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2020-12-24 犀歷師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政治發展的需要

從漢代班昭作《女誡》中,就稍微透露出「女子無才便是德」,大概是最早提出這種觀念的,從這點推移,大概很早之前就是這個觀念。

從黃帝開始,提倡種植農業,提高人口數量,為了讓女子早結婚,多生子,很有可能從這個時候就推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觀念。如果女子成天跟男人一樣讀書玩墨,或者習武打仗,那麼誰來生孩子,男的他也生不了啊。

從古代帝王和高官顯貴人家來看,他們的妻子更多,在高階層是為了家業發展的需要。古代屬於家族制,江山、官位、財富都由兒子繼承,所以他們多娶妻子,多生孩子,讓女子注重相夫教子,才能更好的延續後代;

低階層大多為勞動力,本身丈夫就沒有機會讀書,妻子更沒有興趣讀書了,為了勞動力的發展,提倡多生孩子,人多了,幹活的人也多了嘛。

2、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

因為之前的發展需要,延續到後來,就形成一種思想觀念,也可以說是一種流行,都說這樣好,就都去學,就跟80、90年代流行的「非主流」一樣,當時都說這樣好看,大家就都跟風,都弄成「非主流」的樣子。

古代政治流行,演變女子以柔為美,以藝為美的思想觀念

這裡的柔,指的溫柔賢惠,古代文人為了施展才華,會寫詩著名,也會拋頭露面去爭取機會,如果女子與其爭鋒芒,違背了柔美一說,所以大多女子是不去讀書,或者只讀《女誡》這類的書籍。

這裡的藝,指的是琴棋書畫,這裡的「書」是寫字,和讀書不一樣,這些方面做得好,學習這些的女子都被稱為「大家閨秀」,也是達官貴人喜歡女子的標準之一,人的精力都是有錢的,把精力全部用在這些地方,學習其他的肯定是沒有時間了。

3、男女比例失衡

因為古代要比現代條件困難,吃不上飯的人大有人在,女子的存活率應該不高,這個因素男女的比例不受影響,但每逢戰事,大量男子當兵,徵戰四方,死傷無數,物以稀為貴,為什麼現在女子地位高,跟女人的比例低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說很有可能因為戰事,那個時候男的少,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要知道男子多的話,女子都讓當官和有錢的娶走了,男人們都沒老婆搞不好會動亂的。

那麼古代女子沒有什麼知識可學,除了學習琴棋書畫,每天還幹什麼呢?

其實琴棋書畫只是一部分女子才能有機會學習的,且大福分為富貴人家。並且這些女子除了這些還學習刺繡,還要學習禮儀。一般女子的叫繡花,刺繡都是用貴的材料,「大家閨秀」或許就是這個的斜意吧,

普通女子不會像現在這麼自由,每天逛街,吃美食等,過去農村的女子跟古代很像。在未婚前,女子主要在家做針線活,幫家裡做一些事情,成年後,稍微有錢的會進入閨房,沒有錢的沒有,成家了,每天基本就是做一些農活和家務活。

普通女子進宮的,就分等級而定,每個等級每天做的事也不一樣。

貴人、妃子基本上沒什麼事情,一般都是在孤單寂寞中度過一整天,所以便產生爭寵這一說,皇宮裡唯一的男性便是皇帝,得到皇帝的寵幸之後地位是會上升的,只有受寵才有機會出宮,看看父母,正常進宮以後是禁止出宮的。

普通宮娥是做粗活,比如洗衣、掃地等。如果有幸做哪位皇子的奶娘的話,地位會馬上上升的。如果自己的主人受寵的話,自己也會好過。

因為各種因素,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才被提倡「無才便是德」這種觀念,並且出身和選擇的不同,每天做的事情也天差地別,直到改革開放,才得到平等待遇,發展至今,地位才高於男性,所以被統治上千年的女子如今翻身,作為男人也應該體諒一下,畢竟苦了幾千年嘛。

