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動畫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於父母來說,動畫片不僅可以陪伴孩子成長,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所以比較能接受孩子看動畫片。就連幼兒園,也會偶爾放一些教育意義的動畫片,讓孩子學到知識。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動畫片都適合孩子看,比如《小豬佩琪》——
打開手機看帖子,不難看到寶媽們對《小豬佩琪》的控訴:一位寶媽,發帖友提醒別的寶媽,說自己家的寶寶迷戀《小豬佩琪》,經常模仿小豬的行為:跳床、跳沙發、跳泥坑、跳水坑,還學小豬叫,學了一年多。
這位媽媽稱:不要再給寶寶們看小豬佩奇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許多家長看完這條吐槽貼都表示深有感觸,因為自己家的娃也是這樣的:學豬叫!跳泥坑!
優優媽媽:我家孩子天天在家裡學著佩奇蹦蹦跳跳的,沙發已經陣亡了,現在在霍霍床。
晨晨媽媽:我們家現在全都改姓豬了,豬爸爸、豬媽媽、豬爺爺,孩子也整天說自己是佩奇,見人打招呼都是學豬哼哼叫。
洋洋爸爸:我家洋洋簡直是對踩泥坑著了迷,每次下雨都要在水坑上踩來踩去,弄得衣服鞋子都髒死了,可怎麼說都不聽。
滿滿爸爸:這部動畫片對孩子影響很不好,豬爸爸喜歡吹牛、佩奇喜歡說謊話,喬治動不動就哭,相比較而言,只有豬媽媽才算正常。
元寶媽媽:不僅是小豬佩奇,像熊出沒、喜羊羊等動畫片,最好不要給孩子看,真的是可以把孩子給教壞。
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看這些「毒動畫」
1、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
孩子比較小,自我意識來源於模仿,當他們看到動畫片中的一些場景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模仿,但是自我辨別能力幾乎沒有,而當模仿不當時,易引發安全性問題。
例如:《熊出沒》這部動畫片當初也因為其中的「暴力情節」站在過風口浪尖,當初有這樣一條新聞:
而這些因動畫模仿而產生的悲劇,其背後都可能是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2、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孩子的世界非常純真,所見和所接觸的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在這些「毒動畫」裡面,不乏存在一些
暴力、血腥的畫面,這樣一來,就可能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不利於身心發展,從
而影響其性格和人格的塑造。
3、扭曲孩子的認知
孩子認知以及三觀的形成,都是源於其日常所接觸的事物,動畫片也是物源之一。但是,有些動畫本身價值觀不正確,將撒謊奉為主流,將暴力當做「炫耀」,更是有些動畫涉及一些耍流氓等嚴重少兒不宜的畫面。
如果孩子從小就是看這些「三觀不正」的動畫長大,那麼其認知就會隨之扭曲,影響其正確三觀的養成,嚴重時,可能還會導致孩子誤入歧途。
父母如何做,才有利於孩子在看動畫片樹立正確的方向呢?
在孩子看動畫片時,父母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給孩子講解內容,讓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學習,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例如像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像「謝謝你」、「這實在太好了」等禮貌話語,就非常適合孩子學習;而佩奇在喬治想踩水坑之前,照顧弟弟,總會說的那句「等一下,讓我看看是否安全」,隨後小心試探,並堅持穿了雨靴之後再踩,就非常值得稱讚。
而諸如一些豬爸爸習慣性的說謊、喬治總是大哭、小馬頻繁麻煩別人的時候,父母就需要和孩子說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讓其不要隨意模仿。
這樣,孩子就能慢慢理解,到底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哪些是「可容忍」的事情,而哪些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
延伸一下:最近陪孩子看的幾部動畫片值得推薦一下
《超級飛俠》、《海底小縱隊》這兩部動畫片,他們的角色是一個團隊,每一集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隊員們各有分工協作共同去解決問題,克服障礙。《超級飛俠》裡的飛行機器人有的擅長救援,有的能指揮交通,還有的擅長發明創造。傳遞給孩子的教育意義就是:每一種能力都是有用的、每一種職業都是值得尊重的。
孩子每天看一到兩集動畫片,平時也會念叨動畫片裡的臺詞,比如「探險、拯救、保護」,還有那些成員都是幹什麼的,孩子都記得門兒清,但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讓我覺得有必要糾正的模仿行為。
弟媳婦覺得《巧虎》這部動畫片,裡有很多知識可以普及,《變形警車》是她兒子特別喜歡的一部動畫片,主要是讓小朋友遵守交通規則。
孩子看動畫片主要能學到什麼,主要還是看家長的引導。選好動畫片和孩子一起看,孩子問問題要進行引導式教育,比如,誰做的對,誰犯了怎樣的錯誤,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怎麼做等,慢慢孩子就有了正確的思維。
其實動畫片的確對孩子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動畫片是一把雙刃劍,家長們的正確引導才是重中之重!
愛孩子,懂孩子,就是保護孩子,我是頓頓媽媽,一個陪孩子成長的80後媽媽。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