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整整一個月時間,只要你來日本,每天都能碰上祭典。
所以,谷町君今天推薦給你的這一份,是無論你此刻身處日本的什麼地方,總有機會就近看一場的↓↓↓
日本夏日祭典地圖
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祭典,每年的這個時候走在京都的大街上,都能遇到很多專程從中國來參加的朋友。無論從規模還是歷史層面,祗園祭都配得上「日本第一」這個稱號:它始於1100年前,彼時京都流行病蔓延,為了祈求在災難中得到庇護,人們為衹園的神舉辦了這場祭祀活動。
從7月開始,祗園祭會持續一個月,17日的前祭山鉾巡行和24日的後祭山鉾巡行,是最熱烈的環節。與一般的神轎不同,山鉾一般都以各街區為單位,不乏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在前祭的巡行中,也有提供參拜寺廟搭乘的普通山鉾,不妨一試。
谷町君建議,無論你搶到了一個多麼好的位置,都不要只是傻站著看,想體會京都祭典風情,最好來一場宵山散步,四條通和烏丸通可是步行者的天堂喲。
這個在福岡市博多區延續了760年代活動,爬不起來床還看不到:它發生在7月15日的凌晨4點59分。
時辰一到,伴隨著太鼓的節奏,男人們必須肩扛重達1噸的名為「山笠」的祭禮用大花車,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在博多的街道上。根據規定,5公裡的路程要在30分鐘左右跑完,不但要比誰的時間最短,還要「展現沒錯,這是一個明令禁止女人參加的祭典。看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愛媛縣宇和島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每年的這兩天,總要拉著20頭身長5~6米,擁有鬼頭和劍尾的巨型「牛鬼」在街上亂晃,以祈求惡靈退散,行進至交叉點,還要來一場「牛鬼大亂鬥」的鬥牛比賽。
最值得一看的場面發生在24日晚上8點50分,當牛鬼到達須賀川後,抬著牛鬼的年輕小哥們就要開始一場爭奪戰:誰先爬上神竹頂端的御幣,誰就能獲得好運。呼喊聲之熱鬧,難怪人們會說這是「最有男人味的祭典」。
這是一場祭典參加者和遊客完全玩在一起的祭典。以市役所前的中央通為舞臺,在太鼓、笛子和誦唱聲中,250個團體組成不同的方陣形式,身著各自的傳統服飾,以各自編排的傳統舞蹈登場。方陣結束後,遊客也能自由加入的「輪舞」環節就登場了,即便是個舞盲,跟隨著身披黃色彩帶的導師,也能跳得有模有樣。
別小瞧8月4日的「世界第一太鼓方陣」,它可是曾經拿下了2014年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表演,在任何事物規模都很小的日本,當一萬隻太鼓整齊一致地迴響在城市夜晚上空,還是非常震撼而且感動的。
青森縣是日本人心中的農村,但每年只要到了八月第一周,總是塞滿了遊客,酒店也是一房難求。超過300萬祭典愛好者湧向這裡,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青森ねぶた祭。
前五天的每天晚上7點10分起,會有各種裝飾著扇子、偶人、動物等形狀的巨型燈籠遊行。到了祭典最高潮的8月7日,從中午就開始燈籠遊行,晚上更有花火大會和海上祭典相互呼應,以歷史傳說為題材的20臺大燈籠車會在此時輪番登場——最大的一臺,據說是發動了300人花了三個月時間完成的。
青森ねぶた祭,翻譯成中文就是「睡魔祭」,起初是為了在炎炎夏日裡趕走睡魔而存在的。說起來,谷町君好適合參加這個祭典啊……
祭典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存在,本來就是由鄉土社會的民俗文化孕育而生的,所以其實日本最好的祭典其實都在農村。谷町君覺得地方特色最濃鬱的,當屬四國地區阿波踴り(阿波舞),它實在名氣太大了,為德島也帶來了一個「阿波之國」的名聲。