相關焦點

  • 「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所以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用的是「無」字,不是「沒"字。其實稍微用腦思考一下,「女子沒才便是德」,放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都是錯誤的話,放之四海而皆錯的話,在古代怎麼能夠允許它的成立呢?古代的男人這麼有霸權嗎?古代的女人如此卑弱嗎?古代的人如此愚昧和野蠻嗎?這句話產生這麼大的爭議,到底是古人的錯還是今人的錯。找這句話的原文出處來分析一下。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人知道上聯,真實含義被歪曲上千年
    大家都知道,對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也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明朝時期,更是巧妙地與書法相結合,成為了一種別樣的中華傳統藝術特色。不得不說,對聯真的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文化的優秀載體,對聯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傳統文化的瑰寶。由於對聯的表現形式比較獨特,所以很考驗古代文人的文化功底。
  • 如何理解「女子無德便是才」和「婦女能頂半邊天」?值得關注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話產生於明末。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統治階級要加強對民眾的控制,所以要實行「愚民政策」,而首先實行「愚女政策」。這句話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在過去那樣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年代中,男性害怕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超越自己,因而通過這種言論來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禁錮女性的思想,那時的所謂「才」,最主要的是指女人不參與政事與家事的決策,而不是特指琴棋書畫等等。 女人在工作上應該德才兼備,要獨立其實有才並沒錯,古代也有許多有才的女子,她們同樣得到了古代社會的尊重與肯定。有德無德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心胸,在於一個人有良好的心態。走的是正道。
  • 假期最無語:最美逆行者哭完、在一起沒看完、女子無才便是德
    輪到一個小女孩背詩時,小姑娘驕傲的說:「我才不要背呢,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座很多人和小編一樣都驚呆了,這個驕傲的樣子,這個用詞。孩子媽媽也比較吃驚,當場教育女兒要自強之類的,小女孩繼續驕傲,鄙視大人沒文化,連「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誇獎女性的都不知道。大家手機一查還真有很多文章,說:這個詞被誤解,實際是誇獎女性的。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08 18: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女子無德便是財什麼意思什麼梗? 女人不要所謂的賢良淑德,忍氣吞聲,只要不要面子,甚至不要臉,就可以賺到或留下財富。
  • 古代沒有如今豐富多彩的夜生活,那他們晚上主要都幹些什麼呢?
    這裡的「息」指的便是休息,老百姓們白天辛苦勞作了一整天,天黑又什麼都看不見,自然回家吃過飯後就準備休息,白天的辛苦勞作已經讓他們非常疲憊,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所以也就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圖片:朋友聚會劇照三、洗衣織布天黑後早早休息的,都是白天幹體力活的男子,而對於女子來說還要洗衣服,一般洗衣服的時間都會選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光的照耀下還是能夠洗衣服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其實這種風俗直到現在還在一些地方出現,也非貶義,只是成為了一種習慣,像很多地區,男人和男人一桌吃飯,女人和女人們一起吃飯,互不打擾,男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跟著媽媽在女人那桌吃飯,但是,稍大一些後,便要去男人們那一桌。
  • 你知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思嗎?別被字面意思給騙了!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這句話人們往往不說前半句,也許是沒記住,也許是刻意為之,其中緣由現在不得而知。
  • 古代女子的最愛--裙裝
    裙為何叫「裙」呢?在漢代劉熙《釋名釋衣服》中解釋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古代的「裙、群」兩字相通,早期的布帛狹窄,一條裙子由多幅布帛縫合而成,故而得名「裙」。裙是女人們衣櫥裡必不可少的服裝,無論是遙遠的古代還是現代,裙裾翩翩的女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人對於文化非常重視,在封建社會,無論是什麼年代,讀書人都是備受尊重的。古代不識字的人比現在要多很多。起初受教育只是富人的權力,後來慢慢的底層人才有讀書的權力。而古人崇尚文雅,尤其是各種稱呼,喜用雅稱。在年紀上也是,古人對每個年紀都有獨特的稱謂。
  • 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
    其實,笄就是女子的髮飾,束髮用的簪子。在古代,幼年時的女孩是不能把頭髮辮織起來的,只有在準許嫁以後才可以使用。女子在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行笄禮,只要許嫁便可加笄,若是一直待嫁沒有許人,最遲也要在二十歲時行笄禮。所以流傳下來許多關於及笄禮的詩句:《禮記·曲禮》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 古代女子,為何一般十三四歲就要嫁人,是古人不懂早婚的危害嗎
    在中國古代,女子都是在多少歲嫁人的呢?在現代社會中,女孩子在十三四歲的年紀應該還在學校讀書,而一般女子的法定結婚年齡是二十歲,然而在古代社會,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少女,卻不在學校讀書,而是嫁作他人婦,甚至生孩子。
  • 古代女子為了讀書,居然還要女扮男裝?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重男輕女的思想是越來越嚴重的。唐朝的時候,公主們還能掌權、養軍隊,還有武則天這樣的一代女皇出現,而到了宋朝,程朱理學興起以後,男尊女卑的思想就越來越嚴重了。《紅樓夢》裡,薛寶釵就對林黛玉說過,女子無才便是德。
  • 古代女子如何走上皇帝的龍床?
    而以荒淫無恥馳名千古的隋煬帝除擁有三個夫人、九個嬪妃、二十七個世婦、八十一個御妻之外,其他宮女難以勝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看到宮女太多,一次性從宮中放出宮女就有近千人之多。  古代的后妃制度為帝王們提供了窮奢極欲、為所欲為的方便和條件,而對眾多的女人來說,一入後宮自己無形中就必然加入了競爭機制。女人們要競爭什麼?就是競爭皇帝的寵幸。
  • 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待字閨中,均為貴族女子的專享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從幼兒時期就會被灌輸「女德」思想,而所謂「女德」主要內容就是「三從四德」。「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則是指「德、言、容、工」。簡而言之,古代女性作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從出生至死亡都要時刻保持「優秀」。
  • 錢鍾書論薛寶釵:高才工吟詠,卻誦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餘詩詞之類,不過是閨中遊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看官試看,寶公前則曰「古來閨閣中的筆墨不要傳出去,如今也沒有人知道了」,後則雲「我豈不知閨閣中詩詞字跡是輕易往外傳誦不得的」,此豈非前言後語,自相枘鑿!就寶黛釵三人而言,就「閨閣筆墨是否可外傳」這點,黛玉明顯是寶釵的同路人,而與寶玉為異路人。
  • ​在古代,男子為何都喜歡娶15歲以下的女子?(附網友評論)
    在古代,男子為何都喜歡娶15歲以下的女子?漢朝初期規定,女子14歲沒有出嫁,家裡便要交一倍的稅。宋朝也有同類型的規定,15歲的沒出嫁的女子,就要繳納罰金600錢。這些發錢這是其中一部分,對於古代女子,如果到了二十歲沒有出嫁,就會收到外界的唾棄,嘲諷等一系列的壓力,覺得她是「剩女」,沒有人要。所以女子一般到十四五歲就要開始張羅婚事,尋找如意郎君。
  • 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