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市場遍地開花,我們看到了內置超高像素鏡頭的拍照手機,也看到了內置HiFi晶片的音樂手機,而隨著手遊賽事的發展和手遊的普及,強調手機性能和遊戲體驗的「遊戲手機」也應運而生。不過伴隨著遊戲手機的誕生,質疑也都層出不窮。今天,我們就以「遊戲手機是否必要」為題,詳細探討當下主流遊戲手機有何優勢,遊戲手機玩遊戲的體驗與普通手機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許多消費者不知道的是,其實針對遊戲而開發的手機已經由來已久,並非這兩年才堪堪面世。早在2003年時,諾基亞便發布了一款設計和定位都相當前衛的手機,這也是被我們稱為「遊戲手機鼻祖」的諾基亞N-Gage。在當時看來,N-Gage的配置相當出眾,藍牙、MP3播放、無線上網、遊戲等功能完全超過了一般手機,更不用說其內置的高性能處理器以及環繞立體聲了。它既可以像GBA一樣插卡玩遊戲,又可以通過官方平臺實現多人聯機,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被稱為遊戲手機鼻祖的諾基亞N-Gage
不過這款諾基亞耗費數千萬美元研發,耗費超過一億美元營銷的N-Gage卻敗下陣來。奇葩的接電話方式以及捨棄掉了諸多硬體配置,讓售價高昂的N-Gage在面對純粹的手機或遊戲掌機時都難以為繼,更有許多玩家表示寧願選擇免費破解遊戲的掌機也不願選擇為遊戲定製的手機。
雖然諾基亞對於遊戲手機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遊戲手機的理念卻被野心勃勃的索尼發揚光大。2011年,索尼正式推出遊戲手機——Xperia Play Z1i,它大膽地融合了PSP遊戲機與Android系統,通過雙層設計將控制端和屏幕區別開來,用觸摸式搖杆與側面L/R鍵位模擬傳統PSP遊戲機操控體驗,並且為了填補內容上的空缺,索尼還為其特別開發了PlayStation Mobile系統,希望加大Xperia Play Z1i的市場競爭力。
▲索尼出品的Xperia Play Z1i大膽地融入了PSP遊戲機設計
不過在那個時代,人們似乎並不會單純地為了玩遊戲而單獨購買一臺手機,再加上Android手遊難以將Xperia Play Z1i遊戲按鍵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疲軟的索尼 PlayStation在2015年停止了相關服務,而一同停止的,似乎還有索尼那顆製造遊戲手機的「野心」。
前有芬蘭巨頭的失敗嘗試,後有遊戲王者的損兵折將,那為何現在還有如此之多的廠商樂此不疲地推出「遊戲手機」呢?歸根結底就是手遊行業在過去幾年裡的井噴式發展,特別是《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這類國民手遊的出現。
以國內遊戲為例,2018年中國全年遊戲營收為379億美元,其中手遊的營收超過50%,達到194億美元。高質量的手遊越來越能夠普及大眾,憑藉著碎片化時間和隨時可玩的優勢,手遊成為了中國遊戲市場最熱門的領域。正是因為看好手遊的前景,諸多手機廠商開始研發專為遊戲設計的手機,這也是現在我們在市面上所能見到的遊戲手機。那麼相比起以前的諾基亞N-Gage和索尼Xperia Play Z1i來說,現在的遊戲手機有何區別呢?
