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遇到了很多網友發出「浪費家長錢」「都關了才好」的聲音?到底都是什麼仇?什麼怨?
①來自學生的聲音「我根本不想上輔導班,所有輔導班都該關門」
很多遊戲玩家反映寒暑假坑隊友明顯增多,怕是大量學生放假導致遊戲玩家質量下降。付費的意願產生自家長,上課的卻是學生,兩者意願不統一,應該是抵抗心理的根源。
比如老婆嫌我胖,給我辦了健身卡,規定我一周至少去三次,我也知道這是對我身體好,為我健康著想,可是內心就是抗拒,不同的是健身房巴不得我辦了卡不去,反正年卡到期就要續費,才不管你來了幾次,有沒有減肥效果,也不會電話催你快來健身;而輔導班老師會打電話給家長問孩子為啥沒來,不用等到學期結束,學生成績稍有波動那輔導班的老師肯定要問責,沒上的課時順延或者退費自然也是理所當然。不禁感嘆,怪不得健身房越開越多。
②來自家長的聲音「我覺得沒必要報班,可是身邊的朋友都報班了,所以我也報了」
這類家長應該相當多,是出於被迫,不想孩子在起跑線上跟別人不一樣,感覺是輔導班造成了孩子起點不同。但是想想古代社會,沒有輔導班的時候,富人是不是可以把有名的文人請到家裡進行教學,那是私塾,為了孩子學習不覺得煩,再配個伴讀書童,連身邊的學習環境都可以私人訂製,這個成本一般家庭可是負擔不起。那麼從成本來說,輔導班應該是降低了補充教育的門檻,讓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可以能夠更加低廉的價格走進定製私塾。
③來自社會的聲音「很多輔導班就知道收錢,天天打電話試聽,套路多得不得了」
這類聲音也很多,畢竟我這個教育從業者也會收到類似的電話,甚至有人工智慧的公司開發出了AI機器人打電話,可以沒日沒夜不吃不喝地外呼,而且根本不管你說什麼總是激情飽滿毫不退卻,有時甚至感嘆哪天說不定就整出來AI老師來取代自己,不過這次疫情網課大爆發,家長反饋似乎短期內不用擔心自己被機器取代了。
很多行業一旦進入商業運作,只看業績報表,需要向股東、向資本市場交成績單,才能保證股價上漲,投資人有回報率,摻雜了太多「非教育人員」的聲音,而且這些人屬於投資人、股東、領導,那麼強銷售團隊便大行其道,我也見識過一些機構銷售團隊50人,教師團隊不到20人的情況,那要養住這麼一大家子人,還要給房東交租,給投資人回報率,不拼命推課肯定是無法維持的,所以像華為這樣堅持不上市、不融資,多年貫徹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導向的公司是值得尊重和偉大的。
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公司立於不敗之地,基業長青,在垮掉之前圈錢,在企業市值最高的時候套現賣掉,拿著錢舒舒服服去外國度假,不用再考慮發展好不好,員工將來的生計如何,也不用銳意進取不斷研發新技術產品,揣摩消費者日益個性化的需求,這樣多好,怪不得喊著上市、融資、收購的企業越來越多。
④來自監管部門的聲音「這些輔導機構三天兩頭出事,鬧退費的,鬧跑路的,鬧安全事故的、還有鬧食品安全的」
市場上的培訓機構分兩類,一類是拿到教育局主管部門和工商或者民政局部門證照得合規輔導機構,從收費到消防,從食品安全到校車安全,方方面面每年要經歷很多有關部門的年檢和抽查,他們真的是想合規辦學把這個當作事業來操辦。
但還有一類只有工商辦理的營業執照,並未拿到教育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甚至連個營業執照都沒有,自己買點辦公用品,招聘幾個大學生兼職老師就開張辦學,幕後出資人常年見不到面,這樣是否良心辦學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遇到困難甩下員工和學生自己卷錢跑路,或者是收到的學費用來投機血本無歸,然後跑路音訊全無的,這些真的是行業敗類,屬於「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
不過老鼠屎多了誰的湯都不好賣,所以選擇機構還是應該挑選證件齊全,投資人靠譜最好還在學校任職工作,經常能夠見到面的,不僅僅是報班,找工作的人也要注意,不然經過老師收的錢最好被黑心老闆卷跑了,但是挨罵的可不光是老闆。
說了這麼多,怪不得網上那麼多人唱衰輔導班,但是也有一群人守住初心心,本分辦學,只為了對得住自己的良知,對得住家長的信任,背負著員工的生計,照亮著未知的前路,繼續前行,我不知道哪一天培訓機構會被時代所唾棄,我只希望以後會有人說句公道話,有些機構如果關了怪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