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迷航》是一部偉大的影視作品。電影,電視和動畫片已經出了很多部了,可以說是影視界的常青樹。今天要介紹的是基於《星際迷航》世界所寫成的《星際迷航經濟學》。
這位作者是法國的馬努·薩阿迪亞。他在八歲的時候就成為了《星際迷航》的死忠粉,同時目前他有著經濟學史和科學史的專業背景。當他將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相結合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這部書。
作者之所以會喜歡《星際迷航》這部作品,是因為在198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他還是一個少年。他父親的一位朋友是精神病學家,這個精神病學家是一位以色列人,同時是二戰大屠殺倖存者,她認為,正是《星際迷航》這部作品挽救了他的生命。雖然作者的父母認為任何「星」字開頭的節目都是垃圾。但父母基於對朋友的信任,同意讓孩子看《星際迷航》。後來作者分析,這裡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父親的這位朋友認為這一部作品不會造成任何持續性的心理創傷。而且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可以讓孩子進一步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正是從那天起,作者和《星際迷航》的緣分開始了。
可能因為文化隔閡的原因,很多人並不能理解《星際迷航》這類作品在西方國家的位置。
其實,《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這兩部作品都曾經深刻影響著美國人的精神世界,重新塑造了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和對社會的理解。甚至某些內容會直接反映到現實中,比如賈伯斯的蘋果手機據說就是模仿《星際迷航》裡面人們的溝通工具,而《星際迷航》所展現的觸控螢幕、升降機、VR等技術,早已經陸續出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說《星際迷航》對人類的科技進步有一定的啟發,其實也不為過。
對於《星際迷航》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裡面的物理學,科技,宗教,哲學各個方面都有了大量的延伸書籍。就如同一部《紅樓夢》之後出現了紅學,金庸的作品發表之後出現的金學。
但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星際迷航》這類科幻片裡面所展現的題材更多的偏向於人類文明的非文學方面。
所以金庸的小說可以解讀出職場,解讀出人性。
但金庸的小說畢竟是依託於真實的歷史環境(當然金庸也只有寥寥幾部作品是脫離的具體環境,比如《笑傲江湖》)。所以人們對金庸的作品往往不會從政治科學等角度去分析,同樣的整個武俠小說領域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即便是紅學,人們分析的也都是各種詩詞歌賦、人物關係的細微之處。
星際迷航這類科幻題材不一樣的是,讀者們更多的是探討的是對未來科技和社會政策的設計。
這類科幻作品會呈現一個與金庸和紅樓夢截然不同的烏託邦或者反烏託邦的世界。
手上的這本《星際迷航經濟學》,填補了星際迷航研究體系的空缺,書中是從經濟的角度分析的星際迷航所展現的未來世界。
比如第一張討論星際迷航的宇宙中貨幣為什麼消失了,星際聯邦又是如何運作的。
第二張討論的人類勞動在星際迷航中的地位。
第三章討論的星際迷航的複製器。
第四章討論的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限制問題。其他幾章也都分別從各個角度分析的星際迷航的不同側面。
在這裡面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漫威電影宇宙所呈現的滅霸之所以會有那樣極端的行為,源於他小時候的經歷。他從小出生的星球,因為人口的無限之擴張,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勻從而引發混動。所以他認為應該將全宇宙的人口全部降低一半,以此來換取宇宙的平穩發展。
在滅霸的理論體系裡,宇宙的資源是有限。但在星際迷航所展現的未來世界,資源似乎是永無止境的,每個人都可以合理合法的取的自己需要的資源。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區別呢?這是我看這部書所產生的最大疑惑。
其實當我們仔細的回想一下漫威所在的世界。即便有各種飛天的機器人,宇宙飛船,但實際上依然是現代社會的底色。人物的上下級關係不變,社會的倫理道德不變。
而《星際迷航》卻不一樣,他們所展現的未來世界是取消了金錢制度。不過這種設定也是在一部一部電影上映之後逐漸完善起來的。比如在《星際迷航》的原初系列裡面經常提到貨幣的交易,但是在設定裡面未來世界又不存在貨幣,於是在《星際迷航》第六季通過一個小場景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場景是藉由某一個人物角色,用閒談的方式來告訴大家所謂的錢只是一個比喻而已。
在《星際迷航》設定裡面,和現代社會不同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金錢被取消。這也是作者在第一章裡主要講解的內容。不過我更好奇在未來世界物質是如何極大豐富的。因為這個問題是滅霸一直頭疼的。如果滅霸所在的世界,人口增長和物質需求可以達到一定的平衡的話,那麼他也不會去搶無限手套,然後幹掉一半的人。
帶著這個疑問,我找到了第三章複製器,原來複製器是造成兩個世界完全不同的根源所在。
在《星際迷航》的世界裡面,複製器是最重要的一項發明,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三錄儀等儀器。複製器也是星際迷航經濟的科技基礎和繁榮的基石。
這是一個可以複製物品的機器,當你要求他複製的那一刻,他就會將物品放在你的面前,就像無中生有一樣出現。
不過複製器也有自己的一些限制使用情況,比如複製器是不允許複製進載武器的,因為它的的確確能複製出來。
這樣的一個幾乎是微縮版阿拉丁神燈的複製器,竟然可以在24世紀的星聯裡面,到處都是。為什麼國家會決定和落地這樣的政策,我會覺得有一絲疑惑,也許這是另外一個故事吧。
正是有了複製器的存在,所以人們不再需要市場,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喪失了意義,整個社會體系都被顛覆。
看到這一目,也許有人會想到現在的3d列印,的確他們兩個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質上確實不太一樣的。
比如複製器,它有回收舊廢品的能力。當你喝完一杯茶,把茶杯放在複製器上面,它就像進入傳送器一樣消失了。這是因為構成茶杯的物質被複製器給分解了,然後再次儲存在機器的內部。等到下一次需要。製作出其他東西的時候,這一部分的資源就會被調用出來,從原子的層面重新組合。
不得不說,這樣的一個設定實在是永動機的翻版。
在實際生活中,複製器的理論基礎應該屬於數學家約翰·馮·諾依曼。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曾經提出過這樣的一個數學證明,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機器都可以做自我複製。而在《星際迷航》這部電影上映之前,另外一位麻省理工的工程師普及了分子納米技術的概念。他提出在未來會有分子大小的機器,可以組裝人們需要的任何物品。他所說的機器具體是什麼樣的?我想初級版本應該是現在所用的3d印表機,而終極版本應該就是《星際迷航》裡的複製器。
不同世界點燃不同的科技樹,總會出現不同的結局。如果滅霸擁有了複製器,那麼他也不會選擇這種極端反社會的行為了。看來偉人和狂人之間只差一個複製器。
《星際迷航經濟學》的結尾,作者也列舉了《星際迷航》裡面的部分聚集,基本上都是這本書中所涉及到的,對於這部劇,感興趣的可以從中略窺一二。最後還有一份書單,是關於可以作為拓展材料的科幻小說。看得出來,作者的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科幻迷。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話題。幾乎將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全部擼了一遍,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