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看滴讓人感覺美滴很!」在我們聊過的電視劇《山海情》中,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說一口福建普通話的援建幹部陳金山,與寧夏當地人展開了一場艱難的對話,從「研究治沙」被誤以為「研究自殺」,到「菌草」和「金草」讓人傻傻分不清,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橋段帶來許多笑點。有觀眾感慨:劇中的西北方言讓人上頭。今天我們就從這裡聊起。
方言是鮮活的。
在各種方言中,各具特色的語音、音調,豐富形象的詞彙、表達,常常可意會而難翻譯,傳遞著一方水土的煙火氣。那些陌生的腔調與接地氣的俚語,也往往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反差感和幽默感。其實,在影視劇裡運用方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闖關東》裡的山東話、《外來媳婦本地郎》裡的廣東話、《美麗的大腳》裡的陝西話、《千裡走單騎》裡的雲南話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匯聚多地方言的《武林外傳》更創下多家省級衛視黃金時段同時上映的收視奇觀,一些臺詞成了口頭禪和流行語。對戲劇、影視作品而言,塑造人物是首要任務。
有著鮮明草根性和獨特地域性的方言,散發著泥土氣息,勾連著當地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莫不與人物的風度、性格、氣質緊密相連。這樣的方言讓作品更有地域質感,其中傳遞的非語言信息往往更容易讓觀眾記住角色,語言成為人物形象的外化和出口,讓角色更加飽滿,活靈活現。以《山海情》為例,方言碰撞的目的正是為了表現戲劇衝突、促進故事展開。看過笑過後,語言不通這一小切口所反映的「幹沙灘」變「金沙灘」的艱難躍然眼前,方言等細節營造出的粗礪質感讓西海固的真實面貌打動人心。方言不僅在於以陌生感製造「間離」效果,也不僅停留在「錯置」產生喜劇感,而是助力於情境的真實性和可信度,讓觀眾在語言營造出的生活化環境中產生代入感和沉浸感。真實自有萬鈞力。豐富多樣的生活是創作的基礎,更是直抵心靈的前提。
文藝作品捕捉方言背後的現實生活、時代風貌、社會變遷,才能實現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跨越。也應看到,方言並非文藝作品的制勝法寶。當方言成為助推影視作品走紅的利器,跟風者趨之若鶩,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方言電視節目退守成為地方電視臺的「圈地自萌」,不少喜劇小品則將方言與人們的刻板印象相連接、與「土」掛鈎,方言意蘊被表層的喜感所取代。作為一種表現形式,達到「錦上添花」而非「買櫝還珠」的效果是方言運用的分寸所在。
與其說《山海情》等作品是因為方言走紅,不如說是其以方言承載的對真實的回歸、對生活的貼近、對深度的開掘讓觀眾入眼入心。作品飽含真情、深情,觀眾才能動情、共情。近幾年,螢屏上、銀幕上、舞臺上活躍的方言作品又漸漸多了起來。有數據顯示,2019年的方言電影便超過15部,滬語版話劇《繁花》、四川話版話劇《茶館》等也讓人眼前一亮。不少人發現,回暖的方言與刻意搞笑、玩梗離得更遠,正向貼切、恰當的運用靠得更近。市場的選擇終究會說明:藝術不是生活的複製粘貼,但離不開在生活土壤上的精耕細作。
雅樂正音也好,長腔短調也罷,從生活的廣度、深度、厚度入手,在藝術的品質、水準、精深上下功夫,文藝作品方能超越一時的流行和風口,獲得長久的生命力。也要看到,影視作品使用方言,是為了藝術創作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公眾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現實生活中,還需要進一步推進國家通用語的普及推廣工作。去年9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期間,國家語委的負責人表示,全國範圍內普通話普及率為80.72%,「三區三州」普通話普及率為61.56%。可見,要實現中華民族「語同音」的歷史任務,還需要接續奮鬥。這一過程中,媒體平臺、文化產品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文化產品不能為了用方言而用方言,而是需要用當其處、用得其法、用適其時,實現藝術效果與社會效果更深層的統一。| 薦書 |
★ ☆ ★
《與世界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世界談談心》。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都市、生活、藝文、校園、新知、科技、心理、食飲、光影、風尚10個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本書所收錄的,也只是我們這個宏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但這些文化現象、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就像風與水之於大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覺中刻畫著我們的時代。我們嘗試從中看到水的走向、聽到風的聲音,去發現、接受和推動改變。我們希望,瞬間的積澱不要流淌,歲月的饋贈別被消磨,而是在時間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潛的力量。我們希望,能與讀者一道觀察、思考,發現更廣闊的時代,與社會一起向陽生長。— 京東已售,掃碼即購 —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套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