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形式與現代化人文內涵之間的落差,因為一場火災而現形。這種類型的悲劇,對正處於快速城鎮化和打造現代城市熱情中的中國社會而言,如同一聲來自域外的警鐘。
當地時間6月14日凌晨,英國首都倫敦西部一座名為「格倫費爾塔」的24層居民樓發生火災。截至目前,火災已造成至少17人死亡,仍有30人在醫院接受治療。英國消防部門負責人表示,死傷人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因為令人驚駭的程度不亞於一場恐怖襲擊,倫敦大火的消息迅速引發世界性關注。新聞媒體拍攝的照片、社交媒體提供的細節、倖存者和目擊者的採訪,真實地還原了這場悲劇:短時間內被大火吞沒的、包含1000多套房間的巨大建築物,從高層跳下的著火的孩子,在窗口聲嘶力竭呼救的母親,自製降落傘從窗口跳出的男人,以及至今仍處於「失蹤」狀態的居民。正如目擊者所言,這個過程「如人間煉獄」。
當然,與恐怖襲擊不同,卻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火災相同的是,這場大火並非沒有各種形式的預警。多家英國媒體報導稱,當地居民組織早就認為這片街區有一系列火災隱患,曾多次就可能發生火災一事發出警告,卻並未引發管理者有益的行動。而此次大火的多名倖存者則稱,火災發生時大樓內部並沒有火災警報響起,且自動噴水滅火裝置也沒有應急工作,凌晨還在熟睡的人們多半靠鄰居的敲門聲驚醒。在這場災難中,半個多世紀前提出的「海恩法則」又一次顯效——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原始的徒手自救,與作為現代社會標誌而出現的高層建築之間構成了巨大的反差與反諷;現代化的形式與現代化人文內涵之間的落差,因為一場火災而現形。這種類型的悲劇,原因具有典型性,教訓具有普遍性,對正處於快速城鎮化和打造現代城市熱情中的中國社會而言,如同一聲來自域外的警鐘。
高層建築的「立體燃燒火災」,有著很大的救援消防難度。2010年上海靜安高層公寓大火中,就曾出現90米雲梯車難以全面封住火勢、直升機降索救援難以施行的困境。這還是在中國最發達城市的核心區域實施的救援,幾乎代表了消防救援實際操作能達到的最高程度。因而,預防就變得極端重要,高層建築的防火、報警、內部消防裝置幾乎成了生死線。
但恰恰是這種預防的現代化、管理的現代化,並沒有跟上一個崛起社會的「大樓審美」。近些年來,我國僅主流媒體報導過的高層火災隱患就多不勝數,火災事故後的工程違法違規追責時有耳聞,甚至房地產業還曾出現過「65層超高樓」、單層住戶超過70戶、建築內的消防通道幾乎無法承受如此多住戶疏散壓力的極端例子。這個建築固然是個案,也最終被拆除,但它刷新了人們對公共安全「最壞的可能」的估計。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審視「中國高層建築10萬幢」的數據,整個社會都應該有「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的警惕。
當「格倫費爾塔」巨型的鋼鐵骨架變為焦炭,一位接受採訪的消防界人士哀嘆:「這居然是發生在2017年的事情,簡直是太悲哀了。」這句話頗具深意,如果一切管理和技術都不能始終向人本主義原則不斷趨近,那麼,這種形式主義的現代化隨時可能被一場災難化為焦土。(作者:劉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