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餃子跳,明天就是冬至了,一場熱鬧的冬至千人餃子節今天在河南南陽歡樂開場。「宛拾叄」民俗文化村門前廣場人聲喧嚷,包餃子大賽各色餃子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過新年一般的喜氣洋洋。
餃子,是誕生於南陽流傳全世界的「中國美食」,是中國人走遍天涯海角都念念不忘的「家鄉味」。傳說,史上第一枚餃子,就是東漢時期,由醫聖張仲景在南陽城東關街頭親手包好當眾下鍋的,被命名為「驅寒嬌耳湯」,免費施捨贈予百姓,作為治療手耳凍傷、對抗傷寒瘟疫的「藥膳」。南陽人親切地叫它「扁食」,小名「嬌耳」,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它雖然沒在《傷寒雜病論》中「位列仙班」,卻從此紮根民間傳播四海名揚天下,成為最貼地氣最暖人心的中國飲食文化標誌。天下之大,中國人都是地無論東西南北,名無論扁食餛飩,全家上陣包好下鍋,人人熱騰騰端上一碗就是「過年團圓」!
餃子節上人們盛裝歡聚,上至八十歲老太,下至五六歲兒童,一個個忍不住紛紛捋袖上場,姿態各異的餃子引來很多媽媽拉著寶寶,指著餃子一個個認字兒一樣辨認學習——欣欣向榮、團團圓圓、花開富貴(花朵餃)、蒸蒸日上、四方來財(四方面葉)、財源滾滾(元寶餃)、年年有餘(魚形餃)……一個個吉祥喜慶的名字背後,都有不同的寓意講究,有些新奇樣式大家都是第一次見到。
「宛拾叄」民俗文化村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連年組織冬至千人餃子節等民俗文化活動,就是為了喚起更多南陽人對傳統民俗的關注熱情,更好地傳播推廣南陽文化。
民俗專家白萬獻表示:南陽與冬至民俗淵源很深,更應該積極挖掘傳承。近年來各地民俗文化越來越紅火,是一種尋根情結的回歸,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青年作家「南陽漁客」說:文化重在傳承,傳承首先要傳播,重視學習傳播傳統文化,才能代代薪火相傳永續不絕。
圖文:世創
編輯:林海錄
初審:顧世創 柳曉東
終審:周 斌 畢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