首先是放棄了獨佔的遊戲系統,不同於諾基亞時代打造的N-Gage平臺與索尼打造的PlayStation Mobile系統,現階段的遊戲手機均採用Android開源系統,這一做法無疑是明智的。因為就當前而言,大多數手遊玩家想要運行的遊戲均立足於iOS和Android系統上,如果重新打造一個系統,既要考慮到遊戲適配問題,還要考慮到能否有足夠的實力研發遊戲。考慮到遊戲巨頭索尼在PlayStation Mobile系統上的折戟,自然沒有更多的手機廠商想要嘗試。
但從系統層面來講,遊戲手機相比普通手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在遊戲相關部分進行了更多個性化的考量。以黑鯊遊戲手機2為例,它在系統內部設計了一個shark space(遊戲空間),只需撥動手機右側的shark按鍵即可進入其中。從表面上看shark space僅僅是收集了遊戲圖標,讓玩家可以快速地選擇和進入遊戲,像是一個快捷啟動遊戲的桌面。但實際上shark space不僅增加了遊戲數據的分析,還內置了遊戲Dock欄。你可以在遊戲Dock欄中調節勿擾模式、手柄連接以及查看當前的手機狀態。
▲以黑鯊遊戲手機為例,系統內部集成了一個shark space(遊戲空間)
▲在遊戲Dock欄中,還有詳細的手機狀態和快捷設置可供調節。
也許你會說現在很多旗艦機型也加入了這類遊戲空間,但不同的是對遊戲更深度的定製。在黑鯊2中,定製了一個Gamer Studio(玩家工作室)的功能,當玩家進入Gamer Studio後可以看到黑鯊當前的性能調度傾向,可以調節畫面顯示的方式和單項參數,甚至還可以調節觸控的穩定性、跟手性和觸控速度,這在普通手機上是很難見到的。
▲此外,黑鯊2還提供了一個Gamer Studio(玩家工作室)功能。
同樣的定製軟體也出現在紅魔3上,在紅魔3的RedMagic遊戲空間中,玩家可以查看網絡加速狀態和遊戲狀態,還可以調節散熱風扇狀態和彩虹燈帶等設置。並且在遊戲過程中,紅魔3可以隨時採用從右邊框向左滑動的方式調出快捷操作欄,在快捷菜單中玩家可以直觀看到機身溫度、網速、CPU和GPU佔用率以及多項快捷設定,還升級了散熱風扇、熄屏掛機和紅魔拓展塢的功能,可以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隨心調節,最大程度上提升了遊戲樂趣。
▲在紅魔手機上,也有一個類似的RedMagic遊戲空間
很多用戶認為遊戲手機是一個「偽需求」,因為從性能的角度來說,主流的遊戲手機與主流的旗艦機型大多使用了同一型號的SoC,所以從性能表現上也理應一樣,從而得出用旗艦手機玩遊戲與用遊戲手機玩遊戲的體驗是一模一樣的結論。但從實際來看,就算兩者使用同一個SoC,關於性能優化以及其他硬體上的不同,會給遊戲體驗帶來相當顯著的差異。
以ROG Phone為例,雖然它與同時代的旗艦機型同樣使用驍龍845,但這顆驍龍845晶片調度激進,其主頻高至2.96GHz,這要比普通2.8GHz的驍龍845高一些,這讓ROG Phone在理論性能上稍強一些。而在更多的遊戲手機上,雖然沒有做到硬體超頻,但在晶片調度上也更加激進,配合更強力的散熱性能,在遊戲場景中的表現普遍勝過一般旗艦機型。如果說這款遊戲對性能的要求不高,遊戲手機和非遊戲手機運行時差別並非那麼大,但至少在屏幕表現上,兩者的差異則會較為明顯。
▲ROG Phone使用定製驍龍845晶片,在性能上強過普通手機。
在一般旗艦機型上,用戶更看重色域、色彩還原度以及亮度等參數。而在遊戲手機上,屏幕材質、屏幕刷新率和觸控採樣率這三個元素是更加重要的。首先從屏幕材質上來說,AMOLED相比LCD擁有更廣闊的色域和更吸睛的色彩,但缺點在於調光方式對於某些眼部敏感的用戶來說難以接受。
所以在黑鯊等手機上引入了硬體DC調光的概念,降低了AMOLED屏幕的屏閃,在低亮度的場景下對玩家的眼睛更加友好。另外在於和遊戲更加相關的屏幕刷新率和觸控採樣率上,遊戲手機會儘量選擇更高的標準。以Razer遊戲手機為例,前後兩代Razer遊戲手機均使用了120Hz刷新率屏幕,而主流旗艦手機的屏幕刷新率僅有它的一半。
▲Razer遊戲手機採用了120Hz刷新率屏幕,這讓它在FPS遊戲和賽車等遊戲中表現出色。
從具體的效果上來說,Razer遊戲手機的屏幕可以讓動畫變得更「慢」,這當然不是指反應變得遲鈍,而是在同樣的時間內可以展示更多幀的畫面,可以讓用戶更細微地感受動畫一點點的過渡。高刷新率的屏幕在小遊戲中體驗或許不太明顯,但在FPS遊戲或賽車遊戲這類畫面變化較快的遊戲中會有明顯差異,在諸多專業電競賽事中統一使用高刷新率屏幕便是最好的例子。雖說從目前來看,適配90Hz或120Hz刷新率的遊戲還較少,但這的確是未來電競手遊的發展趨勢,PC上遊戲屏幕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紅魔3使用了240Hz屏幕觸摸採樣率的屏幕,可以帶來更流暢和精準的操控。
