城和納雍交界。
同樣,在畢節的阮俊臣、趙文海,把部隊主力送上抗日前線後,他們在苦苦尋找黨組織過程中,聯繫上了川南黨地下。。黨員唐昌、許智。他們按黨的指示,在畢節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為前線募捐錢物,積極救治抗日戰場流落畢節的傷員。
一九四一年秋,畢節專員廖興敘在蔣介石侍衛室的指命下,抓捕了阮俊巨、還有被捕的還有進步人士、專署緝查隊副隊長孫炳奎、保安大隊楊隊副等人。他們慘遭殺害於畢節大校場。
趙文海和兒子趙銀臣,在清水鋪南關去籌集興建抗戰傷兵醫院款項時,父子倆人遭國民黨軍統槍殺在赤水河畔。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誕生於黔西北根據地,由畢節各族兒女組成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無論在堅持根據地武裝鬥爭中,還是在抗日前線,均和主力紅軍一樣,不負使命,勇於犧牲,用生命和熱血追求信仰和理想。在殘酷的戰鬥中,延續著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史,為革命老區塑起了巍巍豐碑,豐富和充實了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內涵。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義無反顧地完成歷史所賦予的莊嚴使命。
(作者:李東升,系畢節市作協副主席)
(責任編輯: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