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流行樂壇起步較晚,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模仿階段,國內很多知名歌星受歐美風格影響頗深。隨著閱歷漸長,一些歌手雖然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卻始終走不出模仿的影子。
經常聽到訪談類節目上主持人詢問一些國內知名歌手他們欣賞的音樂人是誰,這些歌手雖然涉及不同音樂風格,回答卻空前默契。披頭四、約翰列儂、U2……幾乎全都歐美音樂人。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這些為世界音樂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大家,但內地音樂人受歐美音樂人影響太大,未必是一件好事。
《歌手當打之年》第二期舞臺上,奇襲歌手劉柏辛憑藉原創作品《manta》挑戰華晨宇,奇襲失敗卻收穫歌迷一致好評。風頭過後,不斷有歌迷在各大音樂平臺發問:劉柏辛的音樂風格像不像蔡依林,算不算歐美音樂的漢化版。
首先,內地歌壇的發展基於歐美或者其他發達地區音樂毋庸置疑。七八十年代期間一些港臺娛樂公司為求暴利,成批量的打包歐美流行音樂,並為這些作品重新填詞,創作出歐美音樂的「漢化版」。比如陳慧嫻的那首曾風靡內地的《千千闕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港臺模仿歐美,內地再模仿港臺、模仿日韓,中國流行樂文化逐漸在模仿中形成。近些年國內雖然也出了一批像周杰倫、五月天這樣帶有創新性華語風格的歌手,但相較之歐美,華語樂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劉柏辛的音樂被許多樂評人評價「先進」「高級」,華語樂壇確實未曾出現過這樣的音樂風格。強烈的律動感,加上極具個性的歌詞,《manta》就像一部只有美國人才拍得出來科幻大片,令人驚訝的出現在飽受歌迷詬病《歌手》舞臺上。
從風格來看,劉柏辛身上確實有歐美音樂的影子,半嘻哈半電子又帶著一點流行元素的作品,調侃說比華晨宇更加超前。她作品中的律動感,也完完全全是歐美音樂人的風格。
參照如今歐美流行樂壇當紅的歌手,又沒有一個音樂人可以和劉柏辛進行比較。如果你聽過劉柏辛在2019年發行的專輯《無限意識Meta Ego》,會發現她的作品都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無論是《mental》還是《玫瑰星雲holy》,都帶著一股特有的思想和生命力。這些氣質與歐美流行樂又是大相逕庭的。
雖然編曲貼近於歐美風,劉柏辛作品的歌詞卻透露著一股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味。中英語言穿插的風格讓歌詞整體有了古典浪漫主義氣息。高級的音樂風格用中文作詞也註定了作品的東方美。
她的作品就像披了一個歐美風的外殼,卻表達著自己的靈魂,不類似任何一種音樂風格。她並不是簡單的將歐美流行樂漢化翻譯,而是從自身出發,寫出了具有個人原創風格的「異類」音樂。因為沒有界定,我們只能稱她的作品風格為「獨立音樂」。
也許是因為思維慣性,我們總認為那些高級的、沒有聽到過的音樂風格更應該來自於歐美等音樂產業十分成熟的發達國家。每當看到國內歌手的新奇表演,總認為他們呈現的東西來自於借鑑或者模仿。文化的不自信感根植於許多樂迷的心中。
國內音樂產業不及歐美發達,特定文化環境下催生的一代像劉柏辛這樣的國際範兒音樂人卻可圈可點。他們不太喜歡較為落後的國內音樂風格,受歐美音樂影響較大。結合先進曲風和國風,創作出的獨立音樂,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共通音樂的分支。
在推崇原創的背景下,許多歌迷都開始覺得模仿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認為模仿出來的東西有些刻板,沒有什麼出路。但新領域想要在陌生的地方成長,終將逃不開模仿。落後者模仿先進者,已經成為亙古的規律。
有誰知道被我們奉為神作的李叔同的《送別》,其實是日本經典作品《旅愁》的衍生。在或者近期大火的英倫搖滾樂隊盤尼西林,作品中到處都是綠洲的影子。近期印度尼西亞最火的流行歌,竟然是謝霆鋒《因為愛所以愛》的翻譯版。
對於初學者來說,誰都逃不過模仿,能在模仿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就是學成歸來。誰能說《送別》不是佳作,誰不承認《say it again》好聽,誰又能說如今的華語樂壇還和八九十年代一樣全都是劣質的模仿之作。當模仿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支路,也就不再屬於某種流派下的影子了。
雖然不知道劉柏辛是不是以模仿成學,但她如今的作品,確實就是自己的原創,並不屬於任何一種歐美音樂的漢化版。有思想、有特色,更重要的是劉柏辛的高級原創作品中,有她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