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裝臺》海報
張嘉益: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但同時也在為他人「裝臺」
中國藝術報記者 李博
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裝臺》,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同名小說,該劇將鏡頭對準以刁大順為代表的舞臺搭建者的真實生活,講述了一群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張嘉益在劇中飾演祖祖輩輩生活在「西京城」的刁大順,靠著肯出力吃苦,性格厚道又兼具一點處世必要的圓滑,他逐漸組建起了自己的裝臺班子。故事圍繞刁大順的家事與養家餬口的舞臺工作徐徐展開,在綿密的生活瑣事中書寫著大時代下的普通人奮鬥史。
刁大順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生活與工作經歷,對當下觀眾有什麼啟示?要塑造好這樣的人物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如何讓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充滿煙火氣的同時又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帶著這些問題,中國藝術報記者專訪了張嘉益。
◆記者:在飾演刁大順這個角色前,您對裝臺人這份工作有怎樣的了解?為了詮釋好角色,您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
◆張嘉益:裝臺這份工作,過去我還是有所了解的。無論從事戲劇演出還是影視劇演出,我都會遇到很多置景和美術等工種的同行,他們做的其實都是類似於裝臺的工作。但是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份工作的點點滴滴,還是要走近從事這份工作的人。《裝臺》開拍之前,我跟隨劇組提前一個月來到西安的城中村體驗生活,近距離觀察裝臺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狀態,還跟他們一起工作,細緻觀察這份工作的種種細節。演員們都知道體驗生活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要想走進一個人物,體驗生活這一課是必不可少的。
電視劇《裝臺》劇照
◆記者:大多數觀眾可能並不了解從事幕後工作的裝臺人的生活,您如何理解臺前與幕後這兩種工作的關係?
◆張嘉益:除了做演員,我也從事過一些影視劇的幕後創作,所以對幕後工作者還是有一些粗淺理解的。再加上這次體驗生活,與更多的裝臺人進行深入交流,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幕後工作跟臺前工作同樣重要、一樣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裝臺人在幕後默默地工作著,一絲不苟地支持著臺前演員的演出,當一臺戲演出成功後,他們和臺前演員收穫的喜悅、獲得的自豪感是相同的。這樣默默奉獻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電視劇《裝臺》角色海報
◆記者:談談刁大順這個人物,他的生活似乎跟「順子」這個名字恰恰相反,充滿了困難與艱辛,您是怎麼理解和塑造這個人物的?
◆張嘉益:順子的生活確實不太順,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這個人物恰恰能夠映射出生活中的芸芸眾生,他們瑣碎而真實的生活,其實是最打動人的。我還記得第一次讀陳彥老師的小說原著時,立刻就被順子這個人物吸引住了——他太真實,真實到讓我覺得可貴,他身上的那種真實、善良、倔強,都極具陝西人的特質。作為一個陝西人,我特別能夠理解他,也可以更好地靠近他。
電視劇《裝臺》劇照
◆記者:刁大順是個身處底層的小人物。眾所周知,要演好小人物是非常考驗表演功底的,在這方面您有何經驗?
◆張嘉益:演小人物確實很難,要演好必須得做充分的準備。演員在創作人物的過程中,除了要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同樣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儘可能靠近人物、進入人物,並最終「成為」人物,這是演員的一項基本功。
◆記者:順子和蔡素芬有一段關於裝臺的對話——「人就是你給我裝臺,我給你裝臺」,您怎樣理解這句臺詞?
◆張嘉益: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同時也在為他人裝臺。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是一種相互幫扶、相互取暖的關係,只有與親人、愛人、朋友相互裝臺,我們的生活中才會充滿光和熱。
電視劇《裝臺》劇照
◆記者:近年來屏幕上湧現出很多現實題材電視劇,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但也有部分作品被觀眾詬病不真實、不接地氣。在《裝臺》中濃鬱的人間煙火氣很吸引人,人物關係和情感走向也十分紮實,您如何理解這部劇對生活的藝術化還原?
◆張嘉益:《裝臺》的真實源自整個團隊的努力,無論小說原著作者陳彥老師,還是這部劇的編劇、導演、攝影、演員等主創團隊,都在儘自己所能打造一部精品之作。《裝臺》主創團隊大部分都是陝西人,我們對陝西、對西安非常了解、特別熱愛。以我為例,我對自己家鄉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季節的溫度都很熟悉,這是我創作的重要基礎。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就要在《裝臺》中塑造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人物。演員在表演上是沒有止境的,要成為更好的演員,就一定得不斷突破自己。演員最初的創作原材料就是他本身、他自己,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習慣的角色類型和得心應手的人物樣式,有時候邁出一步真的挺難的,但如果沒有勇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演員就很難更進一步。
大家都說「藝術高於生活」,對於《裝臺》而言,演員們所要做的是重新「進入」生活。我們的生活包羅萬象,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光芒,沒有哪種表演的模式或者套路能夠涵蓋一切,所以我們必須得努力融入到劇中的生活情境裡去,與自己飾演的人物產生共鳴,在屏幕上塑造特殊的「這一個」,而不是再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