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情 烏拉圭/馬裡奧·貝內德蒂
米爾頓·埃斯東瓦曾是個神童。七歲時就能彈奏勃拉姆斯的五號作品第三奏鳴曲;十一歲時,他在歐美國家的大都會舉辦的一系列音樂會上,受到批評界和觀眾的一致歡迎。
然而,當他年滿二十歲時,人們卻在這位年輕的鋼琴家身上看到一種明顯的變化。他開始過分注重虛誇的動作、面部的作態、皺眉頭、陶醉的眼神和其他種種類似的效果。他把這一切叫作「他的表情」。
漸漸地,埃斯東瓦練就了一套獨到的「表情」。演奏《憂傷》用一種表情,演奏《花園裡的小女孩》用另一種表情,演奏《波洛涅茲舞曲》用第三種表情。在每場音樂會之前,他都要對著鏡子練習,但是瘋狂地崇拜他的聽眾卻認為他的表情非常自然,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喝彩和跺腳聲。
第一個令人不安的徵兆是在星期六的一次朗誦會上出現的。觀眾注意到某種奇怪的東西。在他們的掌聲中包含著些許驚愕。實際上,埃斯東瓦是用《土耳其進行曲》的表情演奏《沉沒的大教堂》的。
但是六個月以後災難降臨了,醫生們稱之為空白遺忘症。
空白的內容是指樂譜。在二十四小時的時間裡,米爾頓·埃斯東瓦永遠忘記了他的長長的節目單上的一切小夜曲、序曲和奏鳴曲。
令人驚訝的,真正令人驚訝的是,他一點兒也沒有忘記他每次演奏時所採用的虛誇而做作的表情。他永遠不能再舉辦一場鋼琴演奏音樂會,但是有一點能夠使他感到安慰:即使今天,在禮拜六的夜晚,最忠實的朋友們仍然聚在他家裡欣賞他的「表情」的無聲的獨奏音樂會。
分離:關於微型小說的主題
□謝志強
今天,我圍繞一個主題詞,即分離,來談談我對微型小說主題的看法。我選了三篇微型小說來說明:《表情》《表象統治的世界》《聲音模仿者》。第二篇的題目,明顯地有哲學意味,是不是?
我的一些文學朋友,常常會針對一篇具體的作品,問我這篇微型小說的主題是什麼。確實,一篇作品,總要總會傳達什麼。我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那時,我教語文,不得不按統一的套路,通過什麼故事,表現了(或歌頌或揭露了)什麼什麼主題。幾乎形成公式或模式。
但是,我創作微型小說的實踐中,漸漸發現,微型小說的主題不是那麼簡單的歸納,它常常呈現出模糊、混沌,按我們的話說是多義性,這與作家對世界的看法、對表現的方式有關。如果存在著所謂的主題,那麼,也不能理解得那麼狹窄。
我認為,微型小說創作的本質問題(或說基本問題)是怎麼看,怎麼寫。有了怎麼看,才會有怎麼寫。怎麼看?作家要有洞察力、穿透力。要看到常人忽視了的看不見的東西。
作家面對世界,如何去看去認識?這種「看」,我把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表象世界,二是用心靈可以看到的世界本質。而現實往往極力掩蓋、遮蔽自己,作家要穿透現實表象的迷霧、假象去抵達它的本真。這就需要作家有一種獨特的看待現實的方法或視角。
第一個層面的「看」,是經驗範疇的視角,它導致故事的雷同、意蘊的雷同,因為,大家都能看到。第二層面的「看」,是超驗能力的視角,它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情況下所見,就是發現。它們提示的存在的真相肯定很特別,雖然不是發生在經驗範疇裡的事情,但是,它是一種可能,只不過,它以另一種陌生化的方式呈現了存在的境況。作家要警惕被馴服、被定式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所謂的主題,就是在這種提示存在中呈現了。例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小說孤獨的主題、奧爾罕·帕慕克小說呼愁的主題,像作品中的氣息、氣象、氣候。我想,真正意義的主題,應當是很寬泛,它是一種籠罩,一種土質。人物就在其中。
我把要舉例的三篇不同國籍(文學超越了它)、不同風格(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微型小說放置到一塊兒,因為,我無意之中也發現了自己。我曾寫過一個人和他的影子,一個人和他的左腿,一個人和他的氣味,一個人和……總之,一個人的整體和他的局部的分離。帕慕克在自傳《伊斯坦堡》裡寫了奧示罕的分身,他說:「我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見的東西。」即相似的東西,或說雙重性的東西。我想,作家的任務就是表現獨特的發現。
現在來「看」三位作家的三篇微型小說。我再次強調,它們不是經驗範疇的東西,就是我們用肉眼所不能看見的現實。
第一篇,烏拉圭作家馬裡奧·貝內德蒂的《表情》,不足700字。主人公是個神童,他演奏的各種名曲大受歡迎。可是,他沒有深化演奏,而是注重自己演奏中身體的「表情」,由於過分追求「表情」,而忘記了樂曲,他只能給觀眾表演他的「表情」了。結尾是:最忠實的朋友們仍然聚在他的家裡欣賞他的「表情」的無聲的獨奏音樂會。
鋼琴演奏的主體是樂曲,但是,主人公拋開樂曲,表演自己的「表情」。鋼琴家與演奏樂曲分離,卻與「表情」融合,這種荒誕的分離,是主人公的悲哀。不過,主人公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是執迷地發展到了極端。而且,每一種樂曲都有一種「表情」,後來,「表情」也越位了。藝術的悲劇,還有「朋友們」的共謀的畸形的欣賞,更強化了悲劇的氣氛。我聯想到荒誕派戲劇作家貝克特,他的戲劇中的人物,往往說歸說,動歸動,動作和語言截然分離,這體現出貝克特對世界的看法。
國內曾譯過這位拉丁美洲短篇小說大師的一部作品集《讓我們墜入誘惑》。貝內德蒂筆下的人物幾乎都受了誘惑生活在幻覺中(幻影、虛幻、夢境),正是這種誘惑,體現在《表情》中,主人公沉浸在「表情」的幻覺之中,「表情」的誘惑使他不知不覺走上了歧途(失卻藝術的真諦)。貝內德蒂的觀點也許能加深對這篇微型小說的解讀。他說:「難以置信的東西不是發自一個難以置信的源泉(或像中國的表現超自然的事物的古老傳說中的那樣),而是來自現實中的一個絕對可信、確實存在的材料(一種感受、一件事情、一種緊張狀態、一種神經機能病的衝動)。」貝內德蒂用了幻想發生在真實環境中的方法。寫了一個鋼琴演奏家「表情」演奏史。
第二篇,法國作家貝爾納·韋爾貝的《表象統治的世界》。(……未完)
(刊於《微型小說選刊》2018年第2期)
外國微型小說欣賞丨謝志強:關於微型小說作品的背景(黑井千次的《小偷的留言》)
聲明:本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僅做學習、 交流,以及推廣微型小說,不作商業用途。
《微型小說選刊》投稿、薦稿郵箱:
wxxsxk23@163.com
《微型小說選刊·金故事》投稿、薦稿郵箱:
jingushi23@163.com
歡迎各位踴躍投稿、薦稿!期待您的優質稿件!
《微型小說選刊》每冊定價4元,全年96元
國內統一刊號:CN36-1089/I
郵發代號:44-22
《微型小說選刊·金故事》每冊定價4元,全年48元
國內統一刊號:CN36-1089/I
郵發代號:44-3
發行部熱線:0791-88524703
歡迎訂閱,更多精彩微型小說等著您!
長按關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官方微信公眾號
更多文藝好書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