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上海疾控中心通報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此時距離上海上一次通報新增本土病例已經過去了133天。
3天內,流調團隊確定了首發病例的感染來源;之後14天,圍繞第一例確診病例的工作場所上海浦東機場西貨運區,先後有7例關聯病例被確診。
這期間,浦東新區祝橋鎮江鎮社區營前村、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等5個局部區域先後升級為中風險地區。27天後,上海重回常態化疫情防控。這段時間,上海經歷了什麼?並非裝載冷鏈貨品的「航空集裝器」,為何會成為感染源?來自境外的新冠毒株,如何被確認?應該做大範圍的全員核酸檢測,還是力求「快準狠」的精準防控?如何打造「醫療救治閉環」?
時間重回到11月9日,上海確診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浦東新區祝橋鎮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經安徽省疾控部門反饋,與王某某相關聯的蘭某,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從這一本土病例出現開始,一支由專家組成的流調小組便立刻行動起來。「24小時內完成了他在上海生活及工作軌跡的排摸,48小時內明確感染來源與貨品及境外有關係;72小時確立了真正的源頭——航空集裝器。」在疫情面前爭分奪秒,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孫曉冬在節目《上海防疫27天————科學研判,精準防疫》中道出了原因,「時間更長,密接的密接會更多。評定風險高中低的範圍有多廣,篩查的對象有多少,都基於前期的突破。
自王某某確診後,此後的10多天裡,浦東機場西貨運區又被確診出7例關聯病例。浦東新區祝橋鎮江鎮社區營前村、浦東新區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浦東新區祝橋鎮新生小區、浦東新區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浦東新區祝橋鎮航城七路450弄小區先後進入「閉環管理」。在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看來,如此精準地劃定中風險地區,是上海精準防控理念的一次重要探索。「我們對病毒的追蹤速度遠超過1月份。因此當早期發現時,在沒有展開進一步連續性社區傳播病例時,精準防控,讓社會可以不停擺。這次探索很值得。」張文宏在節目中表示。
用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彭靖的話來說,精準防控是基於事實調查清楚的基礎上所做的決定,「我們有體系、有預案,尤其對支持系統很有信心」。根據流調做出的這一判斷,既不影響大範圍的居民生活,在社會資源的調動上也更為合理,同時也給予市民更大信心。
實際上,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浦東機場也是中國最大的航空樞紐,今年前11個月,從浦東機場入境的旅客共計474.85萬人次,約佔全國機場總量的27.46%。疫情發生以來,境外輸入始終存在較大風險性。如何守護上海這座開放城市的門戶,影響的不僅是上海防疫的成效,也關係到全國防疫的大局。
目前,上海對境外旅客全面實施「閉環管理模式」,截至12月10日,累計報告境外輸入性確診病例1041例,至今沒有發生因境外輸入導致的社區感染案例。
「儘管旅客數量下降,但工作量翻倍甚至不止。我們要投入更多人力,對旅客進行閉環管理,把高風險地區的旅客排查出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值機處副處長張澍說。登臨檢疫是第一道防線,上海海關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在每架飛機降落前,便對高風險旅客進行研判。境外旅客從走出廊橋開始,需要掃描健康碼,納入我國健康防疫系統,這為後續的密接摸排打下基礎。
在完成體溫檢測、核酸檢測後,還會根據目的地對所有旅客進行隔離分流。上海目前實施「3+11」隔離轉運,即目的地為蘇浙皖的入境人員,在滬3日隔離期滿後;其中核酸檢測為陰性的,將通過長三角抗疫合作機制,專人專車全程閉環轉運至蘇浙滬,再行隔離11日。這一閉環式管理確保了患者的識別與篩查。「確診病例81%是在入關的時候發現,剩下的在14天隔離期發現的。(隔離)出來的時候,基本沒再發現病人。」彭靖說。
在這27天中,作為明天華城小區居民的「定點醫院」,周浦醫院門急診均照常運行。走入醫院可以發現,原先的感染樓在今年初就改建成了發熱門診,並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布局,其發熱門診還配有專門的CT。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介紹,全市共配備了80臺發熱門診專用CT,「儘管成本高,但降低了傳染的風險,減少了社會的恐慌」。
數據顯示,上海所有確診病例中,超過60%的患者是經發熱門診排查出來的。而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疫情防控的觸角已經進一步向社區延伸。自3月份起,全市已有200家社區發熱哨點診室完成建設並投入運行,提供發熱篩查、甄別和轉診服務,有效激活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神經末梢」。
「身為中國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大家也特別會喚醒集體主義精神。」張文宏的話,或許可以解釋上海精準疫情防控的這27天。
於是,在明天華城小區被封閉的14天,大家看到了意外滯留小區的網約車司機當起了志願者;滯銷的4噸土豆被小區居民買回了家……在自始至終做好疫情防控閉環管理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更成為疫情之下不可忽視的暖流。