阿波舞的起源,要追溯到400年前的江戶時代,十幾個人為一組,在街上踏著傳統的三味線、太鼓等伴奏隨意起舞。每年8月12日到15日,德島居民會以各種組織為單位組隊上街,從傍晚6點一直跳至深夜,絕對不能錯過晚上10點,會有超過1000人組成的專業名舞團登場。
女人在阿波舞上的服飾也很有看點,一種非常有女人味:素色浴衣,尖尖網笠,再搭配上傳統的木屐;另一種則頭纏缽卷,身披法被,腳上裹著足袋……頗為男人氣。
即便阿波舞的舞步略有些傻氣,但「參與感」仍是這個祭典最有魅力的地方,應了那句宣傳語:「跳的傻,看的傻,反正都是傻,不跳更是傻。」
為人所知的是京都五山送火,但其實奈良的大文字歷史更悠久。
它始於1960年,是為了安慰死於戰火的人們的靈魂,祈禱世界和平的火的祭典。晚上8點之後,當走馬觀花的遊客散去,古老的都城漸漸陷入黑暗之時,擺成一個「大」字的柴火堆便會熊熊燃燒起來。
所謂「大」,是指「宇宙廣大」,而柴火共有108根,則來源於佛教裡所謂的108種形式的煩惱。知道嗎?這個「大」字每年都要做到精確無比:第一划長109米,第二劃長164米,第三劃為128米。
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的淺間神社與諏訪神社,每年八月底會舉行一場「鎮火大祭」,被視為日本「三大奇祭」之一(另外兩個是秋田縣的「なまはげ柴燈祭」和長野縣的「御柱祭」)。
吉田火祭源於一個神話故事:淺間神社的祭神木花咲耶姫懷孕時,曾被丈夫懷疑其不忠,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木花咲耶姫點燃了產房,在熊熊烈火中產下3個嬰兒。
就是這麼一個關於隔壁家王叔叔的傳說,讓當地住民每年都要把70根高3米、紮成竹筍形狀的大火把,和富士山吉田口登山道街道沿線堆積的大量火把一起點燃,一直持續到深夜。
和其他幾場比起來實在太違和了?諒解一下吧,畢竟這裡是國際化的大東京(笑)。
始於1981年的「淺草桑巴狂歡節」,最初是為了振興低迷的淺草經濟而舉辦的,現在則成了日本最大規模的桑巴遊行,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多人參加,多數還都是專業的森巴舞團……這場狂歡節每年都會正兒八經地決勝負,選出一名女王:Rainhada Bateria。
谷町君也搞不懂為什麼這樣的活動每年能吸引超過50萬人圍觀,大概是因為看管了平時拘謹封閉的刻板形象,突然再看到熱情開放的日本人,覺得特別有反差感吧?
位於北陸的富山縣,面朝日本海,鄰接飛騨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自然風景一絕。所謂的「越中八尾」,指的便是屬於飛騨山脈的八座高山構成的細長而廣闊的區域;而「風の盆」,則是指這片土地的地形———秋日初來的強風,日復一日吹拂形成的盆地。為了鎮住強風,祈禱風調雨順,保證糧食的收成,於是便有了名為「おわら風の盆」的祭典。
它不是像祗園祭那樣遊客化的祭典,低調太多,本土氣息也濃鬱。當夕陽染紅了山脊之時,舞者們身著統一色調的浴衣,深而低網笠幾乎遮住了整張臉,他們沿著家家戶戶門前的街道,在微弱的燈光中起舞,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
誰說祭典只能給人熱鬧的意境?おわら風の盆營造的就是另一種可能性:關於時間在偏僻山間的無聲流逝,關於哀愁在民謠的誦唱中日復一日的浮現,關於棲身於自然文明與寄託……關於這幾張圖,看起來真的有點像鬼片。。。
谷町君
中國人在日本旅遊的私人助理
求勾搭郵箱:id@gutingjun.com
微信號:gutingjunjp
猛戳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