如果說高屏幕刷新率還需要遊戲本身支持,那麼高屏幕觸摸採樣率則更像是遊戲手機本身帶來的特性,它的實際體驗便是延遲極低的觸控操作。在遊戲過程中,它可以幫助你更快速精準的釋放技能和「剛槍」時更迅速地扣動扳機,帶來更流暢的操作體驗。
當然,遊戲手機使用的屏幕並非沒有缺點,高刷新率的屏幕在耗電和壽命上的問題也是一般手機難以遇到的,採用DC調光的AMOLED屏幕也會出現偏色的可能,如果廠商系統優化不夠給力的話甚至還會出現「斷觸」的情況,這在Razer遊戲手機一代上已經發生過相關問題。當然,隨著廠商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黑鯊2使用了硬體DC調光模式,有效改善了AMOLED屏幕在弱光下的屏閃問題。
擁有了調度積極的晶片和發熱量極大的屏幕,遊戲手機勢必需要一套不錯的散熱系統。從手機本身來說,諸如ROG Phone和黑鯊等手機均使用了液冷散熱系統——將液冷管覆蓋在熱量最高的手機元器件上,通過導熱的原理迅速帶走手機熱量。
而在紅魔3上,努比亞還創新地為其添加了一枚散熱離心風扇,將主動散熱變成了現實。這顆轉速高達14000轉/分鐘的微型風扇會在手機運行重載遊戲時啟動,與紅魔3上的液冷熱管、散熱凝膠和石墨層散熱技術一起保證手機遊戲的流暢運行。此外,諸如黑鯊和ROG Phone還擁有散熱套件可供選擇,這讓手機可以在長時間遊戲下保持穩定且流暢的畫面。
▲從機身散熱上來說,紅魔3是目前唯一一個使用微型離心風扇的手機。
另外在很多用戶不關心但對遊戲體驗息息相關的聽覺體驗上,遊戲手機也相當看重。多款遊戲手機配備了雙揚聲器(將聽筒變為第二枚揚聲器),在進行遊戲時內部的立體聲系統可以輕鬆還原遊戲內的環境音,聲音直接向正面發散,耳朵可以接觸到更多聲音細節。如果玩家使用耳機的話,還能體驗到DTS7.1聲道技術,可以幫助玩家更好地「聽聲辨位」,提高遊戲體驗。
▲另外在聽覺方面,遊戲手機也儘量做到盡善盡美,儘可能地還原遊戲中的各種聲音。
說完了遊戲手機本身的「十八般武藝」,不免也要說說遊戲手機廠商們所宣傳的各類與之匹配的「趁手兵器」。在黑鯊1上,我們見到了最簡單的手遊外設—外置手柄。它僅能控制玩家上下左右的移動,可以實現的功能相當有限。但隨著廠商的深入挖掘,諸如遊戲拓展塢、外置散熱風扇、無線投影底座、雙屏幕外盒等外設推陳出新,這也讓遊戲手機進一步拉開了與旗艦手機的遊戲體驗。
▲黑鯊一代的時候僅有一款外設手柄可供選擇
以ROG Phone為例,廠商為其配備了多達7款外設配件,玩家可以根據不同模式來挑選合適的組合。如果玩家喜歡便攜的掌上遊戲模式,則可以選擇TwinView Dock雙屏幕基座或Aeroactive散熱風扇,可以讓玩家隨時隨地享受遊戲的樂趣。
如果玩家喜歡大屏幕遊戲,則可以選擇WiGig無線投影基座+Gamevice遊戲控制器,該組合可以讓玩家實現大屏幕上的暢爽體驗。如果玩家更習慣桌面PC的遊戲模式,則可以通過Mobile Desktop Dock桌面遊戲基座來將ROG Phone變身為遊戲PC。
▲現在的遊戲手機擁有更多官方外設拓展,例如ROG Phone就擁有多達七款外設配件。
當然,隨著手遊的火爆,市面上主打遊戲的外設廠商也有不少,但從兼容性和適用性的角度來說,還是官方原配更加適宜。並且對於第三方配件廠商來說,大部分還需要下載第三方遊戲市場以及該遊戲的適配版本,遠不及原裝配件兼容性強,而且在針對具體遊戲時,原裝配件也更能切中用戶痛點,在手感和功能更新上也要略好一些。
總體而言,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歷了諾基亞N-Gage和索尼Xperia Play Z1i的失敗,現在的遊戲手機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在內容層面沒有獨佔的內容,甚至系統底層與普通手機都是相同的。但憑藉著出色的硬體配置和個性化設置,也著實與旗艦手機區別開來。
至於遊戲手機是否是個「偽需求」,在我看來不是的,遊戲手機的誕生並非偶然,在手機市場細分化的當下,遊戲手機是順應手機市場和手遊玩家需求的產物。以國內較火熱的黑鯊和紅魔兩款手機來看,從初代到二代再到如今的第三代產品,其遊戲體驗與傳統旗艦機型的差距愈來愈大。更好的屏幕、更強悍的配置以及更個性化的遊戲設置,這或許不能滿足所有遊戲玩家,但對於那些追求遊戲體驗的手遊玩家來說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